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台灣新「歷史性集團」的崛起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997/0619 自立早報

張登及(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生)


從八○年代末,解嚴、開放黨禁、國會改選、國是會議、總統直選到國發會後的今日,人們慣常以「民主化」與「本土化」的交錯運行,來觀察近十年來台灣的政經發展。不過若將這些發展的深層脈絡加以剖析,則近十年來的發展,實際上正是台灣新「歷史性集團」崛起的軌跡。歷史的綿延意味著任何領航集團終將面臨挑戰;目下台灣正走到新「歷史性集團」崛起的路口。


「歷史性集團」(Historic bloc)一詞來自義哲葛蘭西的理論,指一個國家當中,整合各種政治、社會力量,並結合對經濟生產過程之統治,模塑特定意識形態(文化霸權),而持續一整個「歷史時期」的統治--領航集團,並超越狹義的黨派界限。檢視過去四十年,台灣舊的「歷史性集團」以優勢力量強制整合了台灣地方政治、經濟部門,以技術官僚的計畫及中國傳統繼承者的文化質素,在國際冷戰結構的奧援與經濟表現大體穩健下,穩定的統治持續了「一整個歷史時期」。


八○年代以後,國內與國際的政經結構轉變,使舊的「歷史性集團」的體系調適能力下降,國際人格受挫,發生危機,初步「政治自由化」與「本土化」是在半推半就下挽救危機的策略。然而,「形勢不以統治集團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最近十年來的政經發展,舊的歷史性集團的傳統成員因為世代、觀念、政經資源等因素而迅速萎縮,其代表者--執政黨及其領導者也有了相應的變革對策。


但是執政黨內外新興主事人士也已經覺察,人事的汰除與拔擢,一不能擺脫過去舊的領導集團既有的人員與利益,二不能有機地重塑合於自身新發展的新意識形態與正當性。但在兩岸對峙與美國警告下,舊的歷史性集團的最後軀殼尚不能立即拋除;而既有的龐大政經資源,也不容撒手。國民黨自己企圖在重塑新歷史性集團時,就因此左右為難。


最大在野黨--民進黨企圖主導這新歷史性集團的建立良久,然而在執政黨的若干策略吸納其部份訴求、及黨內務實人士與原則人士(fundimentalists)的紛爭下,加以政經資源猶有所缺,獨力整建台灣領航集團也面臨挑戰。而第二在野黨(新黨)以舊的歷史性集團的繼承者自居,只獲得社會小部份特定人士的共鳴。


在這樣的發展下,台灣新的「歷史性集團」的待產與難產,既有各派勢力對其主導權的爭奪態勢,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雖然可以斷言,這新的歷史性集團將要出現,舊的統治軀殼將更多地被改造,且與台灣下一個歷史時期興亡攸關,這是不以個別人或黨派、階級、族群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一方面看到務實外交、史地語文教育等的重構,作為新歷史性集團自我定位、破殼而出的策略;另一方面則在近年朝野互動與政商縱衡中看到領航集團重組的契機。但是,不能不注意的是,整體國家的政經能力,包括治安、就業、福利、環境保護、弱勢保障乃至兩岸關係拿捏等都在下降中;而部份國民近來參與的運動已經在既有黨派之外盤整醞釀,這更是台灣未來新歷史性集團構建不可漠視的重要動能。


往者已矣,目下台灣朝野的多數主事者都看到,舊的歷史性集團的理念與軀殼不適於台灣未來的政經發展需要,而爭逐新集團的塑造主導權。但是葛蘭西也指出,有機的理念意識,是確立新領航不可或缺的要素。此斷非短視的權宜或激情的武斷可以獲致。否則一如前蘇、東歐後共(post-communist)國家,輕則經濟倒退、國民福祉受損;重則引生事端,造成社會動盪;何況台灣面臨強鄰挑戰。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朝野正進行令各派既焦躁又亢奮的協商,新舊力量似乎又再較勁,知識社群因此分裂,國民則從熱情的街頭退回無言的社會,冷眼注視自己未來權益(乃至眼下門口垃圾)的發展………新的歷史性集團,是要與國民權益與時代潮流相整合,還是機械組合並炮製反自由(illiberal)意識形態?國人且拭目以待!

