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7|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與金錢的關係·4(結語)

    感謝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利用各種頻道做了無私且深入淺出的分享,我受到最大的啟發,是開始清點自己關於金錢的慣性思想,以及某種神秘的、經較長時間回顧才看得比較清楚的循環,心理負擔釋放滿多。

    如果要對最初的養成做追憶,其實應該會演變成價值觀、人生觀,那我就想到什麼寫什麼吧。

    1.做什麼事情很快就會分「有用」或「無用」。

    有用的事就是對未來前途有幫助的事,最好能變成專業賺錢。除非不能或無法繼續,否則應該積極往更高發展,取得提升經濟階級的門票。這短短描述,幾乎是我人生至今起了最大作用的「思想系統」(或說一個思想套路罷了)。

    在童年印象中,自己有興趣的課外活動還不少,比方說游泳課。我學得滿快,老師希望我參加校隊,但要父母簽同意書。那時母親也花了滿多時間心力來跟我溝通。印象較深的說法是:以後要晨練很辛苦;這個國小的校外比賽成績普通(不一定能訓練得好);國中有校隊的學校都在台北市,若通勤,術科學業可能無法兼顧跟不上;最重要的是,如果我真的很有天賦與努力,最多也只是當國手,以後要靠運動專業為生,生活會很多挑戰。比起直接說「不」多了一點緩衝,但就是沒有同意。

    於是我偽造了同意書,不知怎的被發現了(應該很容易識破吧XD),回家被母親臭罵一頓,把同意書撕爛。我的心也碎了。我真的很傷心,哭了很久,覺得挫折與失望。我滿懷的期望再也沒有可能翻案,而且難得有老師肯定我,終於有點優越感……。現在想來,起碼母親當時是思考得很周詳的,那也是她對子女教養的計畫,當然會希望孩子照她規畫實現理想,尤其後來只要是想深造,都對我們非常慷慨。或許當時的就業環境就是如此,還不是怕兒女辛苦多走冤枉路……。不是好與壞的問題,就是因緣如此吧。除此之外,我感覺母親算是滿開明了,只是類似的事件大多沒有妥協的餘地。

    又例如繪畫、鋼琴,我都曾經央求母親帶我拜師學藝,但基本上考量就是花費都很高,如果要培養成專業謀生還有很長一段路,無論畫家或鋼琴家的出路,家裡經濟狀況恐怕難以負擔。以後再學習當興趣就好。

    可能別人的認可對我來說也很重要。不過這就以後再梳理了。

    說真的,學業繁重之餘就幾乎再也沒有提起畫筆或去游泳,後來技巧不足以表達自我時,也常懷疑:說不定我也只是小時候一時興起。總是要有人參加校隊吧?老師可能也只是試試看。如果真的很有興趣,我怎麼也提不起學習的勁?我沒有再主動學習的話,那個興趣可能也不是真的很有興趣吧……我不是繞口令,而是腦海裡的聲音,常常就是這些翻來覆去。

    開始上班賺錢後,其實跟求學時期差不多。既然分了「正職」與「業餘」,當工作本身開始內耗或花去太多時間,後來也不願或穩定做同一份工作之下,經濟狀況時好時壞,幾乎也不會撥出業餘的時間去發展,有時候拿起畫筆、或又迷上了什麼東西就有「浪費時間」的罪惡感。而且增進興趣的發展必須投入更多時間金錢,只要一開始受到挫折,其實我基本上都選擇放棄,休息或娛樂還比較快速、實在、沒有負擔、不會遭到質疑(有其正確性)。

    這些想法現在覺得也滿有趣,是我自己把自己活得如此用力,即使知道看到別種生活方式也不敢嘗試,或酸人家酸自己,或覺得與自己無關,然後在這裡面鬼打牆了好幾十年。

    若是曾經瞭解過自己的想法、傾聽過內心真實的聲音就好了。
    其實不一定要把錢財與豐盛劃上等號就行了。

    或許是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認做了所有應該做的事,我開心過嗎?隨著年紀增加,挫折越多而沒去面對處理,我好像慢慢變成內在小孩的虎媽,只要沒有達到預期,就嚴厲的數落自己,好像我原本如此天資聰穎應該得金牌、拿冠軍,而我之所以沒有,都是因為我不夠努力。畢竟不是有人說,努力才會成功,那我不成功,就是不夠努力囉?

    從那行淚流乾後,我期許自己能當一個無條件支持自己的好朋友。我支持她做一些會讓心靈感到滿足的事情,就像我經常鼓勵好友那樣。也常跟她聊聊心事。我也覺得這樣讓我比較能隨遇而安,而不是隨時備戰。雖然環境條件不是這麼簡單而論,但真正能給自己一點空間、時間時,「做我所愛,愛我所做」到底有什麼問題?

    慢慢的,我會記得多肯定自己,甚至不再有做「素人畫家」的野心。為什麼一定要變成畫家?我把以前買來當「紀念品」的畫紙、顏料先用,起碼我終於好好的對待它們,心裡升起多一分感激,而且覺得很有成就感。如果有他人的讚美,加倍開心。

    我甚至還回想起不苦澀的回憶:大學時我偶爾還會塗鴉,母親每次看我畫呀畫呀不知畫什麼鬼的時候,最後看到成品她都會說「畫得很好」(真的是每一次喔),還充滿耐心跟我聊一聊「創作概念」。都是因為那些畫而來的美好時光。或許在我從搖籃到學走路的時候,母親是有點悍的理性皇后,後來我才發現她才是以愛的支持來補償或許當初她也曾有的遺憾?

    我也發現,感受到焦慮時如果可以回到內心,我會停下來問問自己在抗拒什麼?是不是不愛手上的事?為什麼呢?小孩子鬧個彆扭沒關係,先做喜歡做的,不然出門走走,好好寵愛一下自己,就算溺愛也罷,可以耐心等待她回家。

    如果活出最好版本的自己可以帶來金錢的豐收,又曉得計畫增值,也沒必要把這兩者全然劃分開來。只是做什麼不需要都以金錢報酬來衡量。一旦落入選擇了喜愛的就要證明有用,或者沒有報酬就沒什麼路用,其實活得會很累。

    回想,每個階段所選擇,也都是有喜歡的心才開始的,或者也有絕對的理由原因而不得不,那就回到初心,接受自己、面對自己,並放下那些現已經不再適用的東西。凡事沒那麼絕對,最終還是感到平衡就好。

    或許,因為喜愛才有動力做下去,而想繼續才可能長久。所以,搞不好做自己喜愛的事,或給所做的賦予意義,才是最理性的事。而那些計算利益得失,反而是跟生命背道而馳、相當沒有理性的事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