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如闇宅

更新於 2023/08/2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捨三界,歸淨土-1.三界如闇宅(象山慶’23.8.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此三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闇宅。雖復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偽相襲。

這個娑婆(三界),是凡夫「生死流轉」的處所;業報眾生活在其中,因「煩惱」障眼顧,長劫不得(智慧)光明,故總稱為(無明)暗宅。若分別說,「六道」的苦樂,各有不同:「天界」雖長受「禪定」或「五欲」之樂,但有個別的期限(壞苦);「人間」是苦樂參半或苦多樂少,而起落無常(行苦);「三惡道」乃多苦或純苦,無可樂者(三苦具足)。相較而言,各道業報的或苦或樂,彼此差距不大;一期壽命的或長或短,也只是暫時不同;但總體上,都是有漏的穢土,充滿了各種煩惱,是眾苦逼迫(三苦、八苦)而無可樂者,如<三寶歌>所唱:「人天長夜 宇宙黮闇 誰啟以光明? 三界火宅 眾苦煎迫 誰濟以安寧?」對比於淨土之大樂、永壽,則三界是受苦、是夭折,是可厭捨、求出離的。這是從「涅槃」、「如來藏」而觀之,娑婆世間的苦樂,大小,久暫,同異,或乃凡夫的相對性感受或觀念(虛妄)[1],由於意識的分別與執取,拉大了這些二元對立的距離。若是佛眼看眾生,有差別中非差別。

十方諸佛皆有四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之用,而「佛眼」乃至無所不見。《大智度論》卷39: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成佛時失其本名,但名佛眼。[2]

《大寶積經》卷18:

肉眼發生,能有簡擇;天眼出現,鑒諸佛土;法眼清淨,能離諸著;慧眼通達,到於彼岸;佛眼成就,覺悟開示,生無礙慧,為他廣說。」

卷71:

如來以佛眼,觀十方眾生,初生及與死,種種業相應。……從於分別生,貪慾瞋恚癡,猶如夢中戲,……如人作幻化,迷惑於愚人,智者終不迷,知幻不實故。……猶如深谷聲,其響無有實,是故不著世,如是觀世間。

《法華經》方便品:

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弊,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圓覺經.普眼章》: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大方等如來藏經》:

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但彼眾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為說法,除滅塵勞,淨一切智。……佛眼觀眾生,雖流轉五道,大寶在身內,常在不變易。

<永嘉證道歌 >: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幾迴生?幾迴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

佛智照破諸法實相,佛眼慈觀眾生煩惱。《金剛經》: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佛眼如此,阿彌陀佛大悲本願所建立的淨土亦如此,娑婆眾生雖有三界六道的業報差別,從無量光(智慧)、無量壽(福德)而觀之,則是有漏有為法的「苦樂小殊,修短暫異」;阿彌陀佛於此無分別的平等攝受;如善導《觀經疏》云:

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經此功德,回施眾生,悉發菩薩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

所謂五乘,包含了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入香光室》第一:

各各雖有差別不同,而一一皆蒙阿彌陀佛三昧果海,及慈悲願力,一體攝受。因是所謂三根普攝,九界全收,咸令現生報盡,脫離娑婆,同歸極樂,從此永不退轉,直至圓破無明,圓滿佛果。

可以說,三界皆穢土,六道皆苦報;表相上雖有小樂、大樂之殊,若比於西方之「極樂」,則小大若有所失;歲數上雖有短壽、長壽之差,若擬於淨土之「永壽」,則長短幾乎無異。因此,不應於三界有漏之苦樂、夭壽上計較、執取;而是,厭此欣彼,迴轉身心向淨土,於念念稱名中,蒙佛攝受而往生彼國,以「無常」的小聰明、小生命,換取「永恆」的無量光、無量壽。南無阿彌陀佛


[1] 中國的世間智者,也了知觀察萬物的相對論,所在的位置(立場、角度)不同,所見的結論也有異,如《莊子.德充符》:「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莊子.秋水》:「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蘇軾《赤壁賦》:「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2] 《法華文句》卷四下:「佛眼圓通,舉勝兼劣;又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

