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舊鞋送人穿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4

孔門弟子中,若以聰慧排序,獨佔鰲頭的理當是顏回,其次則是子貢。顏回一向寡言,難得開口,孔子甚至還曾經半開玩笑說:「回也不違如愚。」我這個老師說什麼,顏回就是什麼,從不回嘴,平常不說話的時候簡直像個傻子。

可排名第二的子貢呢?一張伶俐的嘴少有閒著的時候,而且專挑極端的問題發問。

子貢有一次問老師:夫子教給弟子這麼多美德,如果只能從當中選「一」個,不但可以隨身帶著走,而且可以受用一輩子,這個美德應該是哪個?

raw-image

孔子沈吟了一會兒,給了子貢答案:「其恕乎!」那應該就是「恕」了吧。不待子貢提問,孔夫子就主動給了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認清是自己不願承受的,那就不要這樣對待別人。再深入一點,捫心自問,如果自認連一己都力有未逮,遑論苛求別人。

子貢不但有心提問,也有心實踐。對於「恕」的定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後來作出了自己的解釋:「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雖然用的是祈使句,孔子何等人物,一聽就知道是子貢在表彰自己的境界,當下立即回嗆:「賜也,非爾所及也。」

話說的不錯,只可惜,那可不是你眼下可及的境界呀!

古人偏愛「遮詮」──從反面舉證,或許因為認清「不是什麼」的敘述往往比「是什麼」更貼近真相。老子的《道德經》採用的便是此一路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能以言語文字表述的終究有限,只能勉強撇除「不是什麼」的選項,留下大片渾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始版本全從反面立論,進一步的深入闡釋,收在《荀子》,依然從反面著眼:

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報,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聽令,非恕也。

恕道的對立面是什麼?作下屬時覺得千辛萬難的,一朝升格作了上司,提出的要求全是以前痛恨的。為人子時對父母不聞不問,一旦作了爹娘,卻期待家門盡是孝子賢孫。敬事兄長完全不及格,轉身面對弟弟,卻腆顏要求對方言聽計從。

孔子被尊為「至聖」,這個至聖只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說三道四,對旁人指指點點嗎?當然不是。孔子有一段自省收在《中庸》: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君子立身處世的恕道可以展現在四個面向:以子道事父,以臣道事君,以弟道事兄,以友道與朋友交往。很慚愧的是,我孔丘沒有一樣做得到的。

聖人的話不可盡信。不是蓄意說謊,而是聖人心中有更高的自我期許。謙稱力所不逮的,只是未能達到自我設定的標準,可其成就其實遠超過一般大眾。


律己如此嚴苛,待人亦復如是?

不,「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才是孔子平素待人的準則。換成更廣為人知的版本,實即「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待人、律己採取截然不同的兩套標準:高標用以律己,低標用以待人隨著修養提昇,歧異更加明顯:對己的標準愈益嚴苛,待人則愈益寬和。

「寬以待人」的一個面向,即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一人際對應的原則堪稱經典,基於不同文化背景設定的道德規律雖有差異,對此卻有普遍認同,因此成為普世公認的道德金律。


美德雖美,莫忘邊界依舊存在,不可盲目外推。使美德始終保有其美,不至失控走向歧路的,往往還須中道的智慧。設若推崇這條金律,因此無限上綱,有沒有可能變成「己之所欲,必加於人」?

《莊子.至樂》通過一個真假摻雜的寓言,嘲諷這種自以為是的價值判斷。

魯國城郊意外飛來一隻海鳥,魯君遂把這位難得的嬌客送往太廟,奉為上賓。不但以最高級別的祭品「太牢」──牛羊豕三牲招待,還佐以聖樂「九韶」。人間以為尊貴不過的款待,被奉為貴賓的海鳥顯然不領情,不但席上的盛宴視若無睹,悠悠奏起的九韶聖樂更嚇得它不斷蒼皇四顧。經過魯君如此高規格的熱情款待,不吃不喝的海鳥才三天工夫就一命嗚呼了。

