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投資」專欄( 專欄介紹 )每月分享 2 篇以上「潛力股」研究心得分享(無任何目標價或買賣建議),非訂閱戶可以閱讀公司與其產品的基本介紹,訂閱戶則可閱讀作者深入分析的價值內容。訂閱費用每月僅 99 元,能夠幫助作者持續發掘有潛力的投資機會,歡迎 訂閱 支持。另外為避免錯過最新文章,請按下「追蹤」按鈕,並加入邏輯投資 臉書 按讚,作者將不定期分享市場觀點與個股看法。
※ 近期發布文章:
這個禮拜其實發布的文章不少喔!希望讀者滿意!
※ 更新停止追蹤潛力股名單(本週恢復追蹤宏全)
停止追蹤標的(日期):豆府(2022/8/26)、總太(11/25)、巨路(11/25)、美萌(11/25)、中興電(2023/1/8)、葡萄王(1/8)、閎康(1/8)、政伸(1/15)、聯嘉(1/15)、材料-KY(2/26)、宏碁資訊(3/12)、櫻花(3/12)、宏全(3/12)、大車隊(3/26)、台燿(4/16)、新麥(5/28) 本週 恢復追蹤 :宏全(9939) 注意事項:恢復追蹤本身不代表推薦股票或任何買賣建議。
※ 股市是零和遊戲?「超額報酬」才是零和遊戲
股市是「零和遊戲」嗎?嚴格來說不算。
所謂的「零和遊戲」,或者「零和賽局」,指的是遊戲(賽局)參與者的合計利益為0或為一個常數,因此一方有所得,另一方就有損失,像是賭博或期貨市場,就是典型的「零和遊戲」。
但股市不完全是「零和遊戲」,因為投資股票的本質是投資企業,而企業、產業乃至於整個國家或全球經濟體,是有機會創造更多價值,並能將價值分享給股東的 ,所以如果你投資追求的是企業、產業、國家或全球經濟體增長的價值,其實就無須擔心成為遊戲的輸家。
但所謂的「超額報酬」,也就是「打敗大盤」本身則是「零和遊戲」。
因為如果有人打敗大盤,就代表有人輸給大盤,這是平均值的概念,不可能所有人都能打敗大盤,而這也是「主動投資」為何困難的原因,因為你必須理解到你的目標不能單純只是獲利,而是必須擊敗股票市場的競爭對手,才有機會達成目標。
所以這裡就衍生兩個路線:
一條路線是選擇「指數投資」,透過投資指數ETF工具獲取接近大盤長期平均報酬。
另一條路線則是要避免採取「輸家的玩法」,你應該去思考、了解並觀察「輸家」 (這裡不是指無法靠投資賺錢的人,而是指投資報酬率輸給大盤的投資人)的操作方式,並避免採取跟他們相同的行動,慢慢讓自己的操作與策略貼近贏家,這其實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雖然不容易做到,但也不是像某些指數投資者宣稱屬於「不可能的任務」。
成為「贏家」這件事情並不容易,但不須過度悲觀,因為投資市場的複雜多變,使得成為贏家的法門也有無數種,而實際上你不必什麼都會,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到自己能夠有更高機率成為「贏家」的操作策略,並透過持續調整、學習、觀察與嘗試,努力放大投資報酬率,而這個過程很像運動競賽,你我都是「爭分奪秒」的運動員,必須努力訓練並堅持下去,相信自己做得到,才有可能讓成績更加進步。
你說這個過程很辛苦?我完全同意,所以部分投資人選擇「指數投資」策略是合理的,我也絕對尊重。
但如果只因為想成為「贏家」的過程辛苦且困難重重,就說設定這樣的目標以及為達到目標而努力學習是錯誤的,我堅決反對。
實際上,以我個人的經驗,在衝破終點證明自己打敗其他參與者的成就感,以及財富累積對生活品質與退休規劃帶來的幫助,我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所以回到原來的主題,其實你可以選擇自己參與股市的目標與方式,我自己是喜歡更具挑戰性的目標,這就像自助旅行一樣,我喜歡自己規劃並安排行程,當然這一定會承擔許多風險,但過程中你也能看到更多有意思的風景,例如騎摩托車在阿瑪菲海岸(Amalfi Coast)馳騁、自己駕船在羊角村(Giethoorn)河道漫遊,或者與路上結識的旅伴在威尼斯共乘貢多拉(Gondola)等,這都成為人生難忘的回憶。
左上:義大利阿瑪菲海岸。左下:荷蘭羊角村。右上:日本北海道。右下:義大利威尼斯。
圖片來源:自行拍攝
你設定的投資「旅程」想看到的風景是什麼呢?