avatar-img
21會員
95內容數
版主服務於臺大政治學系,偏見是喜歡從歷史與結構兩個角度出發,去探索國際關係、兩岸關係與地緣政治條件下,人的處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登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997/0418 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與鄧小平逝世,不但是頭條大事,更是我們面臨的歷史轉戾點,如何對待將與我們興亡攸關。不會重演的獨特歷史固然不能帶來未卜先知的歷史智慧,但輕薄歷史,再多的「詔命」或「儀式」,終將失去歷史的眷顧!
1996/1112 我們不奢望產生腰繫螺絲起子的總統,我們只企求多數受薪工作者的勞動條件得到真正的改善,空氣好一點、性別等歧視少一點、貸款多一點、產婦得到休息、不會擔心無端的解僱。這一切,有賴勞動基本尊嚴的重視與覺醒。  
1993/9/5 對於在國會擁有席次的諸小黨,筆者希望它們不要再走上「個人扈從黨」的死路,也不要變成「明星俱樂部」或「口才班」。儘管目前天下不歸楊,則歸墨、儘管大氣候的籠罩下前景多艱、但筆者要再重複的是,如果小黨能善盡維持理想、教育群眾的職責,則歷史將給予其公正的評價。
2023/0907自由霸權並非總是坐等「珍珠港情境」水到渠成,也可以先用制裁向對手廣域包圍、極限施壓。若挑戰者因體質缺失競爭不過而自退,固然可一再「贏得冷戰」;如果挑戰者在地緣、經濟、政治競賽失去耐心,提前掉入「注定一戰」的陷阱,則不僅要承擔「開第一槍」的批判,且可能因人單力孤而敗戰。 
1997/0418 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與鄧小平逝世,不但是頭條大事,更是我們面臨的歷史轉戾點,如何對待將與我們興亡攸關。不會重演的獨特歷史固然不能帶來未卜先知的歷史智慧,但輕薄歷史,再多的「詔命」或「儀式」,終將失去歷史的眷顧!
1996/1112 我們不奢望產生腰繫螺絲起子的總統,我們只企求多數受薪工作者的勞動條件得到真正的改善,空氣好一點、性別等歧視少一點、貸款多一點、產婦得到休息、不會擔心無端的解僱。這一切,有賴勞動基本尊嚴的重視與覺醒。  
1993/9/5 對於在國會擁有席次的諸小黨,筆者希望它們不要再走上「個人扈從黨」的死路,也不要變成「明星俱樂部」或「口才班」。儘管目前天下不歸楊,則歸墨、儘管大氣候的籠罩下前景多艱、但筆者要再重複的是,如果小黨能善盡維持理想、教育群眾的職責,則歷史將給予其公正的評價。
2023/0907自由霸權並非總是坐等「珍珠港情境」水到渠成,也可以先用制裁向對手廣域包圍、極限施壓。若挑戰者因體質缺失競爭不過而自退,固然可一再「贏得冷戰」;如果挑戰者在地緣、經濟、政治競賽失去耐心,提前掉入「注定一戰」的陷阱,則不僅要承擔「開第一槍」的批判,且可能因人單力孤而敗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4年5月31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舉辦石之瑜教授的新書討論會,活動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黃旻華教授開場、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退休教授廖達琪主持,並與政治學者施正鋒、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蕭高彥、《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曾國祥進行對談。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不管個人或國家,其發展階段,或多或少要面對巨大衝擊,面對種種衝擊,如何敘事則是關鍵所在。一旦觀察角度出了問題,難免黃腔走板,甚至自說自話,久而久之,便難以令人信服。 1950年代,台灣正值戒嚴時期,歷史觀點依然籠罩在華夏大一統的陰影下,從早年的反共抗俄、反攻大陸,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口號隨
這是在這一個部落格(VOCUS),第一次發表和「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台灣民族的形成」相關的文章, 先前在「樂多部落格」,曾經發表過有關於「日治時期」的16篇文章。接著下來的一個階段為:「黨國時期」,同樣的我們分成好幾個章節來敘述說明。此為第一個章節。 國庫不是國民黨的黨庫,傅正於<自由中國>196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本書從歷史的縱軸,討論了從一九四五年至二零零零年臺灣獨立的運動歷史,其中包含了臺灣獨立的思考、戰後臺灣獨立運動、海外臺灣獨立運動、整合與轉型這些方式下去對「臺灣獨立」做出了精細的分析
「維持中國的非法政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現狀(維持現狀)」,北京政權即可依「政府繼承原則」,繼承、併吞台灣,所以台灣人民才需要建立屬於台灣人的國家。