錯解的「恕」可能淪為莊子的「以己養養鳥」;換作當代聖嚴法師的比喻,那等於硬把自己覺得舒適的鞋子送人穿,完全不管對方是否合腳。

以己意強加對方身上,無視對方真正的感受,若是無心,可能是出於智慧的匱乏;如果是有意,便是價值的霸凌。「恕」由「如心」組成,本義是將心比心。崇尚溫柔敦厚的孔子只從消極面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中既有將心比心的體貼,更有洞悉人情的智慧。

但凡守住從人情出發的底線,儒家只可能是一派溫情脈脈,不該成為吃人的怪物。

avatar-img
35會員
168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3   孔子如何解讀忠,可以從他對管仲的評價理解。 孔子固然力主「事君盡禮」,可無意盡「愚忠」於「君」的主張從來不變。 就私德的角度來看,孔子對管仲頗有訾議,嫌管仲小器。可對管仲一匡天下,保存中華文化的大功,給予極大肯定。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2 孔子歷來給人的印象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評價固然不差;然而君子的堅持自有底線,並非如同外人想像那般,只是罔顧現實,死抱著忠字不放。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1 什麼叫「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不但站在權力的制高點上,同時也掌握了道德的話語權,因此一聲令下,臣下就得乖乖束手就擒,把一顆大好頭顱獻上。 這是誰說的? 孔子? 不。以為如是表述出自孔子,那真是天大的誤會。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0 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論語》有兩段記錄,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學的地位。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9 「配之儒德,各得其仁。」 《廿字真經》開篇即明白標舉廿字與儒家的聯繫。在進一步細論儒家德目之前,請容我為儒家的掌門人孔子說幾句公道話。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8 一九八○年,天帝教在台灣復興。第二年,涵靜老人與一炁宗主透過天人會談,決定兩教分工:天帝教既是奉上帝特准,以化延核子毀滅浩劫重來人間,故以誦念皇誥、《寶誥》兩誥搶救天下蒼生,主司「陽薦」。天德教則以誦念《解冤經》、《往生經》超拔孤魂野鬼,職司「陰超」。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3   孔子如何解讀忠,可以從他對管仲的評價理解。 孔子固然力主「事君盡禮」,可無意盡「愚忠」於「君」的主張從來不變。 就私德的角度來看,孔子對管仲頗有訾議,嫌管仲小器。可對管仲一匡天下,保存中華文化的大功,給予極大肯定。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2 孔子歷來給人的印象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評價固然不差;然而君子的堅持自有底線,並非如同外人想像那般,只是罔顧現實,死抱著忠字不放。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1 什麼叫「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不但站在權力的制高點上,同時也掌握了道德的話語權,因此一聲令下,臣下就得乖乖束手就擒,把一顆大好頭顱獻上。 這是誰說的? 孔子? 不。以為如是表述出自孔子,那真是天大的誤會。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0 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論語》有兩段記錄,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學的地位。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9 「配之儒德,各得其仁。」 《廿字真經》開篇即明白標舉廿字與儒家的聯繫。在進一步細論儒家德目之前,請容我為儒家的掌門人孔子說幾句公道話。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8 一九八○年,天帝教在台灣復興。第二年,涵靜老人與一炁宗主透過天人會談,決定兩教分工:天帝教既是奉上帝特准,以化延核子毀滅浩劫重來人間,故以誦念皇誥、《寶誥》兩誥搶救天下蒼生,主司「陽薦」。天德教則以誦念《解冤經》、《往生經》超拔孤魂野鬼,職司「陰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  輕裘,輕軟的皮衣。皮革處理得輕軟,越貴重。伐,誇耀。施,散佈。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第五)。  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他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的意思是,我不想讓別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我,欺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  輕裘,輕軟的皮衣。皮革處理得輕軟,越貴重。伐,誇耀。施,散佈。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第五)。  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他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的意思是,我不想讓別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我,欺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