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畢,一輛性能優越的車輛如果沒有定期或是適時檢修保養,那麼它可能無法繼續維持卓越的性能,資產配置也是相同的道理,如果沒有進行再平衡,那麼有一天資產配置可能無法發揮原本分散風險的效益,原因是不同資產類別,會因為隨著時間會有不同的報酬率,造成經過一段時間後,資產的比例已經不是一開始配置時的狀況。
例如一開始股票和債券分別佔8成和2成,但之後股票的報酬遠大於債券,這時股票和債券的資產比例可能來到9成和1成,也就是你的資產承受了較高的風險,當初根據自己所能承擔風險,而決定的資產配置比例,隨著時間過去,比例可能會超過你可以承擔的風險,當然也有可能股債比例變成7成和3成,而使得你的資產配置變成較保守,所以再平衡是必須進行的動作。
另外再平衡也會進一步增加報酬,因為再平衡的做法是賣出報酬較高的資產後,買入報酬較低的資產,依照均值回歸的特性,報酬較高的資產,往後會回到較一般的表現,而報酬較低的資產之後則會表現突出,在"投資前最重要的事"一書中,作者比較了1970年到2014年間,美國,歐洲和太平洋地區股票市場的年度報酬,可以看到這三個市場的年度報酬分別為10.4%,10.5%和9.5%,當每年年底對這三個等權重的投資組合進行再平衡後,這個投資組合的年度報酬率會來到10.8%,比個別投資這三個市場的報酬率都來得高,這說明了再平衡不只可以維持原本設定的風險承受力外,還有機會獲得更好的報酬。
一般進行再平衡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定期再平衡,例如每季,每半年或每年一次,我會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再平衡就足夠了,除了避免頻繁地再平衡買賣產生的成本外,根據晨星公司研究,每18個月進行再平衡的投資者,報酬和更短時間就進行再平衡的投資者差異不大。
第二種方式是當比例偏離某個條件時進行再平衡,例如原本股票比例為80%,那麼設定偏離條件為5%,也就是當股票比例增加到85%,或減少到75%時就進行再平衡,我個人建議不要採用此方法,理由是除了必須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資產配置比例外,還可能因為頻繁地進行再平衡,而付出不少交易成本。
第三種方式則是透過投入新資金來進行再平衡,例如定期定額或是單筆投入時,將較多資金投入比例偏少的部分,優點是不需要賣出現有資產,但缺點就是投入的新資金,可能不夠讓資產一次達到原本設定的比例,所以除非每次投入的新資金夠多,不然還是建議採用每年進行再平衡的方式。
其實還有一種再平衡方式,是已退休的投資者可以採用的方式,那就是透過從比例偏多的資產,提領較多的資金作為生活費,這部分我會在之後退休資產管理的主題介紹。
那麼如何實際進行再平衡呢?我以每年再平衡為例,年初假設設定的股債比例為80%和20%,資產總價值為1000萬,也就是股票800萬和債券200萬,那麼年底發現股債比例變成90%和10%,資產總價值為1100萬,也就是股票990萬,債券110萬,這時如果要讓比例回到股債比例80%和20%,那麼股票價值就是880萬,債券價值220萬,所以我們必須賣掉股票990-880=110萬,然後買入110萬的債券。
最後需要留意的就是隨著個人目的或年齡改變,資產配置比例也會隨著改變,此時就必須根據新的資產配置比例和計畫,來進行再平衡的動作,記住,再平衡主要目的是要控制風險,讓你留在市場中,而不是為了要獲得更大報酬,之後的影片我會分享關於已退休的投資者,要如何從資產中提領資金作為生活費,歡迎大家訂閱和分享我的專題。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本篇內容同步發表在我的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