希望你不要被某些悲觀言論打倒,如果你想挑戰,那就要堅定相信自己做得到,也唯有相信自己,你才能博得成功的一絲可能。
※ 核心、衛星投資組合的概念能幫助你度過牛熊
而在我自己的「投資組合」當中,也具備有「核心」與「衛星」的結構概念,我也鼓勵投資朋友用相同的概念去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這有三點明顯的好處:
你的核心持股是建立在你對公司產品與長期競爭力具有深度理解,或者你對於公司未來潛在價值具有高度認同與期待,而這種近乎與「信仰」的理解與認同感,會在市場波動當中帶給你一定程度的安全感與安定感,能夠有效降低受到情緒干擾而短期操作「做傻事」、「賣在阿呆谷」的風險。
在投資過程中,你我都難免受到FOMO(錯失恐懼症)的情緒影響,例如聽到某些市場傳言,暗示個股具有高度的投資潛力,或者注意到短期投資機會,這時候你就可以將這樣的股票納入「衛星」持股部位,透過部位去控管風險與損失上限,如果看錯也不至於傷筋動骨,看對的話你也有部位適度參與。
同時這也是給自己進一步研究分析的時間,如果經過研究認定具有更高度的投資價值,也可以逐步加倉成為核心持股,不至於完全空手而錯失機會。
很多人投資股票都是東買西買,看好的股票買很少,報牌聽來的股票買很多,然後看好的股票大漲,就會開始抱怨自己買太少,報牌聽來的股票下跌又會怨恨自己不該盲目聽信他人推薦。
其實光是「投資組合」這個議題就有各種「眉角」,我們未來會在「邏輯投資」專欄「價投好難」的主題持續建立相關的觀念教學,希望幫助讀者建立自己的投資策略與體系架構。
另外這裡還牽涉到一個常見的迷思,有的投資人可能會很納悶,為什麼跟了某些投資達人的「單」,自己套牢,但達人卻賺大錢?
撇除掉某些投資達人另有「收入」的因素外,這也可能是雙方的「投資組合」有極大差異,以及操作時機截然不同,才會造成這種結果,所以從來都沒有跟單必賺的道理,投資賺錢終究是靠自己的理解、知識與判斷,而這是需要學習、訓練與磨練的。
※ 美國就業數據解讀
美國公布6月ADP就業人數(俗稱小非農)新增49.7萬人,遠超市場預期值22.8萬人,因就業數據大好,數據公布當日引發市場對聯準會重啟激進升息路線的擔憂,股市重挫。
但週五公布6月非農就業人數新增20.9萬人,卻是低於市場預期值22.5萬人,也較前值30.6萬人有所減少 ,呈現不同的風景。
非農就業人數的變化是市場比較重視的數據,因此該項數據低於預期,至少能夠緩和市場的擔憂,但同日公布的失業率也從3.7%降至3.6%,另外平均時薪月增率0.4%,高於預期值0.3%,種種數據反映美國就業市場仍然穩定且強勁,整體經濟環境並沒有明顯轉壞,美國的經濟與就業仍具韌性,逆風依舊輕柔。
不過若去看自願離職人數的數據,可以看到雖然離職人數仍高於疫情前,但狀況已有緩和。
4月份美國人自願失業 380 萬個工作崗位,5月份則回到400萬,都相比 2021 年 11 月的 450 萬有明顯減少;若是看辭職率(辭職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比例),今年也降至 2.4%,與疫情前數據持平,並低於 2022 年 4 月的 3%,顯示美國勞工辭職尋求更高收入與轉換工作崗位的狀況止穩。
雖然市場擔憂就業市場強勁會增加升息預期,並拖累股市表現,但穩定的就業市場意味著經濟衰退短期不會來臨以及穩定的消費力,因此儘管要面對升息壓力,但投資布局上無須太過悲觀,與消費有關但評價偏低,未來有機會復甦的板塊,例如零售業、非必需品消費、銀行業、部分半導體產業(非漲多的AI概念股)等,其實是可以納入觀察的產業。
下半年的市場主題,其實就是會在升息、軟著陸、經濟衰退之間反覆橫跳,還是那句老話,不要踏空、不要追高、逢低布局 ,保持自己的步調,才不會被市場波動與股價帶著跑。
※ 學習是投資成本?網路上常見誤解澄清
投資圈的達人或網紅(KOL)非常多,甚至有的網紅影響力強大,不管說什麼,追蹤者都會奉為圭臬,言必稱「感謝老師分享」,但最近看到了一篇某網紅的貼文,我對於作者的觀念實在無法認同,但我就不點名了,僅提供自己的看法給讀者對照參考。
