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生脫死唯念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了生脫死唯念佛(象山慶’23.8.26)

    「念佛」就是為了往生,此外的其他(善業) 「諸行」,或為了現世利益,或為了未來功德(世.戒.行三福),雖亦可迴向求生極樂,但總是迂迴了。

    另有某些非關善惡與修證(無記) 的行為,如為了健康而「打坐」,或許是長久以來的習慣,這與「念佛」是兩件事,一真一俗,不相妨礙;就如念佛與吃飯,目標不同,功用各異,不可混淆或互相妨礙。例如,打坐若為了調身調息,則舒適/順暢即可,不須苦行求深入,而耗費太多時間心力,耽誤了念佛定課。或貪濁(定靜)其中的境界與滋味,而廢棄了念佛正行。其實,「念佛」成習,沉穩而入心,或許有類似調息/調心的效果,且無「打坐」另行(多一件事)及出錯的顧慮。

    對於他人(親眷,朋友,世人)的行為與果報,善者隨喜、惡者哀矜,可給予某程度的溫暖與協助,但須是「量力而為」,不可「力盡強為」,以免於愛之而反害之,又傷了自己的善心、誤了念佛的本行。須知,<達摩二入四行觀>云:「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在我身上最好如此,在他身上也只能如此,將心比心,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甘之如飴),或可免於百般的思量、計較,舊業未了、又造新殃,以盲引盲,相牽相纏。現見於此世間,有些人有力而無知,有些人雖知而無力,我們就是無知又無力,所以,面對他人的頑強與苦難,多半是無能為力、困惑不堪,只能「念佛」回向給他,將他托付阿彌陀佛去調熟、救度,這或許是最老實,也最踏實的辦法。很多情況,我們就是錯在自以為有能力改變別人的心性與命運,而強力介入,乃至干預因果,這是很無知又危險的衝動啊!     

    或許在老實安分的「念佛」中,將握緊的「拳頭」放開成「手掌」,接納眼前的一切善惡/苦樂,也接受佛的大悲與大力。

    「念佛」之餘,想做甚麼來「提升」生活品質,「改善」人際關係,都隨緣、都無妨;唯一不可或忘及替代的是:生死大事唯「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之餘,想做甚麼來「提升」生活品質,「改善」人際關係,都隨緣、都無妨;唯一不可或忘及替代的是:「世間大事唯生死,不念彌陀更念誰」。南無阿彌陀佛

