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3|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展覽體驗設計分支計畫┃策展觀點】從2023浪漫臺三線藝術季《花啦嗶啵》看大規模跨縣市展覽的整合問題

浪漫臺三線藝術季主視覺。圖片來源:浪漫臺三線藝術季官方網站。

浪漫臺三線藝術季主視覺。圖片來源:浪漫臺三線藝術季官方網站。

近幾年臺灣各處興起「大地藝術季」的風潮。這類「大地散布型藝術展覽」,通常係以單一且明確的人文、地文、或水文概念,來串連不同部落、景區、乃至鄉鎮縣市的地域景觀,有時候也會刻意選址在非熱門景點,藉以吸引外地遊客造訪,活絡在地觀光。例如:花東地區從2015年開始陸續推出「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主辦單位: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縱谷大地藝術季」(主辦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以及「南迴藝術季」(主辦單位:臺東縣政府),便是分別以省道臺11線、臺東縣道197號以及南迴公路為創作舞台,串連起山海地景之美。而始於2018年的「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主辦單位: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則是串連花蓮豐濱的5個部落,讓藝術與在地原民文化得以共創。臺南也於2022年第一次舉辦「Mattauw大地藝術季」(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總爺藝文中心),則是以曾文溪的河流文化來串連流域的生活紋理。

其中,「浪漫臺三線藝術季」則號稱是臺灣涵蓋範圍最廣的大地藝術季,同時也堪稱是臺灣規模最大的藝術展覽——撇除臺北展區不談,從桃園,經新竹、苗栗,直至臺中,便已橫跨4個縣市、13個鄉鎮(龍潭、關西、橫山、竹東、北埔、峨眉、三灣、南庄、獅潭、公館、大湖、卓蘭、東勢)。2023年為睽違將近4年後舉辦第2屆。

今年的浪漫臺三線藝術季由於加大行銷力度,因此在活動初期成功引起了不少關注。尤其,討喜的主視覺設計及展覽主題論述(《花啦嗶啵》(客語讀音 Faˊ laˊ bidˋ bogˋ,多彩繽紛))讓人印象深刻,與全家便利商店的聯名商品系列也確實成功帶起了一波話題。但,如果回歸到展覽的本身,表現又是如何呢?

筆者有幸成功報名參加了2條由官方提供的遊輪式接駁專車遊程路線,雖然大約也只參觀了約1/2左右的展區、1/3左右的展品,但已是官方接駁所能涵蓋的所有範圍,也是官方主力推薦的參觀範圍,相信沒有多少遊客有辦法達成這樣的涉入度,應足以藉由親身踏查的觀察與心得,來客觀評析本次展覽的體驗設計問題。


為何設計這樣的規模?

藉由公路串連客家文化

臺3線,俗稱內山公路,是臺灣省道之一,北起臺北市忠孝西路和中山南路口(行政院大門前,即臺灣公路原點),南迄屏東市與臺1線交會,總長436.286公里,長度僅次於臺1線、臺9線,屬於縱貫公路系統之一環。臺3線過去對於山區的交通、經濟、觀光以及農業發展幫助非常大。此外,臺3線行經臺灣西部鄰近山區之鄉鎮,包含16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桃園的平鎮、龍潭,新竹的關西、橫山、竹東、北埔、峨眉,苗栗的頭份、三灣、南庄、獅潭、大湖、卓蘭,台中的東勢、石岡、新社),因此是全臺客庄密度最高的跨縣市客家廊道。然而,臺3線沿線儘管曾經風華,卻因為產業的轉型,面臨了人口外流、產業急待復興的挑戰。於是,蔡英文總統於2016年提出「浪漫臺三線」的政見,構想來自德國南部的「羅曼蒂克大道」,希望可以藉由這樣的國家級計畫,讓政府資源能夠整合,把臺3線沿線的文化元素與生活方式,「像珍珠項鍊那樣串起來」,帶動客庄發展

疫後擴大舉辦

浪漫臺三線藝術季於2019年舉辦第1屆,跨及9個鄉鎮、包含58件展品。2020年至2022年因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而停辦,於2023年疫情趨緩後才重新舉辦第2屆;有了第1屆的經驗後,且因應疫後國內旅遊復甦、搭配疫後振興補助,中央便大幅增加預算、擴大舉辦第2屆活動。

浪漫臺三線藝術季展覽範圍。圖片來源:微笑臺灣。


這樣的規模產生怎樣的問題?

