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失控的匿名正義》每日新聞採訪團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現代生活總不缺網路霸凌。時不時就在出征,就在行俠仗義。將一件不怎樣的小事浮誇、接力頻繁報導,網路新聞就是元兇之一。加上「言論自由」這塊長久被誤用的免死金牌,讓許多網友肆無忌憚地發表個人高見,不論是否真實,是否被過度渲染,是否夾帶私以為的正義感想主持公道(但說真的,那又關誰事了)。網路生態緊密與日常連結,民眾的網路素養更應當普及。在自以為做對什麼之前,Rethink要送出的內容是否錯用詞彙,以免跨越不應跨越的那道線。

 

先說結論,我很推薦大家讀這本《失控的匿名正義》,內容易讀,許多時事案例作為借鏡,大家將會從中找到既視感。完成本書的日本媒體《每日新聞》採訪組,先就發生於2020年參加實際秀,受網友霸凌自殺的參與者木村花事件,開展網路霸凌的嚴重性。緊接二三章深入剖析形成加害者動機,並描摹最近在網路以惡意言論霸凌他人者,有什麼共通特性。最後是檢視目前各國採取什麼應對措施,以及回顧網路本身發展至今的整個生態為人們帶來什麼深不可及的影響。應對措施比較多還是在討論擬法階段,沒有什麼特別鼓舞人心戲劇性的案例,相對來說前三章會比較精彩。

 


網路需要這麼多正義人士嗎?

「他們(加害者)無從想像自己基於一股扭曲正義感所寫下的留言,對別人造成了何等嚴重的傷害。(81)」多半時候,只憑一篇沒有足夠證據以去支撐論述的內容,就受文字牽動情緒或個人加總以往經驗的偏頗想像,及會輕易為文章留下個人想法,甚至是損及個人名譽的指罵,多餘加工,以滿足憤慨情緒,獲得履行正義感的滿足。在本書,許多對加害者的受訪,追究為什麼要對素未謀面者留下惡質言論,清一色不僅加害者與被害者是毫無關係的,加害者的回答也只會讓人百般無言:「我只是看不慣他那麼做!」十分荒謬地,偶爾看類似的新聞亦或影片,我總對這種把別人事瞎管成自己的事那樣憤慨覺得只剩可笑。或許更直白點說法,人生是閒到什麼程度才會把別人的人生也背負來瞎關心。

 

而針對這些喜歡熱衷他人事務的加害者,書中也會他們整理共通點「溝通能力差,身邊很少人真正了解他們,既孤單又缺乏罪惡感」。這當然不是絕對,只是針對這樣的人,會更容易將網路視為歸屬,也會因為剔除真實性,更容易放心放開自我。「其實討論主題或攻擊對象是誰都無妨。他們並不是對我這個人有興趣,只不過是把一個眾所皆知的『符碼』,拿來當作討論的素材罷了。(96)」這說明,正義感不是為了要貫徹內心所把持的信念核心,不是為了表現付出自我協助誰脫離險境這種遠大情操,它不過是為了滿足相對粗劣的慾望,不過是想在一堆支持自己的讚數中找到成就。

 

 

冰山一角的創傷遠不及想像

這是大家都必須掌握的現況,我相信不只是日本,台灣也是如此。那些習慣出征,讓事件引爆,構成實質上霸凌情形的作為只限於一部分特定人士。讓整件網路霸凌看起來像海嘯鋪天蓋地而來,是連恐懼也追不上的擴展速度。就我們所見的霸凌帳號多數都是看起來沒什麼內容的假帳號,而我們也不能肯定這些帳號是否為一帳一人頭。當然,惡意是不能被量化的,不是加害的人少,情節就不嚴重。

 

那些懷有正義成癮症者「反映出他們都懷抱著一份想望——想透過『不原諒』來肯定自己,進而讓人承認他們是對的。(129)」亟欲想要證明自己什麼,如前所述受害者是誰並不重要,而是他繼承了被攻擊的『符碼』,即是受害者真有那麼一絲一毫犯錯的地方,所承受的也往往遠超乎他應該承擔的(而要求他承擔的再怎樣也輪不到這些與他毫無瓜葛的網路霸凌者)。

 

書裡提到「公正世界信念」,所指的是貫徹「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會淪落到田地往往是有因而導致此果。因此熱衷於成為正義魔人者,在看到他人遭逢災禍,往往會將結論歸因於「這人本身就有問題」。非黑即白並不存在犯下滔天大罪依然安然無事的壞人,但這種絕對的劃分在判斷上會有所失準。之於我們從小教育當然也是奉勸多多行善,見義勇為,許多社會面向總要等到長大才會發現這世界從不出現公平。而隨之重要的並非知曉這真相後而就此擺爛。「事實上,這個社會既不公正也不和平。不過,只要能建立一份信任感,讓這些人願意相信問題改善之後,日子一定會過得更好,那麼即使社會不公正,他們在網路上的行為舉措,應該也會隨之改變吧。(135)」