raw-image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七夕之外情人節(象山慶’23.6.22) 中國數字分陰陽,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都是陽(奇)數。(農曆)奇數月的奇數日,幾乎都有特定的節慶;正月正/新年,三月三/踏春,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陽。 2023年8月22日(二)是七夕,被傳說是「情人」節[1]。其實,
捨三界,歸淨土(象山慶’23.8.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此三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闇宅。雖復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偽相襲。 這個娑婆(三界),是凡夫「生死流轉」的處所;業報眾生活在其中,因「煩惱」障眼顧,長劫
您準備好了嗎?  (象山慶’23.8.4)     有問:「您念佛,有準備好隨時登蓮臺嗎?我前還做不到,想請教。」我答:「但念佛,莫多想。南無阿彌陀佛!」 是的,以這種題目來自問、或問人,有點多餘,且增煩惱,甚至是不正當、也沒必要:也就是這麼問,怎麼答,似是將「念佛往生」之事,放在個人身心上考察
生命中的有緣人(象山慶’23.8.3)     來到生命中的每個人,都與您有(因)緣,如何不相辜負?     你喜歡的人,讓你感到溫暖、親近(貪)。你不喜歡的人,教你懂得距離、疏遠(瞋)。另有一種無雨也無晴的人,在你心中漠然無感,彷彿不存在(癡/無記)。    沒有任何人,無因無緣的來到你生命
外部歸因--向佛祈求(象山慶’23.7.18) 為什麼我們總是羨慕他人的生活?或因對方擁有了我想要卻沒有的人事物,尤其處在某種壓力(身體的不適,或心理的焦慮)下,更易於「向外探詢」,想從外部的因緣來解決內在的困境;雖然,世間智者與宗教聖人殷切的告訴人們:「know thyself!」(蘇格拉底)「
世間之福? 淨土之樂 ! (象山慶’23.6.18) 俗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有人說:「疾病是吃來的!」確實,是貪吃,爽了口舌,害了血管。反過來說:「健康也是吃來的!」沒錯,該調理,節制口慾,縮減腰圍。同一張嘴,卻有不同的吃相與後果:是非兩舌,是「閒話」搬弄的;現當二益,是「念佛」加持的。
七夕之外情人節(象山慶’23.6.22) 中國數字分陰陽,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都是陽(奇)數。(農曆)奇數月的奇數日,幾乎都有特定的節慶;正月正/新年,三月三/踏春,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陽。 2023年8月22日(二)是七夕,被傳說是「情人」節[1]。其實,
捨三界,歸淨土(象山慶’23.8.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此三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闇宅。雖復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偽相襲。 這個娑婆(三界),是凡夫「生死流轉」的處所;業報眾生活在其中,因「煩惱」障眼顧,長劫
您準備好了嗎?  (象山慶’23.8.4)     有問:「您念佛,有準備好隨時登蓮臺嗎?我前還做不到,想請教。」我答:「但念佛,莫多想。南無阿彌陀佛!」 是的,以這種題目來自問、或問人,有點多餘,且增煩惱,甚至是不正當、也沒必要:也就是這麼問,怎麼答,似是將「念佛往生」之事,放在個人身心上考察
生命中的有緣人(象山慶’23.8.3)     來到生命中的每個人,都與您有(因)緣,如何不相辜負?     你喜歡的人,讓你感到溫暖、親近(貪)。你不喜歡的人,教你懂得距離、疏遠(瞋)。另有一種無雨也無晴的人,在你心中漠然無感,彷彿不存在(癡/無記)。    沒有任何人,無因無緣的來到你生命
外部歸因--向佛祈求(象山慶’23.7.18) 為什麼我們總是羨慕他人的生活?或因對方擁有了我想要卻沒有的人事物,尤其處在某種壓力(身體的不適,或心理的焦慮)下,更易於「向外探詢」,想從外部的因緣來解決內在的困境;雖然,世間智者與宗教聖人殷切的告訴人們:「know thyself!」(蘇格拉底)「
世間之福? 淨土之樂 ! (象山慶’23.6.18) 俗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有人說:「疾病是吃來的!」確實,是貪吃,爽了口舌,害了血管。反過來說:「健康也是吃來的!」沒錯,該調理,節制口慾,縮減腰圍。同一張嘴,卻有不同的吃相與後果:是非兩舌,是「閒話」搬弄的;現當二益,是「念佛」加持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好比,有什麼好爭。凡是真有成就的人,與人無爭,於事無求。真正上根利智人,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沒有閑岔,沒有懷疑。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念佛偈【四言十二首】 自性彌陀。彌陀自性。執性廢修。因樂成病。 彌陀自性。自性彌陀。皇風一片。帝網交羅。 佛非性外。性即佛中。如水投水。似空合空。 佛在性中。性豈佛外。本自圓融。云何隔礙。 極樂唯心。心唯極樂。離土論心。翻然大錯。 唯心極樂。極樂唯心。山自高高。水自深深。 未明唯土。豈達唯心。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好比,有什麼好爭。凡是真有成就的人,與人無爭,於事無求。真正上根利智人,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沒有閑岔,沒有懷疑。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念佛偈【四言十二首】 自性彌陀。彌陀自性。執性廢修。因樂成病。 彌陀自性。自性彌陀。皇風一片。帝網交羅。 佛非性外。性即佛中。如水投水。似空合空。 佛在性中。性豈佛外。本自圓融。云何隔礙。 極樂唯心。心唯極樂。離土論心。翻然大錯。 唯心極樂。極樂唯心。山自高高。水自深深。 未明唯土。豈達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