不易串連遊程,無法一天走完

展覽可以分為:單一展館型、商圈聚落型、景區綠地型、大地散布型(展區聚合、單點聚合)等4種主要類型;但無論是何種類型,無法串連、無法一天走完,就不是一個理想的策展設計。所謂的藝術季,通常同時包含展覽以及活動,活動可以遍地開花,但展覽不行。就策展設計來說,展區不應超過3個(展館或公園綠地或街區商圈),單點不應距離主線300公尺外;單一展區步行主線不應超過30分鐘或2公里(以正常人步行速度約每小時4公里計),車行主線則不應超過1小時或60公里(大約是臺東市區到大武或池上、桃園市區到新竹市區的距離)。

而前述這些策展設計原則,浪漫臺三線藝術季都「打破」了——撇除臺北展區不談,本次展覽從北至南橫跨約120公里,光開車走國道就需時1.5小時。即便到了該鄉鎮,絕大多數展區都並非緊鄰臺3線;為了促進人流,刻意選址在如龍潭的三坑自然公園、公館的客家文學花園及出磺坑...等平時較無遊客前往或新開設的景區,卻因此脫離臺3線主幹道,大約還需要再5~10分鐘車程才能夠抵達。而即便是同一展區,也不太可能步行串連所有展品;以最誇張的橫山展區為例,居然有一個展品需要走20~30分鐘的古道才能夠抵達。

以公館展區為例,主要展品集中地皆脫離臺3線主幹道,另外還有部分展品散落於他處,無法步行串連。圖片來源:浪漫臺三線藝術季官方網站。

展品A11位於橫山展區的墩子銃古道中,從入口三叉埤需步行約20~30分鐘才能抵達。圖片來源:浪漫臺三線藝術季官方網站。

雖然官方立意良善,特別推出「郵輪式接駁專車」,希望可以解決展區串連的問題,方便民眾參與遊覽,但平日僅供應1個班次、假日則有2個班次,所以僅有小眾受惠。此外,為了涵蓋多個展區,所以單一展區的停留時間極為有限,幾乎只能走馬看花;也因為遊程安排缺乏彈性,使得部分展區由於展品數量稀少(例如橫山展區的韓屋伯公僅有單一展品〈沉睡的少年〉),卻仍要設計停留20分鐘的停留時間,使得遊客拍完照片就只能在烈日下苦等上車。

另一方面,這樣的推薦遊程對於自駕的民眾來說也不易複製。除了當地既有的停車場以外,官方並沒有因為舉辦本次展覽而額外規劃停車場以及相關停車指引,對於自駕的遊客來說並不友善。不過,實際走訪各展區可以發現,即便是假日,似乎也沒有因為本次展覽而增加大量遊客(可能是大家都跑出國了)。讓人不禁懷疑,難道是官方本來就預期無法成功吸引人潮,所以刻意不作為但實則是「超前部署」?可謂是不幸中的大幸?

主題統一,卻失去各展區的差異化特色

2019年第1屆,當時比較像是地方各自舉辦響應,所以形式是各地差不多時期所舉辦的小活動所聚合而成的聯合藝術季,各鄉鎮都有自己的活動主軸。2023第2屆,規模擴大,橫跨13個鄉鎮、包含69件展品(藝術策展43件、設計導入14件、第1屆續展12件),但從中央指導、地方主辦,變成中央主辦、地方協力(還不是協辦喔!),主視覺與展覽主題都非常統一一致,但卻也因此為了同時平衡照顧各個展區,必須刻意分散展品,且失去了各個展區的差異化特色,地方涉入度大幅降低,自然失去了地方創生甚至社區營造的價值

