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讀王維〈竹里館〉:從慎獨尋索到敞亮

竹里館

獨坐幽篁裏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有聲書傳送門

本文已授權【悅聽小築】,喜歡有聲書或影片的朋友請移步:你好詩歌|唐.王維〈竹里館〉

喜歡文字閱讀的朋友,請繼續閱讀~


關於作者

王維,是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祖籍山西祁縣,成長於蒲州(今山西永濟市)。出生於武則天時代(約公元699年),逝世於唐憲宗上元初年(公元761)年。

王維是少有的綜合型全才,從小就顯露出驚人的才華。不但詩名遠播,在書法、繪畫和音樂上,都有亮眼的成就。然而,他在家庭方面的運氣卻很不好。幼年時期就失去了父親,成年結婚後,妻子也早早就離世。

王維的仕途也不順利,第一份工作就因為上司的失誤連坐被貶。晚年遭遇安史之亂,來不及逃跑,被迫在安祿山朝任官。安史亂後雖然得到朝廷的赦免,在偽朝任官的經歷,仍然被王維當成節操的污點,成為心理的創傷。

因為王維最後任職的官銜,是「尚書右丞」,所以後人稱他「王右丞」。

中晚年的王維,買下「輞川別業」供母親隱居修行。他也在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在這裡,王維寫下許多風格清新淡泊的詩作,成為山水田園派詩人的代表,與孟浩然合稱為「王孟」。

王維受到母親崔氏,很深的影響。王維的字「摩詰」,典故來自佛經《維摩詰經》,傳說就是篤修佛法的崔氏命名的。也許因為母教的影響,面對人世的艱難險峻,王維始終以著一種溫潤的純粹去面對。他孝奉母親友愛手足,受到當時人們的敬重;在妻子過世後,也不再續弦另娶,獨居三十年。可見王維是一個非常深情的人。「輞川別業」在母親崔氏過世後,晚年的王維主動請旨捐獻給朝廷改建成寺院。

因著對佛學與禪修,都有深刻的理解與實證體悟,王維的詩句往往蘊含著禪境與哲思,被後世稱為「詩佛」。王維創作超過一千首的詩作,卻因為「安史之亂」散失了不少,現存僅有400多首詩。輯為《王右丞集》,又稱《王摩詰文集》。

〈竹里館〉從慎獨尋索到敞亮

這首〈竹里館〉,是「輞川集」中的一首。「輞川集」收集的詩作,是王維和好友裴迪為「輞川別業」中的景點,各自寫成的五言絕句。

竹里館在輞川別業的深處,因為蓋在大片的竹林叢中而得名。

竹子,在傳統上一直是君子的象徵。儒家強調「君子慎獨」,人唯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顯示真實,而沒有任何矯飾的自己。而一個對自我有著高度期許的君子,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也會觀照自身的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都審慎而行,不欺鬼神。

詩的第一句「獨坐幽篁裏」,告訴我們,詩人此時正是獨處中。而「幽篁」則點出竹里館遍植的竹林。屈原《楚辭.九歌.山鬼》中有:「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王維此刻在竹林中的獨坐,心情似乎也不平靜。

從「彈琴復長嘯」一句,透露了詩人此刻洶湧的情緒。「彈琴」向來就是儒者撫平情緒或者表明心志的出口 。

王維為什麼心緒不平呢?是摯愛離世的打擊?是官場黑暗的險惡?還是對生命人生的叩問?獨處是自覺的選擇,還是被迫的無奈?

亦或者,詩人是想起了那次阮籍尋訪善嘯的孫登。孫登卻在巖下逕自散髮彈琴,而不加理會阮籍。直至阮籍以嘯聲與琴聲相和,終至得孫登也嘯而相和。兩人嘯音美妙,響動了整片山林。

從來知音難覓,又何需言語?更何況仙道之說,何其飄渺!

無論如何,詩人就在這一片廣袤的天地間,忘情彈琴,高昂激越地長聲呼嘯。

琴音與嘯聲在深林中迴盪著,然而,「深林人不知」,這一切,沒有人知道。只是,外界的知與不知,還會影響詩人的心緒嗎?

《論語.學而篇》有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即便是沒有人認識知道自己,即便是不被了解與接受,仍然不受到影響並且不感到憤怒,這就是君子了。在象徵著君子的竹林中,獨坐彈琴長嘯的詩人,似乎也釋然了。

此刻,月光拂照在竹林,灑落在詩的世界,仿佛也照亮了詩人的心。激昂的情緒,復歸平靜。皎潔的月光,自古至今,就像有著神奇的力量,撫慰清淨了世世代代人們的心。同時,禪者也常以明月來喻禪。「明月來相照」一句,透露了詩人在佛學中,心靈得到了安放,呈現著澄靜空明的意境。

AI生圖

整首詩的語言平易自然,似乎引用了典故,卻又毫無雕飾。詩人內心的風景,以彈琴長嘯來表達,爾後,漸與外境的竹林明月相互交融,巧妙地將儒者彈琴、道家長嘯與禪修的明月,渾融一體,描繪出一幅人與自然的和諧風景。成為王維傳世的名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