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之福? 淨土之樂 !

世間之福? 淨土之樂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世間之福? 淨土之樂 ! (象山慶’23.6.18)

俗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有人說:「疾病是吃來的!」確實,是貪吃,爽了口舌,害了血管。反過來說:「健康也是吃來的!」沒錯,該調理,節制口慾,縮減腰圍。同一張嘴,卻有不同的吃相與後果:是非兩舌,是「閒話」搬弄的;現當二益,是「念佛」加持的。

有人說:「人類的幸福,包含了你我他」,人人都幸福了,我也能幸福。「唯我獨幸」的情況是不存在的。有時,犧牲某部分的「自我」,反而領受了迴轉的幸福,聽說,這是「眼窩前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在放電。

感官性的快樂(食、色之類),多半是近乎本能的「想要」;而得到了,即時滿足之後,就有一段時間不想要,甚至感到厭倦。若能進展到由衷(內心)的「喜歡」,這種快樂也包含了人際的「社交」,因為互動而增強、持久。

《法句經》巴利文/雙品:「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行。」漢譯/雙要品:「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以「善意」主導「身、語」的行為,所回報的「喜樂」也如影隨形。世上一切事相(境界),是經由我們的領受、想像、判斷與詮釋,才影響我們的心情與行動,王陽明《傳習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也就是說:幸福來自你如何「看待」世界。每個人擁有「身、語」行為的一切因緣,關鍵在於於意 (心)的抉擇與改變。不須盲從的追尋,也不必冤枉的花錢,所有快樂的資源,已內建在我們心中,若懂得如何「挖ㄚ挖ㄚ挖」,就越挖越多,享用不竭。這可說是淺層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雖然如此,每個人受其宿業、煩惱所縛,真能開發的「善、淨」因(心行)果(業報)也有限,乃至於受種種邪見、外境的汙染而變質,其快樂(幸福)仍是有漏而殘缺的,這是「娑婆」人生的本質(有求皆苦、苦中作樂)。若知《安樂集》的「寄花五淨,風日不萎;附水靈河,世旱不竭。」就直下捨棄個人的努力,將全部身心/性命轉託於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每天每刻,隨時隨處,想到就念「南無阿彌陀佛」,藉由一心稱名,與佛感應,就能平等獲得阿彌陀佛及諸佛菩薩的護念、加持,不僅可以淨化一切邪念,免除一切魔事,生前平安喜樂,命終往生極樂,從始至終,從今身到成佛,都與佛同在、同行,這才是最殊勝、最保證、最圓滿、最恆久的福樂,因為,阿彌陀佛的功德與極樂世界的莊嚴,乃是不可思議的「無量壽、無盡藏」,可供十方三世一切念佛眾生,無條件取用而無量無盡。套用1970 年代的廣告歌:

到處都看(聽)得到,雖然是個小東西(佛號),使您得心應手(身心平安、往生極樂),美滿的生活少不了它(無條件的賜予),YKK(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15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今天,念佛了嗎?(慶’23.4.18) 敬邀一起念佛 不論您信什麼教,或學哪一宗;平時就有念佛,或從來沒此習慣;「南無阿彌陀佛」可說是人間共通的語言與招呼,獨自稱唸或對人問候,都充滿了歡喜與吉祥;有念就有益,確乃惠而不費,何樂而不為? 敬邀您,從今天起,與我們一起唸佛,每天50、100聲以上,久而成
「五欲」強迫症?(象山慶’23.4.17) 世人多半有「五欲」的類似(我執症)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1],每天被情欲所驅迫,前瞻後顧、左思右想,如何吃喝玩樂,才不虛此生? 為此到處奔波,總是弄得身心焦慮、煩躁、勞累,長期處於人擠人、車塞車的困惑
從“戰疫”到“與疫共舞”(象山慶“23.3.18) 經過3年的疫情,終於逐漸解封了,是回首恍如昨夢,或至今猶有餘悸?很難說清楚,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苦樂参雜,啼笑無常,幸而,有佛號可念,有淨土可生,或許比一般人更安心,更淡然的一日過一日,雖未必可說”日日是好日”,卻也對世間的恩怨得失少了一些
就這樣,無樣為樣(象山慶“23-3/16) 雖然學佛四十餘年,幾乎都在聖道門跟隨善知識熏習,在教理與實修上,偶有受用,到後來,都不如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親切,安心。 名號既出,無佛無魔~~這是禪行者的氣勢;佛名才稱,多善根多福德~~這是念佛人的信心。若自問,我是哪種人? 年少輕狂之時,也曾學禪
念佛不離乎人情(象山慶’23.2.1) 蓮友A:我對人事物以開放、學習、探索的心情去觀察及解。就是What、Why、H0W。舉例說,為什麼有花燈?為了延續民俗傳統,花燈給民眾視覺娛樂之外,有何附加價值及意義?可能有:文化的認同、社區的特色及居民情感的交流、創作潛能的開發等。當然還促進地方
<酒色財氣>四題 佛印禪師:「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面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蘇軾:「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王安石:「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宋神宗:「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
今天,念佛了嗎?(慶’23.4.18) 敬邀一起念佛 不論您信什麼教,或學哪一宗;平時就有念佛,或從來沒此習慣;「南無阿彌陀佛」可說是人間共通的語言與招呼,獨自稱唸或對人問候,都充滿了歡喜與吉祥;有念就有益,確乃惠而不費,何樂而不為? 敬邀您,從今天起,與我們一起唸佛,每天50、100聲以上,久而成
「五欲」強迫症?(象山慶’23.4.17) 世人多半有「五欲」的類似(我執症)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1],每天被情欲所驅迫,前瞻後顧、左思右想,如何吃喝玩樂,才不虛此生? 為此到處奔波,總是弄得身心焦慮、煩躁、勞累,長期處於人擠人、車塞車的困惑
從“戰疫”到“與疫共舞”(象山慶“23.3.18) 經過3年的疫情,終於逐漸解封了,是回首恍如昨夢,或至今猶有餘悸?很難說清楚,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苦樂参雜,啼笑無常,幸而,有佛號可念,有淨土可生,或許比一般人更安心,更淡然的一日過一日,雖未必可說”日日是好日”,卻也對世間的恩怨得失少了一些
就這樣,無樣為樣(象山慶“23-3/16) 雖然學佛四十餘年,幾乎都在聖道門跟隨善知識熏習,在教理與實修上,偶有受用,到後來,都不如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親切,安心。 名號既出,無佛無魔~~這是禪行者的氣勢;佛名才稱,多善根多福德~~這是念佛人的信心。若自問,我是哪種人? 年少輕狂之時,也曾學禪
念佛不離乎人情(象山慶’23.2.1) 蓮友A:我對人事物以開放、學習、探索的心情去觀察及解。就是What、Why、H0W。舉例說,為什麼有花燈?為了延續民俗傳統,花燈給民眾視覺娛樂之外,有何附加價值及意義?可能有:文化的認同、社區的特色及居民情感的交流、創作潛能的開發等。當然還促進地方
<酒色財氣>四題 佛印禪師:「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面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蘇軾:「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王安石:「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宋神宗:「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