例如:2019年關西雖然只有3件展品,但在某單一個週末舉辦《鼓動茶香在關西》,以「關西茶業歷史文化」為設計發想,設計踏茶小旅行、產業文化體驗活動、茶席演藝、在地小農市集等活動,還在東安古橋舉辦了為期兩天的舞臺表演,吸引外地民眾特地前往,自然帶動當地文化行銷。2023年雖然展品數量增加至9件,但僅有1件展品與關西在地風情(仙草)有關,其餘展品雖然不脫離客庄、草根、大地印象,但說實在放置在其他展區其實都合理,顯得只是為了放置而放置,又有多少人會願意為了看這幾件展品而前去呢?能夠吸引到的恐怕只有在地民眾,又或頂多是外縣市本來就打算前往的民眾順訪而已,能夠創造的額外效益恐非常有限。

地方涉入度低,也可以從當地民眾的表現得知;絕大多數當地民眾是無感、甚至不知道有這項展覽活動。以筆者親身到訪北埔展區時便觀察到:慈天宮廟前廣場作品被攤商以及廟宇正在搭設鷹架的作業擋住,遊客無法靠近;聯合活動中心門上的攝影大圖輸出作品除了被廚工的廚具遮蔽以外,筆者已於倒數第3天到訪,內部人員卻似乎對於外人前來並未習慣,依然充滿戒心地跑出來關切遊客來訪目的;龍瑛宗文學館適逢舉辦3周年館慶活動,展品區域完全被工作人員當作置物以及活動休息區,來訪遊客不是被引導參觀展品,而是被詢問是否前來參與館慶活動,且參觀過程反而似乎打擾現場活動;北埔老街沒有因應展覽而提早開始營業,官方接駁專車抵達北埔老街的時段,老街上已開始營業的商家屈指可數,整條街冷冷清清,連要提早買午餐(因為午餐時間停靠的展區並無餐廳、攤商,故導遊建議在此處先行購買午餐),也不得其門而入。


簡單來說就是:「貪大失小」

空間維度:左支右絀,「花啦嗶啵」變成「眼茫鼻花」

展品遍地開花,使得官方似乎難以由上而下妥善全面控管;而在地服務人員不足,也無法給予及時協助。尤其,本次展覽除了最為人所知的「藝術策展」以外,還包含了「設計導入」、「飲食實驗計畫」,這些其實非常仰賴在地支援維運,但明顯力有未逮

此外,最讓人困擾的是,現場幾乎沒有展品位置的相關指引,展品告示牌的標示方式也參差不齊。無論是接駁專車下車或是自駕停車後,大家都在問「展品在哪裡?」,「花啦嗶啵」與「眼茫鼻花」(客語讀音 ngienˋ mongˇ pi faˊ,眼花撩亂)其實僅有一線之隔。

  • 官方地圖的街道相對位置與實際地理位置存在偏差(簡化的地圖與Google Map或實景不完全相同),即便到了當地也不知道展品確切位置,例如只有寫「龍瑛宗文學紀念館」、「北埔公有零售市場」,但根本不知道在室內還是室外,有時候已經不小心錯過卻不自知。
  • 展品告示牌比展品本身還更隱密,往往先看到展品,才會在一旁角落找到告示牌,部分室內展品甚至找不到告示牌。
  • 展品中混雜著2019年第1屆續存的展品,這類展品有被標示在地圖上,卻沒有註記為舊作(也無從識別),且沒有在導覽手冊中介紹;所以常常發生需要尋找展品位置或資訊時,卻發現導覽手冊根本沒有該件展品的圖片及簡介可供參考的窘境。官方網站上才有較完整的展品介紹資訊。
  • 展品介紹資訊需要非常倚重官方網站,然而網頁瀏覽卻非常不便利。實測透過手機瀏覽網頁,一旦(可能需要中途拍個照所以切換個應用程式,使得)網頁瀏覽器進入背景模式,再重返網頁瀏覽器時,內容就必須重新讀取;也就是說,使用者必須重複操作流程:等候網頁讀取展品地圖的初始畫面→選擇大展區→選擇鄉鎮展區→查看地圖中的展品位置及編號→下滑依據編號查看展品照片及簡介→猜測展品具體位置→在現場尋找。看展覽展品搞得好像在玩實境解謎。