 

 小結

這本書紀錄的種種事件,就算放在台灣也十分適切。即使不去區別不同民族相處差異性,高度發達的網路基本上也讓每支帳戶無差別扁平化。我們從現實的個體在遁入網路後成為群眾,這時候,眾人行徑趨向原始,只會依循本能行事。我相信理解現狀,是改善問題的第一步。那是我們選擇的生活,正負影響相形相隨。網路讓討論無遠弗屆,也讓公開養成被公審的心態,發文都必須先預做心理準備。看起來像是更能輕易接納不同意見,實則讓討論圈更原子化。

 

之於網友們的是一串串立場不同的文字,之於當事人,那可能是一把把錐心刺痛的攻擊。多點同理心,世界會更美好一點。

avatar-img
79會員
167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聲生生難 的其他內容
對於川端康成不時在作品表露無限綿延思懷的心境揣摩,在我看來,它是時間被碎片化社會底下不再出現的上古神物。強烈的矛盾,致使如果要進入川端文字並非容易的事。
唉,多美好的作品啊。從新作《海風酒店》,吳明益再次示範怎樣才稱得上會說故事的人。《海風酒店》何其浪漫,何其惆悵,何其崇敬,何其令人意猶未盡。劇情看似平淡,構築世界的文字蔓生,成為藤蔓,不經不易攀長於心頭,緩著緩著,孕育纍纍的情感逐一破裂,渲染情緒久久不已。唉,哭不出來比痛哭一場還讓人餘興未了。
「龍蝦唯有感受到不舒服、壓力以及伴隨脫殼而來的脆弱,才能讓自己成長,並長出新殼。這種長大換殼的過程會一再重複⋯⋯(頁13)」
擔心《房思琪的秘密樂園》先前的評論強大到影響我個人的看法,我告訴自己,盡可能不被捲入作者後來的遭遇,思考其中的連結性,這會讓我純粹經驗故事的過程一直「被打擾」,我知道這很困難,只能盡力而為。
我對恐怖小說一直以來都沒什麼興趣,對我來說,那是看過一次就不會想再看的種類。被嚇,總是預料不到的,我何必重新感受我已然知道恐怖點在哪,新鮮感盡失的劇情?但這不表示我拒絕看恐怖小說。
郝妮爾這次的新作《去你媽的世界》徹底打中了我。她敏銳捕捉到許多以女性符號伴隨活著時每分每秒所產生的感受。像是進入一場攝影展,時刻凝結於的照片中的畫面是那麼吸引人目光,難以移開視線。
對於川端康成不時在作品表露無限綿延思懷的心境揣摩,在我看來,它是時間被碎片化社會底下不再出現的上古神物。強烈的矛盾,致使如果要進入川端文字並非容易的事。
唉,多美好的作品啊。從新作《海風酒店》,吳明益再次示範怎樣才稱得上會說故事的人。《海風酒店》何其浪漫,何其惆悵,何其崇敬,何其令人意猶未盡。劇情看似平淡,構築世界的文字蔓生,成為藤蔓,不經不易攀長於心頭,緩著緩著,孕育纍纍的情感逐一破裂,渲染情緒久久不已。唉,哭不出來比痛哭一場還讓人餘興未了。
「龍蝦唯有感受到不舒服、壓力以及伴隨脫殼而來的脆弱,才能讓自己成長,並長出新殼。這種長大換殼的過程會一再重複⋯⋯(頁13)」
擔心《房思琪的秘密樂園》先前的評論強大到影響我個人的看法,我告訴自己,盡可能不被捲入作者後來的遭遇,思考其中的連結性,這會讓我純粹經驗故事的過程一直「被打擾」,我知道這很困難,只能盡力而為。
我對恐怖小說一直以來都沒什麼興趣,對我來說,那是看過一次就不會想再看的種類。被嚇,總是預料不到的,我何必重新感受我已然知道恐怖點在哪,新鮮感盡失的劇情?但這不表示我拒絕看恐怖小說。
郝妮爾這次的新作《去你媽的世界》徹底打中了我。她敏銳捕捉到許多以女性符號伴隨活著時每分每秒所產生的感受。像是進入一場攝影展,時刻凝結於的照片中的畫面是那麼吸引人目光,難以移開視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數位社會中,許多人認為網路上的匿名可以免除責任,然而這樣的心態卻助長了網路霸凌。文章探討了網路言論與現實發言的相似性,強調網路上的言語攻擊對受害者情緒造成的深遠影響,並呼籲每個人在網路上發言時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因為言語的傷害是無法忽視的。
看著網文上的一段話 「他們不認識我,也不想聽真想,只想借著這個機會理直氣壯地揮灑自己的惡意。」 竟不由自主的嘴角往上揚~ 自己一向在人際方面運氣不太好,前陣子才剛從一個網路世界退出,多麼符合心境的一段話,只是從來只知道怪自己的我,卻沒想過偶然間看到的這段話如此貼切的描述著我此刻的感受。 是啊
Thumbnail
《奪命炎上》清晰描繪了在網路遭「炎上」時的連鎖影響,自身、家人、公司......無一能夠倖免,僅在須臾之間,就可能因虛擬世界的一切資訊顛倒了現實。以一般民眾的角度,當我們在關注類似事件時,即便不做評述,絕大多數人們也都會跟隨主流民意,一概咬定這便是事實真相。但,這真的足以稱作所謂的「正義」嗎?
