筆者曾經照顧過血友病的孩子,因為外傷引起腦出血,住進了加護病房。血友病病患的血液因為缺乏某些凝血因子,所以血液不容易凝固。住進加護病房已呈現重度昏迷,昏迷指數是最嚴重的3分。經過兩個禮拜的治療,依然沒有辦法脫離維生系統。
病人的父親在某天會客時,緊緊握住我的手,請我們一定要盡全力搶救。其實我隱約明白,家人也知道已經回天乏術,畢竟腦缺氧實在太嚴重。但是他不想留下遺憾和內疚,他想試盡所有的可能性。
隔天病況急轉直下,爸爸簽下了放棄急救同意書(DNR, Do Not Resuscitation)
爸爸的眼神沒有憤怒絕望,只剩下淡淡的哀傷和釋懷。
學長拍拍我的肩膀說: "能撐兩個禮拜讓家屬調適好心情,真是辛苦你了。"
筆者值班時也遇過另一種狀況。值班當晚有個末期肝硬化的老先生,因為肺積水和腹水太嚴重,開始變得呼吸困難。一群家屬討論過後,跟我說想要留一口氣回家。筆者從善如流,因為有些老人家還是有"留一口氣回家"的習俗。
沒料想隔天中午要下班時,卻被投訴了。
老先生的家屬打來飆罵,說他回到家精神反而變好了,所有的親戚都來送他一程,可是他現在不知何時會往生,所以打來責怪讓他出院的我。
這是這輩子唯一一次,因為病人沒死成而被投訴的奇特經驗。
有一次我問我的爸媽,如果遇到生死關頭時,要不要盡力搶救他們?
我爸很大聲的說當然要救,而且要盡全力救!
我媽則是說:"如果要插管或氣切,就別救了吧!活著那麼痛苦有意思嗎?"
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先進篇》第十二章,其原文如下:子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的弟子子路問孔子有關死後的事情。孔子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要他先把活人的事情(或道理)先搞清楚。所以才有了這"未知生焉知死"的千古哲言。
但孔子鐵定沒想到,到了醫學發達的現代,要"怎麼死"會變成一道難題。各式先進的急救或慢性病藥物不說,連癌症都有了標靶藥物可以治療。很多絕症硬生生凹成了慢性病。加護病房裡躺滿了靠呼吸器靠藥物支持的病人,葉克膜也成為醫院加護病房的標準配備。醫師在和死神的拔河遊戲之中,憑藉科學的力量,越來越佔上風。
於是乎,能不能照著自己的意願死?能不能死得沒有痛苦?能不能死得其所?
儼然變成新的生死課題。
筆者已步入不惑之年,也不免俗的思考起這些問題。
我國小時的體育老師身體健康,中氣十足,是很幽默的老人家。最喜歡帶我們打桌球。他是在睡夢中去世的。那天他一如往常的吃完中飯,就趴在書房桌上休息。等到他媳婦發現異狀,已然安詳的離世,享年近六十。沒有久病纏身的痛苦,甚至臨終前還面露微笑。
我不禁想著,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善終"嗎? 要修幾世的福分,才能像老師一樣?
如果我運氣不好,在彌留之際還被救起,插管接呼吸器或葉克膜,歷經一段煎熬方能死去,那將會是多可怕的一件事 !
所以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寫好"預立醫療決定書(Advance Decision)"!
只要你有健保卡,年滿十八歲,心智清楚,不需要監護即可簽署。
只須有兩位見證人或直接去公證即可。
簡單的說,這是一份事前表達醫療意願和規劃的文件。未來如果遇到自己昏迷或是陷入重大疾病,無法清楚表達自身意見時,這分文件將可以幫助醫療團隊進行接下來的治療。舉例來說,你不想要用鼻胃管餵食,也不希望做人工肛門或是胃造口,就可以在這份文件裡闡明。
跟所謂不急救同意書相比,預立醫療決定書的適用範圍更廣。前者只限於末期病人,而後者在病情進入末期前,只要本身失去自主表達能力或清楚的自我意識,都適用此文件。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First Law 的網站: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死亡。無知、害怕到接受,是一條漫漫長路。在末代武士這部電影裡,最後天皇問湯姆克魯斯,老師(渡邊謙)是怎麼死的。他回答:" 我寧願告訴你,他怎麼活的。"或許我們要決定如何死前,我們都應該先認真的活著。透過努力活得璀璨,才能好好得面對死亡,做出不會後悔的選擇。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做出不後悔的決定。
那你想好怎麼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