隱身在北埔公有零售市場內的第1屆展品〈天光日〉,在外部並無任何指引,在導覽手冊中也沒有相關介紹。攝影:UX.Debugger。

時間維度:錯估展品的長期價值,也斷送短期價值

筆者有幸參與到竹東展區位於惠昌宮〈如何閱讀一座客家廟〉的隱藏版導覽(僅提供予搭乘郵輪式接駁專車的團客,且並非團團皆有),事後便有觀展者詢問廟方代表身兼的導覽志工,這些因為藝術季而增加的設計是否會在展覽結束後繼續保留?廟方代表便表示,因為展期結束後緊接馬上到來的中元普渡,一些擺設勢必會考量空間使用效率而必須移除,之後是否會再沿用則仍須視情況而定。顯示雖然本次展覽將展品及設計導入在地、希望能夠發揮長期的延續性價值的立意良善,但可能未必貼合在地需求

竹東展區惠昌宮配合浪漫臺三線藝術季進行設計改造。攝影:UX.Debugger。

2019年第1屆展期結束後,文化政策工作者王信允便曾觀察並評論道:

如果我們以「地方創生」作為藝術季的成效評估,在這次「後」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旅行中仍看見些許遺憾;就產業振興來說,隨機在峨眉、獅潭等地詢問了幾間地景藝術鄰近的特產商家,得到的答案都認為藝術季與產業消費尚未有好的銜接,更遑論藝術季後,有一半作品撤出,更無後續的行銷計畫。因此,如何將產業振興與藝術做一個連結,讓新世代年輕人願意回到客庄就業與生活,塑造客家文化可長可久的魅力,成為未來藝術季策略上最終要思考的命題。

事實上,才相隔1屆、不到4個年頭,以官方揭露續展的數量估算,第1屆永久放置且成功在地留存的展品僅剩2成左右。由此可見,如果真是為了永久放置,而選擇將展品分散擺放於許多人煙罕至的地點,恐怕能獲得的效益非常有限。因此,這樣的規劃不免落得既高估展品的所能帶來的永久放置長期價值,又斷送了在展期內短期吸客價值的利多


那麼應該怎麼做?

筆者建議:浪漫臺三線藝術季每屆應只在每個縣市至多挑選一個鄉鎮作為主要展區,集中絕大多數的展品(包含永久放置及期間展出),並集中絕大部分的資源(包含人力、活動規劃、行銷...等),充分展現當地特色,再藉由規劃完整的交通接駁配套措施,讓遊客可以自行前來,並用一天的時間深度體驗該鄉鎮展區;其他鄉鎮展區則為響應,並且一律採套裝遊程;每一屆再由不同鄉鎮輪辦。這樣或許是比較好的策展方式。

正如同客家俗諺所說的「擔竿無齧」(客語讀音 dam gonˊ moˇ ngadˋ;扁擔兩頭若無溝槽,挑起東西時就很難同時顧到兩邊),意即基礎沒有做好,便容易導致顧此失彼。浪漫臺三線藝術季宣稱打破臺灣紀錄 ——長度最長、橫跨最多縣市、觸及最多鄉鎮的藝術季;但這些量化數字上的宣稱,從來都不該只是行銷話術,背後其實更代表著這個藝術季所面臨的責任與挑戰。展覽不是不能做大,而是當面臨偌大的展覽規模,如何有效地促使中央與地方合作、公部門與分包策展團隊合作,顯然是浪漫臺三線藝術季未來必須持續思考及努力的課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UX.Debugger 體驗設計除錯計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