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76):吾亦欲無加諸人—子貢做不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第五)

raw-image

 

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他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的意思是,我不想讓別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我,欺負我;我也不會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他人,欺負他人。總之,不能讓自己吃虧,也不讓別人吃虧,占別人的便宜。

 

這句話與『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相近。可能是子貢先問孔子: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第十五)。

 

子貢聽了孔子的回答,然後說自己是『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子貢認為自己的準則與老師還是略有差別。孔子只講恕,自己不願意被別人對待的事,也不如此對待別人。而子貢的意思有兩層,既不將不好的事加於他人身上,也不讓別人將不好的事加在自己身上。而孔子的話沒有涉及,當他人不友善對待自己時,怎麼辦?

 

但孔子認為子貢做不到其所言。那做不到哪一點呢?還是兩者都做不到?

 

應該是後者,孔子認為子貢做不到『吾亦欲無加諸人』,做不到恕。子貢不是善茬,不會吃虧。能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但做不到善意對待他人,不能善解人意,不能為他人設身處地做想。這有旁證。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憲問第十四)。

 

,同謗。子貢喜歡揭別人的短。估計就是喜歡當面或背後議論同學。發現有同學做得不對或不夠好的地方,就要指出來。非要辯個輸贏。讓人下不了臺,容易得罪人。但他在孔子面前倒很謙虛。按今天的話說法,就是喜歡懟人,『鑽牛解尖』,『太較真』。善於批評,不善於表揚。

 

孔子就譏諷子貢,『子貢就那麼高明嗎?我就沒那閑功夫議論他人』。

 

孔子認為子貢老批評別人,自己也不見得多高明。而且把時間花在這上面,不值。閑得慌,不如幹點別的有意義的事。

 

其實,孔子也喜歡評論他人,『公治長第五這篇』就是孔子評論學生和他人的。但孔子表揚的多,批評得少。對弟子或地位低者或許直言不諱,對地位同等或高者則比較委婉,『溫良恭儉讓』。言語比較溫和,不會當面懟人。甚至『為尊者諱』。

 

子貢這兩條做人的原則是對的。但踐行起來就比較難。性格剛強的人容易做到前者,不容易做到後者;而性格比較較弱的人,則容易做到前者,卻不容易做到後者。

 

2020年6月28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上小堂的沙龍
95會員
333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江上小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28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2024/11/28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2024/11/21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2024/11/21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2024/10/31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2024/10/31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這同樣是孔子教學中的經驗之談。天資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深奧的學問。如子貢和子夏,『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學而第一),『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八佾第三)。天資在中等以下者,就不可以教他深奧的
Thumbnail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這同樣是孔子教學中的經驗之談。天資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深奧的學問。如子貢和子夏,『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學而第一),『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八佾第三)。天資在中等以下者,就不可以教他深奧的
Thumbnail
孔子有一天拜見齊景公要貢獻良策,但是齊景公沒有接受,反而要送給孔子一塊地,孔子便說,「君子無功不受祿。」推辭而去。我沒有功勞所以不能平白接受你的好處,就好像汗水與薪水要等比例,流多汗就拿多少薪水,實實在在,沒有虛報。 有些財運爆棚的人因為一次的福至心靈買了一張彩券碰運氣,沒想到竟然中了頭獎,一
Thumbnail
孔子有一天拜見齊景公要貢獻良策,但是齊景公沒有接受,反而要送給孔子一塊地,孔子便說,「君子無功不受祿。」推辭而去。我沒有功勞所以不能平白接受你的好處,就好像汗水與薪水要等比例,流多汗就拿多少薪水,實實在在,沒有虛報。 有些財運爆棚的人因為一次的福至心靈買了一張彩券碰運氣,沒想到竟然中了頭獎,一
Thumbnail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第五)。  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他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的意思是,我不想讓別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我,欺
Thumbnail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第五)。  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他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的意思是,我不想讓別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我,欺
Thumbnail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裡仁第四)。 放,按照。孔子反感依利而行,唯利是圖。認為違背了義,還帶來了不好的結果。依利而行,會患得患失,怨念多。沒有稱心如意得到想要的東西或利益,就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 這顯然是小人行徑,道德上的小人和地位上的小人皆是如此。
Thumbnail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裡仁第四)。 放,按照。孔子反感依利而行,唯利是圖。認為違背了義,還帶來了不好的結果。依利而行,會患得患失,怨念多。沒有稱心如意得到想要的東西或利益,就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 這顯然是小人行徑,道德上的小人和地位上的小人皆是如此。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