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帶走一片雲彩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2

漢唐以「周孔」並稱,尊孔不忘推尊孔子心儀的偶像周公。宋代以後孟子的地位大大提昇,擠掉更早的周公,習於「孔孟」並列。

孔子、孟子雖同為儒家巨擘,兩人的氣質其實大不同。

孟子動輒滔滔不絕,愛辯論,也愛罵人。一旦怒從心起,往往口不擇言,連「禽獸」這麼重的字眼都丟得出來。

孔子博厚寬容,罕有聲色俱厲的時候。這位修養極為到位的老先生有一回卻大發雷霆,不但放話要把冉有逐出師門,乃至要求其他學生一起來教訓這個不受教的弟子。

敢問何故?

作了魯國權臣季氏家宰的冉求「盡忠職守」,極力搜刮民脂民膏,為主子大肆聚斂的結果,季氏的家產居然遠高於魯國國君!

對於季氏而言,冉求絕對稱得上是「忠臣」──忠於主子的命令,忠於主子的私欲,忠於主子的府庫。至於老百姓怎麼過日子,怎麼活下去,他老兄未必不管,可忠於主上還是列為第一優先,難怪孔老夫子要大動肝火。

出仕的初衷本是為了施行仁政,目標在愛民。如果君道有虧,仁政不但無望,甚且已成苛政,作為人臣,但求好官我自為之,無視民不聊生,只管俸祿入袋,直是無恥之至。《論語》的記錄,孔子說是「邦無道,穀,恥也。」

什麼是忠?老夫子親口告訴子路:「勿欺也,而犯之。」欺君瞞上當然是大忌,政策有錯,儘管犯顏直諫。可即便置身家性命不顧,放膽進諫之後,在上位者只覺忠言逆耳,毫無採納的可能呢?

奉上大好頭顱?

不。孔子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認清諫諍必然無效,倒也不必悲慘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黯然離去可也。

孔子曾在魯國擔任大司寇,執政一年後國家大治,百姓路不拾遺的盛名遠播於諸侯。緊鄰的齊國看得驚恐萬分,深恐魯國的強大會危及齊國,隨即用計送來美女歌伎。魯國國君偷偷收受,大飽聲色之福,連著三天沒法上早朝。孔子知道大勢已去,立即掛冠求去,從此周遊列國,另求仁政施行的機會。

孔子歷來給人的印象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評價固然不差;然而君子的堅持自有底線,並非如同外人想像那般,只是罔顧現實,死抱著忠字不放。

當所有的努力皆成泡影,可卻見不到轉寰的餘地,於是毅然決然放下,轉身瀟灑離去,不帶走一片雲彩。

忠於民的理想不成,至少還能忠於自己的品格,這才是「忠」的精神所在吧。

 

#孔子 #忠 #知其不可而為 #君臣 #學而優則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田心耘的沙龍
39會員
175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田心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1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Thumbnail
2025/03/11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Thumbnail
2025/02/06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2025/02/06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第二)。  孔子說,通過溫習過去的知識或經驗,能有新的體會和認識。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為人師長,教化他人了。   人類獲得新的知識有兩條途徑。一是從過去的經驗中總結出規律,外推而用於解釋現在和預測將來,此為歸納法;二是從已有
Thumbnail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第二)。  孔子說,通過溫習過去的知識或經驗,能有新的體會和認識。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為人師長,教化他人了。   人類獲得新的知識有兩條途徑。一是從過去的經驗中總結出規律,外推而用於解釋現在和預測將來,此為歸納法;二是從已有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兩句話講究比較大。歷來的詮釋都沒有講透,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沒看出這也是孔子及儒家對待周遭世界的態度,潛移默化卻深遠地影響了後世。 我們今天讀《論語》,重點不在於他的原意或字面意思是什麼,而是要看古人是如何理解和運用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兩句話講究比較大。歷來的詮釋都沒有講透,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沒看出這也是孔子及儒家對待周遭世界的態度,潛移默化卻深遠地影響了後世。 我們今天讀《論語》,重點不在於他的原意或字面意思是什麼,而是要看古人是如何理解和運用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3   孔子如何解讀忠,可以從他對管仲的評價理解。 孔子固然力主「事君盡禮」,可無意盡「愚忠」於「君」的主張從來不變。 就私德的角度來看,孔子對管仲頗有訾議,嫌管仲小器。可對管仲一匡天下,保存中華文化的大功,給予極大肯定。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3   孔子如何解讀忠,可以從他對管仲的評價理解。 孔子固然力主「事君盡禮」,可無意盡「愚忠」於「君」的主張從來不變。 就私德的角度來看,孔子對管仲頗有訾議,嫌管仲小器。可對管仲一匡天下,保存中華文化的大功,給予極大肯定。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2 孔子歷來給人的印象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評價固然不差;然而君子的堅持自有底線,並非如同外人想像那般,只是罔顧現實,死抱著忠字不放。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2 孔子歷來給人的印象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評價固然不差;然而君子的堅持自有底線,並非如同外人想像那般,只是罔顧現實,死抱著忠字不放。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1 什麼叫「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不但站在權力的制高點上,同時也掌握了道德的話語權,因此一聲令下,臣下就得乖乖束手就擒,把一顆大好頭顱獻上。 這是誰說的? 孔子? 不。以為如是表述出自孔子,那真是天大的誤會。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1 什麼叫「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不但站在權力的制高點上,同時也掌握了道德的話語權,因此一聲令下,臣下就得乖乖束手就擒,把一顆大好頭顱獻上。 這是誰說的? 孔子? 不。以為如是表述出自孔子,那真是天大的誤會。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0 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論語》有兩段記錄,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學的地位。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0 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論語》有兩段記錄,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學的地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