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德國留學第十篇:條條大路通博士班

看完前面九篇,讀者們應該會以為申請博士班很困難吧?其實不是很難,如果不是一心想走獎學金或是以工作型態為主的方式。

所以到底應該要怎麼開始讀博士班呢?以下,我列出來大概的條件。

兩個指導教授

沒錯,首要條件就是找到兩個supervisors!First supervisor的資格要看每一個大學的規定,有些大學規定必須是教授,有些大學則是稍微鬆散一點,只要具有可以申請教授職位的資格就可以算是第一指導教授。而且,有可能同個大學不同科系之間也有不一樣的規定,所以找到指導教授之前一定要搞清楚。

以我的學程來說,因為是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已經更改成其他名稱了)的研究學校與耶拿大學的合作學程,所以我們的第一指導教授可以是實驗室主持人(可是學生畢業之前必須拿到教授職位),但第二指導教授則一定是大學裡任教的教授。

學生還是工作

如果是工作,那就是supervisor的實驗室裡開職缺,博士生就不是學生,而是博士研究員。薪水是依照德國的TV-L階級第13級的“百分之幾”開始算起。博士研究員絕對不會拿到百分之百,一般來講百分之65是頂級。對於外國學生來說,能工作當然是最好,不單單是生活上的經濟問題,而是有工作就能累積工作年數,一方面積累退休金,一方面是關乎到申請長期簽證的年限。

有工作,當然就不是單純的讀讀書上上課,關在房間做自己的研究了。博士研究員有授課的規定,依照與實驗室簽訂的合約,或是指導教授的要求,一年裡面必須授課一學期等等。我讀的學程要求的授課不是一次一學期,而是畢業前累積一定的授課時數,所以相較之下,我在授課這件事情上面輕鬆很多的。如果有辦法授課,我會鼓勵留學生一定要努力爭取。雖然備課很花時間,可是賺到了教學經驗值,日後授課時就不會這麼生疏了。

如果是學生的話,自然就沒有什麼授課之類的硬性規定。找到教授後,在大學註冊成為學生,享受學生的福利。平日就關在實驗室做實驗,不然就在家寫期刊。生活上,因為沒有實驗室撥薪水,所以要自己找工作,或是找獎助學金跟就學貸款。

其實還有一種就是企業與大學合作的職位,這個跟當學生基本上就一樣。在學校是學生身份,但是在企業裡有職缺,畢業之後留在原企業上班的機率很大。其實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學校基本上就是與大學有這種合作模式,在學校是學生,但有自己在研究所裡的工作。差別只在於,我們畢業之後不見得有機會留在原單位裡。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職位招聘

這個我要特別特別地寫出來,因為這個機構的架構比較複雜。每一個馬普所的分支的誕生起始於一個部門領導者的選拔。被選中的學者,通常都是該領域的佼佼者,簡單來講就是Nature或Science期刊裡的常客就是了。一旦選定之後,領導者就帶著一筆資金,選定城市開始建立一個分支。而當領導者退休或特殊原因離開該分支,這個分支也就“消亡”了。說消亡是有點誇張,因為研究所會盡量維持所有大的科學領域分類都有一個分支。也就是說,語言學所的領導者退休,而旗下所有的分支沒有其他的語言學所,那這個部門就有可能是改朝換代找新的領導者接替而非關門大吉。

前提講完,我們再來講分支裡的架構。一個分支可以容納好多組學者,有分支裡面自己招聘的,也有帶著研究獎金找研究所當host的學者。後者,就屬於是獨立研究室,招聘助理,博士研究員,或博士後研究員都可以自行處理。每一年每個分支都會統計需要多少博士研究員跟博士後研究員(當中就包含獨立實驗室開出來的職缺)。所以說,要進入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最快的方法就是等著每一年的大量招生。

我工作的地點就是獨立研究室,招生也是走獨立招生,不是共同招生。所以,我無緣去參加這種共同招生的盛況。當時我參加時,已經是在裡面工作的博士研究員了。我們幫忙接待這些被邀請過來面試的學生們,有些學生是神采飛揚,有些學生則是戰戰兢兢。我當時也只能安慰他們“盡力吧!”,畢竟我走過這條路,我可以體會那種心驚膽顫的感覺。

結語

林林總總的說完,大家應該會發現其實申請博士班本身不困難,在德國有很多條路可以走向博士班。困難的點在於,如何將這一趟旅程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就我自己的觀點,我會覺得努力讓它變成一份工作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所以當初會花很多時間去申請有給薪的職位。希望這一篇能提供想讀博士班的學生一點方向。

至於申請博士班之後,讀書辛苦的部分我們就留到下一篇再提囉!

(未完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