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0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烏鴉女孩》北國烏鴉捎來的悲報

用性包裝的權力壓迫

地鐵站外被丟棄的男孩屍體可能不會讓人聯想到什麼,但如果被丟棄的是經防腐處理且去勢的男孩屍體,可能就會出現跑出一連串你不願意想,但偏偏就會浮現的驚悚可能性。

耶里克.艾克索.頌德(Erik Axl Sund)所寫的《烏鴉女孩》是本徹頭徹尾用性暴力貫穿一切的小說。故事採三線進行,刑警荷內特(Jeanette Kihlberg)追查連續兒童虐殺案件,卻意外發現背後的嫌疑犯竟接連發生意外死亡;心理諮商師蘇菲亞(Sofia Zetterlund)因為客戶涉嫌參與一連串兒童性侵案,而被迫正視自己曾經殺人且被人侵犯的過去;而最令人不忍卒睹的是孩童維多利亞的故事,她是面對暴行無助反抗的代表,在權力結構的底層中承受向她襲來的一切,只因為如此方可生存。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到十分痛苦,原因是故事裡的男性角色若非不負責任就是令人作噁。前者就屬刑警荷內特的丈夫為代表,十足米蟲樣,做著藝術家發跡美夢卻只能一直靠太太跟娘家拿錢過活,重點是還沒有絲毫感激,最後狗屎運發跡就跟別人跑了。後者代表就是那群不斷侵犯孩童的性暴力集團,故事沒有解釋他們為何如此作為,唯一為自己辯護的野獸把慾望是本能拿出來當擋箭牌而無視造成的傷害。

但真有必要把男性寫到如此不堪?老實說這讓我一度想放棄本書,但轉念想,我真好奇作者是甚麼樣的人秉持怎樣的理念寫出這樣的書。所以我在堅持看完故事之後,立刻就去搜尋作者的訪談。

誰知道這搜尋下去,網頁上出來的竟是……兩個穿皮衣手叼菸的中年大叔,完全是龐克飆車族風格,讓我只想問,老兄,你們是誰啊?

作者照

寫書是因為要玩搖滾都太老了

耶里克.艾克索.頌德(Erik Axl Sund)是愛力克森(Jerker Eriksson) 和尚奎斯 (Håkan Axlander Sundquist)的共同筆名,尚奎斯曾經有個四處表演的龐克樂團,而愛力克森是他的音樂製作人。兩人之所以開始寫作,是因為當時瑞典出了一個震驚書壇的名作家,提到瑞典就不可能不提到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的千禧年系列(The Millennium Series),他們很喜歡這些作品,「瑞典國王曾經說過他不喜歡史迪格‧拉森,因為這些作品為瑞典帶來負面宣傳。」愛力克森如此說,「但我覺得他應該閉嘴。」他進一步表示人們對於瑞典的美好畫面是源於1970或1980年代,那是他們成長的國度,但現在已經不再如此,這也是為什麼他們開始寫作。(更重要的是,兩人在那段時間前後離婚,時間突然空閒不少)

故事中有一幕蘇菲亞問荷內特說她好像喜歡拉森,但是哪個拉森?史蒂格或史迪格?
其實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的原名是Stig,但這與他的朋友史蒂格‧拉森(Stig Larsson)同名同姓,所以他改過名字但發音不變,而後來兩人都成了知名作家,真是太神奇了傑克。

當時兩人極為欣賞將犯罪小說當成平台來傳達重要理念的做法,所以開始這一段共同寫書的旅程。因為雙方不住在一起,所以文稿是以電子郵件來傳送的。愛力克森用藍字,而尚奎斯則是紅色,兩人都不再修正的部分則以黑色表示,很少會有爭論不下的情況,兩人通常會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折衷點,只有極少數的情形下僵持無法解決,這時文字原創作者可以擁有否決權。所以這邊要提醒大家,本書實在是個厚重的磚頭書,原因是兩人來回下的結晶其實原本是三部曲,但被引進美國時被合成一部,雖然台灣分作上下兩集,但如果用電子書來看,這將會是個漫長的旅程。

