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始設計課程(三):原有課程調整與重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如何開始設計課程的第三篇,也是最後一篇,
除了前一篇提到的,從頭開始設計課程以外,
隨著授課邀約增加、經驗累積、對象不同...等,
原本的課程很可能會需要調整,
或是跟其他內容搭配重組,
以下就分享 現有課程調整 以及 原有課程的重新組合 的相關建議。 ​


一、現有課程調整

已經設計好的課程,需要部份修正調整,但主架構不變
大概會有以下四種狀況:

1.依場地環境調整

2.依經驗調整

3.依對象調整

4.依時間調整


二、原有課程架構的重新組合

已經有設計幾個不同課程,
需要把不同課程做搭配,
通常是以下三種情況會發生

1.原本課程由短時間變長時間

2.在不同情況與時期,發展的不同課程,之後要整合在一起成為一套新的模組

3.需求單位的學習目標需求不只1個,可能有2~3個


可至以下網址觀看完整內容
https://trainer-way.com/blog/start-to-design-class-3

avatar-img
19會員
23內容數
提供講師與教育訓練領域的夥伴,關於教學與培訓的相關知識與觀點,包含教學設計、教學技巧、培訓規劃、培訓知識等內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韋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具有專業知識、技能或經驗,但尚未規劃成課程, 通常我會建議用便利貼進行整體的發想, 除了實體的便利貼以外,也可以用線上的便利貼軟體進行, 線上便利貼的好處是不用擔心牆面不夠用😆
每年都會有幾位新手講師 或是在課程設計上遇到瓶頸的朋友找我聊聊課程設計的問題, 2年前寫了一大篇課程設計的建議步驟, 原本只有私底下提供給有相關需求的講師朋友, 現在也提供給大家參考 設計大原則:先想架構→再想內容→再想手法
在教育訓練領域當中,應該會常聽到 體驗活動、教學活動、遊戲教學、遊戲化教學這四個名詞 之前跟講師或辦訓人員聊天時,發現會有不清楚這四種差異的狀況, 所以想發這篇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以下都是我個人的定義與理解,也歡迎交流彼此的見解,
競賽加分可以讓學員有一種比賽的感覺, 營造一種較輕鬆愉悅的氛圍, 像是一場有趣的競賽遊戲, 教學中運用競賽計分的三種簡單的小變化提供參考: ①隨機加權 ②指定行為加權 ③物品蒐集
教學提問時,學員答錯或偏題, 從事前聚焦範圍的問題設計跟當下的應對回應 兩方面來分享一下我的經驗給大家參考。
剛開始進行教學的講師在運用提問常見的2種誤區: 1.一開始就提出難以回答的開放式問題 2.幾乎只問建立認同的封閉式問題 建議先問可引導思考的封閉問句、再問可深入討論的開放式問句。
具有專業知識、技能或經驗,但尚未規劃成課程, 通常我會建議用便利貼進行整體的發想, 除了實體的便利貼以外,也可以用線上的便利貼軟體進行, 線上便利貼的好處是不用擔心牆面不夠用😆
每年都會有幾位新手講師 或是在課程設計上遇到瓶頸的朋友找我聊聊課程設計的問題, 2年前寫了一大篇課程設計的建議步驟, 原本只有私底下提供給有相關需求的講師朋友, 現在也提供給大家參考 設計大原則:先想架構→再想內容→再想手法
在教育訓練領域當中,應該會常聽到 體驗活動、教學活動、遊戲教學、遊戲化教學這四個名詞 之前跟講師或辦訓人員聊天時,發現會有不清楚這四種差異的狀況, 所以想發這篇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以下都是我個人的定義與理解,也歡迎交流彼此的見解,
競賽加分可以讓學員有一種比賽的感覺, 營造一種較輕鬆愉悅的氛圍, 像是一場有趣的競賽遊戲, 教學中運用競賽計分的三種簡單的小變化提供參考: ①隨機加權 ②指定行為加權 ③物品蒐集
教學提問時,學員答錯或偏題, 從事前聚焦範圍的問題設計跟當下的應對回應 兩方面來分享一下我的經驗給大家參考。
剛開始進行教學的講師在運用提問常見的2種誤區: 1.一開始就提出難以回答的開放式問題 2.幾乎只問建立認同的封閉式問題 建議先問可引導思考的封閉問句、再問可深入討論的開放式問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同學參加完就業服務乙級的總複習班,考完試後,及格了,我會要求他們寫一下上課前、後的差別,同時有什麼給同學的建議,以前要整理總覺得麻煩,現在把檔案丟上去,整理的內容方向有條有理…你怎麼能不善用CHATGPT呢? 以下是「上課前後的十大學習效果改善」及學員的感謝與建議:
Thumbnail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童軍教育素養導向課程之教學設計與實務分享,包含課程設計原則、分級制度、班級經營、跨領域教學、議題融入、評量方式、教學科技應用與教師專業發展等面向。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學習動機與挫折應變能力,並善用科技工具提升教學成效。
Thumbnail
在課程設計上,我往往會以客層設計教學的系統。但我逐漸發現只同一個用系統,除了貼近我自己的成長進程,更方便學習者記得。沒有一個系統是不會隨著人的成長和狀態一起演化的。我在設計新的系統時將以往常用的「四層系統」以及「3+1系統」重新簡單在課程設計筆記中介紹。
