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我是騎驢找馬,一邊讀著碩士班,一邊找博士班。可是,我也會怕萬一博士班一直找不到,然後碩士班又唸得零零落落,最後兩頭空該怎麼辦?而且,第一個學期就開了非常多打基礎的課程,比如說Python NLTK,就是非常基礎的課程,在2015年那個時代,這個就是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經典必學的package。這個如果上不好,接下來的課程可以想見不會太順利。所以我第一個學期專心認真的當一個碩士生,用心的把該學會的程式語言給摸熟。
我會建議碩士生去打工絕對不只是經濟上的考量而已。打工有非常多的好處:
我的考量集中在第二跟第三點。德國有非常多mini job類型的工作提供給學生。對於公司來說,不花過高的成本就可以增加人力,而且可以趁機培養未來的人才,不用等到招進來之後還要另外訓練。對於學生來說,趁機了解就業市場,了解公司內部的運作來確認這個公司是不是一個畢業後的好選擇,還可以練習未來正式工作之後會需要的技能。就算學生不去打工,某些科系到了最後一年也會鼓勵學生去外面的公司爭取internship,這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當初的目標是找博士班,所以到學校裡面找研究助理的工作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一方面我可以累積研究經驗,二方面我也可以在工作的時候尋問一下周遭的教授們有沒有grant可以請博士生。
在台灣找過工作的人,大概對於求職網站一點都不陌生。在德國也是一樣的,從求職網站上找職缺是一招,親自寫信去公司也可以。學校的佈告欄會貼一些工作機會,不單是給學生打工的,有時候也會提供畢業生們一些求職的資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問問周遭的同學們都在哪裡打工。我的工作機會就是這樣問來的!
如果是打定主意要當研究助理的人,我鼓勵學生們主動的發e-mail給教授問有沒有職缺。研究室只要有一點錢都會展開雙手歡迎學生來當研究助理。
一開始我就鎖定不到外面的公司找工作,而是找學校內部的研究助理職缺,這樣可以擁有更多的研究經驗跟累積學術界人脈。
我問了有在學校擔任研究助理的同學們,發現各個實驗室指派的內容會有很大的差異。有些人只負責收集資料,有些人則是有參與一個特定的研究主題。我選擇有特定研究主題的那種工作。我的工作內容就是按照博士後研究員指派的任務寫code做分析。因為有被指定要用R來寫code,經過三個月的磨練之後,對於R的程式書寫能力是噌噌噌的抵達頂峰的狀態。做好的分析不是只有交上去就好了,supervisor會做code review,也會給予建議怎麼修改,然後一起討論下一個步驟。有了這樣的研究經歷對我的工作有很深的影響,尤其是code review的部分,常常被問到的問題是“還可以怎樣寫讓這個程式更有效率”?這也讓我開始重視起refactor這重要性。
隨著半年半年的簽約,實驗室指派給我的任務也不再只限於一個計畫。漸漸的,基因的計畫,語言學的計畫,也都慢慢地加入了工作內容。從一開始的每星期只有幾小時,一直加到學生可以做工作的最高時數。因為工作內容變得多元,我學到的知識也開始朝向多元化發展。
我最感動的是,這位研究員以及當初所工作的實驗室給予我很多的報告機會,只要我願意,不管是博士生還是研究員都很認真的聽我報告。他們並沒有因為我“只是個助理”,就隨便聽聽了事。反而是非常認真的在我報告完後給我鼓勵與反饋。那幾年的研究助理生涯,過得非常開心,而且我的能力有很顯著的成長。
最後,因為這樣的一份工作,與我博士班的指導教授開啟了研究計劃上的合作,之後也順利的錄取了博士班。
(未完待續:下一篇就是上課型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