Thumbnail
前言: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際交流扮演著促進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關鍵角色。台灣,儘管面臨地緣政治的挑戰,卻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積極參與的姿態。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在國際交流中的努力,以及這種積極參與的趨勢所帶來的專業見解和建議。 台灣的國際舞台角色: 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台灣是全球
台灣在參與國際組織方面所面臨的挑戰正好是一個例證,反映了前述的原則。這種挑戰不僅僅來自北京主張台灣是中國的叛逆省份;相反的,它根植於台灣相對較新的進入外交社群和國際組織的地位。
「台灣自成一格」(自治)這一政治議題,已經深化為社會議題與文化議題—「政治」已滲入「社會層面」、「社會」已滲入「文化層面」。表示,長一輩過去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體現於新一世代的身上。
Thumbnail
2024年5月31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舉辦石之瑜教授的新書討論會,活動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黃旻華教授開場、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退休教授廖達琪主持,並與政治學者施正鋒、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蕭高彥、《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曾國祥進行對談。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不管個人或國家,其發展階段,或多或少要面對巨大衝擊,面對種種衝擊,如何敘事則是關鍵所在。一旦觀察角度出了問題,難免黃腔走板,甚至自說自話,久而久之,便難以令人信服。 1950年代,台灣正值戒嚴時期,歷史觀點依然籠罩在華夏大一統的陰影下,從早年的反共抗俄、反攻大陸,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口號隨
這是在這一個部落格(VOCUS),第一次發表和「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台灣民族的形成」相關的文章, 先前在「樂多部落格」,曾經發表過有關於「日治時期」的16篇文章。接著下來的一個階段為:「黨國時期」,同樣的我們分成好幾個章節來敘述說明。此為第一個章節。 國庫不是國民黨的黨庫,傅正於<自由中國>196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本書從歷史的縱軸,討論了從一九四五年至二零零零年臺灣獨立的運動歷史,其中包含了臺灣獨立的思考、戰後臺灣獨立運動、海外臺灣獨立運動、整合與轉型這些方式下去對「臺灣獨立」做出了精細的分析
「維持中國的非法政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現狀(維持現狀)」,北京政權即可依「政府繼承原則」,繼承、併吞台灣,所以台灣人民才需要建立屬於台灣人的國家。
Thumbnail
前言: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際交流扮演著促進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關鍵角色。台灣,儘管面臨地緣政治的挑戰,卻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積極參與的姿態。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在國際交流中的努力,以及這種積極參與的趨勢所帶來的專業見解和建議。 台灣的國際舞台角色: 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台灣是全球
台灣在參與國際組織方面所面臨的挑戰正好是一個例證,反映了前述的原則。這種挑戰不僅僅來自北京主張台灣是中國的叛逆省份;相反的,它根植於台灣相對較新的進入外交社群和國際組織的地位。
「台灣自成一格」(自治)這一政治議題,已經深化為社會議題與文化議題—「政治」已滲入「社會層面」、「社會」已滲入「文化層面」。表示,長一輩過去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體現於新一世代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