初看到這四個名詞湊在一起,一般人只是愕然,非常矛盾的結合體啊! 直到自己在社群直播網路世界走一遭,才知道這兩句話多真實,網路世界因見不到面的保護機制,讓負能量高度傾洩,這種未知的恐懼,讓我的恐慌症都發作了。 而這些網路世界帳號的問題,其實是一般人再也不過的常見問題而已,情傷,疾病,婚姻問題,家庭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在這科技發達的年代,網路早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了。雖然網路方便,但隨之而來的犯罪問題也是越來越多。特別是「網路罵人」,除非沒有在用社群軟體,否則應該多少都有在網路上被罵的經驗。知道是誰罵得還算小事,萬一是在只有暱稱的線上遊戲或充滿假名的FB上被罵,連要告誰或向誰討公道都不知道。   也因為這樣
在Metoo運動後,除了公眾人物勇於發聲外,打開社交軟體才發現身邊的人也曾受過或差點遭受騷擾,而且暴力來源很可能也是身邊的人,讓人大受震驚,更加難以接受。
Thumbnail
這系列講網路公關,怎麼講到這麼大的題目?因為網路公關也有職業道德,從業者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案子不可以接。但近年狀況是每況愈下,下到難以想像。第一個出問題的,就是繼承國民黨文傳、救國團技能的二三代,碰網路後組織的廣告、公關公司。藍二代、三代對於國家認同很薄弱,尤其是遇到中國就分歧,但.....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數位社會中,許多人認為網路上的匿名可以免除責任,然而這樣的心態卻助長了網路霸凌。文章探討了網路言論與現實發言的相似性,強調網路上的言語攻擊對受害者情緒造成的深遠影響,並呼籲每個人在網路上發言時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因為言語的傷害是無法忽視的。
看著網文上的一段話 「他們不認識我,也不想聽真想,只想借著這個機會理直氣壯地揮灑自己的惡意。」 竟不由自主的嘴角往上揚~ 自己一向在人際方面運氣不太好,前陣子才剛從一個網路世界退出,多麼符合心境的一段話,只是從來只知道怪自己的我,卻沒想過偶然間看到的這段話如此貼切的描述著我此刻的感受。 是啊
Thumbnail
《奪命炎上》清晰描繪了在網路遭「炎上」時的連鎖影響,自身、家人、公司......無一能夠倖免,僅在須臾之間,就可能因虛擬世界的一切資訊顛倒了現實。以一般民眾的角度,當我們在關注類似事件時,即便不做評述,絕大多數人們也都會跟隨主流民意,一概咬定這便是事實真相。但,這真的足以稱作所謂的「正義」嗎?
初看到這四個名詞湊在一起,一般人只是愕然,非常矛盾的結合體啊! 直到自己在社群直播網路世界走一遭,才知道這兩句話多真實,網路世界因見不到面的保護機制,讓負能量高度傾洩,這種未知的恐懼,讓我的恐慌症都發作了。 而這些網路世界帳號的問題,其實是一般人再也不過的常見問題而已,情傷,疾病,婚姻問題,家庭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在這科技發達的年代,網路早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了。雖然網路方便,但隨之而來的犯罪問題也是越來越多。特別是「網路罵人」,除非沒有在用社群軟體,否則應該多少都有在網路上被罵的經驗。知道是誰罵得還算小事,萬一是在只有暱稱的線上遊戲或充滿假名的FB上被罵,連要告誰或向誰討公道都不知道。   也因為這樣
在Metoo運動後,除了公眾人物勇於發聲外,打開社交軟體才發現身邊的人也曾受過或差點遭受騷擾,而且暴力來源很可能也是身邊的人,讓人大受震驚,更加難以接受。
Thumbnail
這系列講網路公關,怎麼講到這麼大的題目?因為網路公關也有職業道德,從業者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案子不可以接。但近年狀況是每況愈下,下到難以想像。第一個出問題的,就是繼承國民黨文傳、救國團技能的二三代,碰網路後組織的廣告、公關公司。藍二代、三代對於國家認同很薄弱,尤其是遇到中國就分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