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目標重要嗎?】當代學生的反思

我總以為自己是很有目標的人。在國中一年級,我便確立自己對生物的喜愛;在高中一年級,我便立下要考進交大生科的目標(入學時恰好改成陽明交大),後來也如願以償。直到讀了兩年後才發現,這或許不是我一生中最想做或唯一想做的事。但這又如何呢?

如今對於升學的態度百家爭鳴:有人鼓吹興趣導向,認為找到人生的志向比起工作的職稱或薪水更有價值;也有人鼓吹社會價值導向,認為人生的志向飄移不定,興趣和工作可以區隔,應該以更有保障的學歷為主。

而生在如此價值迥異的社會中,作為一個人該如何選擇呢?

興趣導向型

興趣導向型的人如同一把雙面刃,面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總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慢慢理解,仔細思考。但相反的,遇到自己不拿手或不喜歡的,比較容易沒有耐心或是傾向放棄。

這一點沒有好與壞。我認為認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非常重要,無關乎努力與否,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即便勤能補拙,把自己的天賦或喜好發揮到極致,帶來的愉悅往往能讓自己感到更為特別。

另外,這類型的人也可能遇到興趣轉移的困境。或許大家都多少有過「喜新厭舊」的經驗,很多自己以為恆常的興趣和喜好可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這也是許多人認為依照興趣選不划算的理由之一。

然而對我來說,在興趣上很執著或展現天賦的人,不妨可以在當下的時段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即便未來「轉行」了,也是背負著過往的能力繼續前行。世界上沒有浪費掉的時間,只要曾經投注心力,哪怕是一個好玩的遊戲或一部深刻的電影,都可以為生命帶來很多影響,晃論砸入數多時日的專長與愛好?

按部就班型

實話是,社會撲出了一條筆直的大道,不走著實可惜。按部就班的照著升學的規劃一步步從國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學⋯⋯志願序可以照著分數高低填,或也可以在各類組(班群)中依序找到自身領域的「第一志願」。

有些人不在意有沒有自己的目標,或是可以轉移自己的目標。我在高中時期遇過很多這樣厲害的人,為了湊齊自己的其他興趣(比如跳舞)的錢,認真讀書獲得獎學金。這樣為了A目標達到B目標非常有推遲享受的耐受力,也是心理學當中認為很有機會成為「成功人士」的族群。

相信大家都有過或至少看過類似的故事,像是學生時期先專注讀書,其他東西未來就可以享受,或是大學就可以大玩特玩之類的,也有拿到好學歷就可以有好工作等美滿一生等。

興趣某些時候是很花錢的,因此也可以理解為什麽好學歷、好工作這麼重要,或許擁有金錢才是能培養某些特定喜好的康莊大道。唯一要留意的是賺足了錢的自己有沒有時間花,這樣的生活對自己而言平不平衡、快不快樂,這樣就足夠了。

完全不知道要幹嘛型

上面兩種都算是理想狀況,明確知道自己想走的道路是哪一類型,但更多時候我們會迷茫、會害怕。畢竟作為一個孩子,又怎麼敢為自己的後半輩子負責呢?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選擇按照大環境的趨勢走,我會覺得很可惜。完全不知道要幹嘛的理由,要麽就是不知道自己有什麼除了打電動之外的興趣,要麽就是走一步算一步,持續觀望別人怎麼度過。這些情況的已知都是目前的生活圈沒有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因此若有餘力,何不多嘗試不同事物呢?世界很大,但學校很小,課本的知識有限,在還未嘗試之前就認定自己平凡就還言之過早。

完全不知道要幹嘛,可以是來不知道自己要幹嘛。世上有最多可能性的就是未知,無論最後是否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或夢想,至少已經隨著新奇的事物環遊世界一遭,比先前的自己又更認識自我與世界。

--------------------------------------------------------------------------------------

講完這些,我並沒有偏好哪一個,或認為何種人生是正解。相反的,就是因為生命得以造就諸多可能才顯得有趣。

有的人或許很幸運,在興趣和社會期望上達成了平衡,成為眾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有的人或許在掙扎中選擇了理想和麵包其中之一,過上不見得盡善盡美,但由自己選擇的生活;有的人還在迷茫,還在揭曉人生的下一篇章——

無論何者,都沒有貧富貴賤之分。生命的旅途是屬於自己的,成功的定義也是屬於自己的。不去害怕後悔或過錯,所有的錯誤和疤痕都是造就當下自我的先驅,也正是身上大小不一的創痕讓人們可以訴說自己的不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