Thumbnail
進入科技教育產業已滿一年。因為團隊精簡,每堂課替換時間又快又急。在編寫課程介紹頁面時,對受眾和痛點的描述不夠精準。本文提供了市場中自己喜歡且訴求精準的課程分析作為研究素材,希望未來能更精準地規劃課程介紹頁面內容。
Thumbnail
這幾天看到一位講師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在學校的某場講座反應不如預期的文章,老夫有所感(我並沒有要檢討講者,我也不夠格):覺得現在無論是講座或是在課堂上,比較不建議再用以前我們求學階段那種上對下的講授關係來看待學生。下文是個人關於講座的一些想法。 每個學年度像輔導室、學務處⋯⋯等等各處室都會有上級規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企業透過線上課程做經驗沉澱的情境有兩類:一類是業務專家在工作中實時的有效經驗需要被推廣和傳承,但線下分享不利於長期留存;另一類是職位對員工的能力要求變化得比較快,需要有成體系的課程幫助員工提升業務能力,但不一定能在外部購買到相關的課程,需要企業內業務人員自行生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參加一個研習後的心得與省思,內容涵蓋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感受的反思,以及對於學校教師課程設計的看法。文章中透露了作者在活動中的焦慮不安感,並提到了對於情緒處理的重視。整篇文章將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對教育體制的看法相結合,提出教師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瞭解如何透過系統化教學計劃、課前問卷調查、明確學習目標、互動和參與、應用和實踐、評估和反饋、以及學員反饋來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和結構。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同學參加完就業服務乙級的總複習班,考完試後,及格了,我會要求他們寫一下上課前、後的差別,同時有什麼給同學的建議,以前要整理總覺得麻煩,現在把檔案丟上去,整理的內容方向有條有理…你怎麼能不善用CHATGPT呢? 以下是「上課前後的十大學習效果改善」及學員的感謝與建議:
Thumbnail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童軍教育素養導向課程之教學設計與實務分享,包含課程設計原則、分級制度、班級經營、跨領域教學、議題融入、評量方式、教學科技應用與教師專業發展等面向。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學習動機與挫折應變能力,並善用科技工具提升教學成效。
Thumbnail
在課程設計上,我往往會以客層設計教學的系統。但我逐漸發現只同一個用系統,除了貼近我自己的成長進程,更方便學習者記得。沒有一個系統是不會隨著人的成長和狀態一起演化的。我在設計新的系統時將以往常用的「四層系統」以及「3+1系統」重新簡單在課程設計筆記中介紹。
Thumbnail
進入科技教育產業已滿一年。因為團隊精簡,每堂課替換時間又快又急。在編寫課程介紹頁面時,對受眾和痛點的描述不夠精準。本文提供了市場中自己喜歡且訴求精準的課程分析作為研究素材,希望未來能更精準地規劃課程介紹頁面內容。
Thumbnail
這幾天看到一位講師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在學校的某場講座反應不如預期的文章,老夫有所感(我並沒有要檢討講者,我也不夠格):覺得現在無論是講座或是在課堂上,比較不建議再用以前我們求學階段那種上對下的講授關係來看待學生。下文是個人關於講座的一些想法。 每個學年度像輔導室、學務處⋯⋯等等各處室都會有上級規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企業透過線上課程做經驗沉澱的情境有兩類:一類是業務專家在工作中實時的有效經驗需要被推廣和傳承,但線下分享不利於長期留存;另一類是職位對員工的能力要求變化得比較快,需要有成體系的課程幫助員工提升業務能力,但不一定能在外部購買到相關的課程,需要企業內業務人員自行生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參加一個研習後的心得與省思,內容涵蓋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感受的反思,以及對於學校教師課程設計的看法。文章中透露了作者在活動中的焦慮不安感,並提到了對於情緒處理的重視。整篇文章將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對教育體制的看法相結合,提出教師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瞭解如何透過系統化教學計劃、課前問卷調查、明確學習目標、互動和參與、應用和實踐、評估和反饋、以及學員反饋來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和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