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

含有「指導教授」共 2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探討研究生與指導教授間的學術倫理問題,透過導讀2007年周善行與曾牧雲的期刊文章,介紹研究結果不實、報導方式不當、指導教授抄襲、論文排名等議題,並探討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也說明關於指導關係互動的規範。文章亦佐以自身被指導教授不當對待的經驗分享,期望研究生與指導教授應更瞭解自身權益與責任。
Thumbnail
碩博士與指導教授的關係,是研究生涯中最重要的人際互動之一。良好的師生互動不僅能提升研究效率,還能幫助學生在學術生涯中取得長足進步。以下將 Dale Carnegie 的19條黃金法則,具體應用到碩博士與指導教授的互動中: ▋建立信任與和諧的關係 1. 微笑 • 無論面對指導、開
在研究指導過程中,結合 AI 工具可以大幅提升效率,並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研究方法,建立自主學習能力。以下是具體操作流程與策略: ▋第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目標導向的文獻閱讀 在新實習生開始時,給他們一篇相關文獻並要求完成以下任務: 1. 確認研究問題:文章在解決什麼問題?這些問題與他們的興
經歷了換老闆的風波,體會到許多學術界的不堪之後,我深感筋疲力竭,累積了六年的疲勞以及精神磨難,現在每日都好想休息再休息,休息再休息。 但即使如此,我依然覺得能夠當研究生,擁有這樣的身分和定位是非常幸運的。可以自由安排生活的每個時段,可以把世界各地當成工作之所在,可以......
Thumbnail
回到宿舍後,我陷入沉思,我不知道如何找到「新的」論文題目,也不知道如何說服當時極度不熟的指導教授,邀請他成為論文的合作夥伴。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在中正大學勞工關係所的碩士學習之旅,包括在職班的挑戰與收穫。我探討了自己的論文題目及其背景,反思了求學過程中的人際關係,以及從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如何豐富我的職業生涯。希望這些經驗能為對勞工相關研究感興趣的同學提供參考和啟發。
Thumbnail
之然-avatar-img
2024/08/29
6
在職專班有時把入學標準放得比一般碩士低(我遇到的是這樣XD),很常會讓人有「有錢就可以來念的」誤會阿~~🤣
6
Treize-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8/31
之然 確實~~就會覺得比較容易錄取。但想想在職專班需要備審資料說明自己的職涯歷程,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在工作上也很不容易呢~
哈囉大家好~我是丟搞學術郎的阿焦😀(因為最近一直糙輝搭)想問問各位學術郎,你們的指導教授是論文一直撞牆不會寫也沒關係,總是有耐心地說我們看看可以怎麼解決的好好老師?還是為了讓你們趕快工作,而不那麼要求論文成果的職業取向老師?(歡迎大家跟我們分享自己的指導教授)
Thumbnail
Ping Hussard-avatar-img
2024/08/29
2
申請國科會補助的行政苦水我多到要滿出來了啊哈哈哈哈(淚)
2
丟搞學術郎-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9/04
Ping Hussard 辛苦了!我們這週有更新!拍謝最近丟搞丟到要換老闆,來晚了🥲
對於是否更換指導老師,我陷入深深的矛盾與不捨。當年剛申請研究所時,是仰賴了老師的悉心指導。如今,因許多限制讓我不得不重新考慮換老師。未來的路途彷彿籠罩在迷霧中,想到要獨自面對這一切,便無法抑制內心的焦慮與不安。眼淚背後,是對過去的感激與對未來的恐懼交織,希望我能夠找到平衡,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Thumbnail
如果有很多其他考量那還是換老闆,心理學系我比較不清楚,我在的理科,我會直接硬著頭皮把舊題目完成,畢竟對理科來說,碩士論文一般也不用發paper,沒有一定要做出什麼的問題,就算是失敗,也能把失敗的部分寫成論文,就是這部分是不能走的,或是還有什麼limitation需要克服,老闆應該是要能幫忙這一塊。
4
日日風-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8/24
1
跳鼠飛行日記 的確有想過要就這樣拚畢業,甚至問了學術界的前輩,對方也這麼建議,只是剛好太多事情同時發生了: 1. 入學前申請的交換計畫因為疫情延了一個學期,所以我從碩一整年到美國交換,變成碩一下遠端交換、碩二上美國交換。發這篇日記時,我遠端交換的碩一下差不多結束,其實就是已經走到一半了,如果這個時候我反悔放棄交換的話,是要將已經用掉的獎學金退回去 ,至於要退多少,一整年的份是91萬,半年的話......我不敢算@@ 2. 以前系上指導老師退休的話,基本上是可以一直指導到你畢業的。但那一年系上推出新政策,規定如果指導教授退休一年內沒有畢業,就要換指導教授。然後因為原本的題目是你和原指導教授的共同智慧財產,所以前指導教授有權要求你不可以直接帶著舊題目找新老師做(除非共指,然後讓原指導教授當主要那個)。 3. 以前系上申請延退基本上可以申請五年,但我的指導教授第二年就被拒絕延退了。 4. 我自己錯估交換修課所需耗費的時間跟心力(至少要修12學分,而且不能被當,被當也要退錢回去),只至於在遠端修課的那年,幾乎沒有好好找原指導教授討論論文的事,這點是我的疏忽。 結果後來還是換新老師了。原本我的前指導教授還要把我托給系上另一個教授,結果那個教授後來說接不了,我就被丟包了?!而且原指導教授在系上人緣很差,所以沒有人願意共指。我後來是跟原指導教授數結束師生關係,直接找新教授、做新題目這樣><
1
帶學生其實是非常難的事情,你必須分很多時間去照顧每個學生, 根據他們每週的狀況去給相對應的指導。 也因此,帶人這件事,很少人願意去積極做。 Matt 對不健康的挑戰描述的也相當到位, 如果給的指導沒有貼合學生的狀況, 學生可能累倒,也可能蕭條, 都不可能持續穩定產出到完成一篇研究工作。
在Threads上看到有人問是Contributor還是Learner比較適合念PhD,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Contribute與Learn在PhD的日子, 就跟刷牙還有洗臉一樣, 每天至少要經過好幾輪。 當你實際幹了一點事情, 感覺自己有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