raw-image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您準備好了嗎?  (象山慶’23.8.4)     有問:「您念佛,有準備好隨時登蓮臺嗎?我前還做不到,想請教。」我答:「但念佛,莫多想。南無阿彌陀佛!」 是的,以這種題目來自問、或問人,有點多餘,且增煩惱,甚至是不正當、也沒必要:也就是這麼問,怎麼答,似是將「念佛往生」之事,放在個人身心上考察
    生命中的有緣人(象山慶’23.8.3)     來到生命中的每個人,都與您有(因)緣,如何不相辜負?     你喜歡的人,讓你感到溫暖、親近(貪)。你不喜歡的人,教你懂得距離、疏遠(瞋)。另有一種無雨也無晴的人,在你心中漠然無感,彷彿不存在(癡/無記)。    沒有任何人,無因無緣的來到你生命
    外部歸因--向佛祈求(象山慶’23.7.18) 為什麼我們總是羨慕他人的生活?或因對方擁有了我想要卻沒有的人事物,尤其處在某種壓力(身體的不適,或心理的焦慮)下,更易於「向外探詢」,想從外部的因緣來解決內在的困境;雖然,世間智者與宗教聖人殷切的告訴人們:「know thyself!」(蘇格拉底)「
    世間之福? 淨土之樂 ! (象山慶’23.6.18) 俗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有人說:「疾病是吃來的!」確實,是貪吃,爽了口舌,害了血管。反過來說:「健康也是吃來的!」沒錯,該調理,節制口慾,縮減腰圍。同一張嘴,卻有不同的吃相與後果:是非兩舌,是「閒話」搬弄的;現當二益,是「念佛」加持的。
    今天,念佛了嗎?(慶’23.4.18) 敬邀一起念佛 不論您信什麼教,或學哪一宗;平時就有念佛,或從來沒此習慣;「南無阿彌陀佛」可說是人間共通的語言與招呼,獨自稱唸或對人問候,都充滿了歡喜與吉祥;有念就有益,確乃惠而不費,何樂而不為? 敬邀您,從今天起,與我們一起唸佛,每天50、100聲以上,久而成
    「五欲」強迫症?(象山慶’23.4.17) 世人多半有「五欲」的類似(我執症)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1],每天被情欲所驅迫,前瞻後顧、左思右想,如何吃喝玩樂,才不虛此生? 為此到處奔波,總是弄得身心焦慮、煩躁、勞累,長期處於人擠人、車塞車的困惑
    您準備好了嗎?  (象山慶’23.8.4)     有問:「您念佛,有準備好隨時登蓮臺嗎?我前還做不到,想請教。」我答:「但念佛,莫多想。南無阿彌陀佛!」 是的,以這種題目來自問、或問人,有點多餘,且增煩惱,甚至是不正當、也沒必要:也就是這麼問,怎麼答,似是將「念佛往生」之事,放在個人身心上考察
    生命中的有緣人(象山慶’23.8.3)     來到生命中的每個人,都與您有(因)緣,如何不相辜負?     你喜歡的人,讓你感到溫暖、親近(貪)。你不喜歡的人,教你懂得距離、疏遠(瞋)。另有一種無雨也無晴的人,在你心中漠然無感,彷彿不存在(癡/無記)。    沒有任何人,無因無緣的來到你生命
    外部歸因--向佛祈求(象山慶’23.7.18) 為什麼我們總是羨慕他人的生活?或因對方擁有了我想要卻沒有的人事物,尤其處在某種壓力(身體的不適,或心理的焦慮)下,更易於「向外探詢」,想從外部的因緣來解決內在的困境;雖然,世間智者與宗教聖人殷切的告訴人們:「know thyself!」(蘇格拉底)「
    世間之福? 淨土之樂 ! (象山慶’23.6.18) 俗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有人說:「疾病是吃來的!」確實,是貪吃,爽了口舌,害了血管。反過來說:「健康也是吃來的!」沒錯,該調理,節制口慾,縮減腰圍。同一張嘴,卻有不同的吃相與後果:是非兩舌,是「閒話」搬弄的;現當二益,是「念佛」加持的。
    今天,念佛了嗎?(慶’23.4.18) 敬邀一起念佛 不論您信什麼教,或學哪一宗;平時就有念佛,或從來沒此習慣;「南無阿彌陀佛」可說是人間共通的語言與招呼,獨自稱唸或對人問候,都充滿了歡喜與吉祥;有念就有益,確乃惠而不費,何樂而不為? 敬邀您,從今天起,與我們一起唸佛,每天50、100聲以上,久而成
    「五欲」強迫症?(象山慶’23.4.17) 世人多半有「五欲」的類似(我執症)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1],每天被情欲所驅迫,前瞻後顧、左思右想,如何吃喝玩樂,才不虛此生? 為此到處奔波,總是弄得身心焦慮、煩躁、勞累,長期處於人擠人、車塞車的困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由於煩惱──有貪瞋癡的煩惱,而造了業──身口意的業,而感得三界業報身,再來三界輪迴,就在三界裡面一個牢籠換另外一個牢籠,不斷地在三界輪轉。 所以我們必須斷除貪瞋癡等煩惱,去除對色、受、想、行、識的執著,不再造有漏業,才不會感得業報身來三界輪迴;唯有這樣,那才是真正的解脫。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人不斷輪迴轉世,投生與哪一道呢?都有可能,你行善持戒就往三善道,造多惡就往三惡道⋯ 天人  天人(梵語:देव,Deva),又稱天眾、天部、天神,音譯為提婆,指佛教中住於諸天界之有情。 佛教中的天人,就是我們常說的神仙、天仙,他們是長生不死的嗎?如果不是,壽命又是多長呢?我們常說的三界,是欲界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世界即世間,即言三界。世界以微塵而聚,是三界眾生之「依報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由於煩惱──有貪瞋癡的煩惱,而造了業──身口意的業,而感得三界業報身,再來三界輪迴,就在三界裡面一個牢籠換另外一個牢籠,不斷地在三界輪轉。 所以我們必須斷除貪瞋癡等煩惱,去除對色、受、想、行、識的執著,不再造有漏業,才不會感得業報身來三界輪迴;唯有這樣,那才是真正的解脫。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人不斷輪迴轉世,投生與哪一道呢?都有可能,你行善持戒就往三善道,造多惡就往三惡道⋯ 天人  天人(梵語:देव,Deva),又稱天眾、天部、天神,音譯為提婆,指佛教中住於諸天界之有情。 佛教中的天人,就是我們常說的神仙、天仙,他們是長生不死的嗎?如果不是,壽命又是多長呢?我們常說的三界,是欲界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世界即世間,即言三界。世界以微塵而聚,是三界眾生之「依報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