不過要先強調,並不是說我的觀念就是對的,還是希望讀者能建立自我判斷,因為很多網紅實際上連自己觀念偏差都不曉得(或許我自己也是),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樣的,在投資領域「盡信老師不如沒有老師」。
以下我用「問答」的方式分享我的觀點。
實際上買書、訂閱專欄、參加課程應該被視為學習管道與資源的一環,本身是中性的,不該僅被視為負債或成本。
我自己目前也是都有在看新書,先前還特別去參加財經M平方舉辦的論壇,因為我認為自己需要持續學習,我不覺得這是多花錢,因為我有收穫,甚至可以藉此獲得更多財富。
如果有人告訴你對於「自己的投資」或「學習」是成本,甚至是浪費錢,這或許透露的是當事人自身成長已經停滯,或者成長已經不再是他的目標,更甚者,可能顯露的是當事人對於知識的傲慢與偏見。
當然我不否認有些書或專欄的內容是空洞的,但這就是消費者或訂閱者自己要去衡量的部分。
學習不保證能賺錢,所以不該花錢去學習?只要會買0050、0056就夠了?
如果有人告訴你買0050、0056穩賺不賠,那我建議你請他開立保證書,具結虧損補償條件,但我相信沒有任何一位投資網紅或ETF的發行商敢開立這樣的保證書。
所以學習不保證能賺錢,這一點我同意,但買0050、0056就保證能賺錢嗎?答案似乎沒有差別,那到底有什麼資格批評付費學習的投資人呢?
0050、0056跟VOO、VT的學習門檻有差異?一個是數字,一個是英文字母?
若是要說投資國外ETF比較困難,實際上現在到券商開戶,都會建議投資人加開複委託帳戶,同時也提供定期定額投資海外ETF的服務,除非是跟我一樣開美股帳戶,要把錢匯到海外做投資,可能會複雜一點點,但國內現在要定期定額投資VT、VOO真的一點都不困難。
投資本國ETF的原因是因為繳稅給外國不如繳給國內?
希望當事人所有家電、汽車都用國貨,也都只在國內旅遊...
九成的人都會輸給指數投資的報酬率,而剩下一成又是法人限定,散戶不可能打敗大盤,所以根本不需要學習,只需要投資指數ETF?
如果你認同這樣的論述,那我想反問,是不是知道要考上醫科、考上台大很困難,錄取率極低,就從此不讀書了呢?
雖然我也推廣指數投資,但有的說法已經像是「行銷話術」,結論過於偏頗。
實際上要打敗大盤確實很困難,就連法人或分析師也很難長期持續打敗大盤,但這從來都不代表散戶「不可能」打敗大盤,這是典型的「過度推論」。
最後回過頭來聊聊自己開設訂閱制專欄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希望增加收入與投資資本,而工具則是自己的所知、所學與研究,我希望能將這部分轉換成更多的價值。
我知道有些網紅覺得投資人訂閱專欄是浪費錢,甚至質疑作者在騙錢,這種猜疑的想法我尊重,不過要知道是不是在騙錢其實很簡單,訂閱1個月看一看就知道了,如果覺得內容對投資沒幫助,直接退訂就好。
但如果沒看過內容就說這些東西都在騙錢,這就像民視跳出來批評Netflix、Disney+都在騙錢一樣,缺乏實際證據,只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當然你可以質疑我是不是只是為了自己的訂閱專欄在護航?是!我當然希望捍衛自己專欄的內容與價值,因為專欄當中的週報與潛力股分析,都是我個人的知識結晶,至少我不認為自己在騙錢就是了。
總之,不管你是否有興趣或覺得在騙錢,都歡迎先試訂閱專欄一個月,如果覺得內容沒用,你可以退訂,也可以留言批評指教,我會虛心接受並檢討,但如果大家覺得內容有幫助,還是希望大家訂閱支持,幫助作者持續分享觀點與發掘投資機會。
※ 潛力股資訊 總整理(截至20230710)
本週所有潛力股均公布6月營收。 本週遠雄港(5607)、濾能(6823)公告7月24日為除權息交易。 本週起重新追蹤宏全(9939)。
(歡迎付費訂閱解鎖更多深入分析與價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