為什麼兩人會這麼關注性別和移民的議題?憤怒是很重要的元素,他們對於女性、移民和兒童屢屢遭受不當對待感到沮喪,無論是性騷擾或是性侵害的恐懼,都不應該存在。當被問到是否覺得瑞典在人口搬運、騷擾、性犯罪等問題上比歐洲其他國家嚴重?兩人都予以否認,他們還是相信瑞典是安全的,只是在犯罪小說中放入社會議題這樣的風格,在瑞典可以追溯回1960年代的《馬丁貝克系列》。當時描寫謀殺場景的手法不會讓人感到不適,但《烏鴉女孩》卻偏偏反其道而行,因為愛力克森說,「謀殺不是甚麼有趣的事情。」所以書中有些場景是為了測試出版商的底線,雖然最後出版商照單全收,但隨著奧地利爆出一起駭人聽聞的監禁案,約瑟夫·弗里茨監禁了自己的女兒長達24年,並在長年的性侵中受害人伊麗莎白·弗里茨產下7子的荒誕悲劇下,《烏鴉女孩》劇情中就沒有什麼部分是太過於離譜過份了。

歐洲性侵害比率地圖

包括性別歧視在內,這本書裡沒有甚麼描寫是太超過的。兩人曾經在日內瓦的一次訪談中被主持人問了最侮辱的問題,即他們是否為了找尋一夜情的關係而選擇描寫女性角色,愛力克森幾乎是用盡全力制止著尚奎斯,因為後者已經憤怒至極。如果盤點自己的女性朋友,愛力克森和尚奎斯表示絕大多數都有過被性騷擾或強暴的經驗,為了強調這一點,書裡大多數男性角色才會被描寫成渾蛋(用作者的原文就是Asshole)。要凸顯這個現實,最大的調整就是荷內特這個人,起初這名警探是一個「還可以」的男性,而在書本完成近300頁後,作者們決定把他性轉成女性,這絕對是完美的選擇,有了這樣的性別差異,書本原先性別壓迫的主題有了更進一步的強化,而對作者們來說,這名警探還擴展出更多主題,比方說管理高層因為性別而質疑她的能力,甚至不給予升遷的機會。這也就解釋了我不舒服的原因,而瞭解之後個人是覺得我能以更寬闊的角度來看待這本書,或許書中男性角色過於不討喜,但不能否認現實的確是存在這種,自大、渾蛋、無能卻自以為是的男性。

推薦程度

其實我並不太推薦這本書,如果要接觸北歐推理、性犯罪等議題,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的千禧年系列(The Millennium Series)一定是首選。至於我不喜歡本書的原因,猜測多數是因為雙人寫作的緣故。

首先,故事很多地方轉折的很突然,不只是劇情,更重要在態度語氣過於突兀,常常可見某個角色態度和緩地講話到一半,突然就一聲暴怒,我是看得不知所措還以為錯過了什麼。

再來故事之所以冗長,對,沒錯我用詞是冗長,就是因為主軸採三線的關係,所以同樣的劇情,讀者會從過去視角看一遍,現在世界的命案發生當下聽第二遍,最後於偵查階段看警探四處詢問中拼湊出第三遍,但其實三者大同小異,看到都有種我是不是掉進什麼時空漩渦沒有出來的感覺。

最後,故事轉場十分凌亂,有時是多人共用一個身體,有時是多人共用一個名字,還有多人共用過去的記憶,更無奈的是支線繁雜,甚至還有一段非法移民少年的心路歷程,老天,我真的都快放棄理解了,只能說隨便啦,你…..喔,不是,是你們開心就好。

參考資料

https://lithub.com/erik-axl-sund-is-actually-2-emotionally-astute-middle-aged-punk-rocker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