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靈再也 10月8日訊)由《星洲日報》文教組所舉辦的“人工智能AI:是人類未來的大幸福?還是大災難?——AI帶來的倫理與社會挑戰”昨日在星洲日報總社B2講堂舉行。分享人分別為拉曼大學校長拿督尤芳達教授、新紀元大學學院校長莫順宗教授,以及營銷科技公司Antsomi聯合創始人孫德俊。
此講座主題圍繞在科技創新與人本教育的範圍,並由三位分享人個別展開30分鐘的論述。孫德俊在分享時說,自2022年12月由OpenAI推出的ChatGPT,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熱議,而這波熱議主要圍繞在ChatGPT會不會取代掉市場上大部分的人文、法律等職業。
他分享在使用ChatGPT時的體驗時說,ChatGPT的發明,讓他在辦理商業業務時更加便利。與此同時他也呼籲大部分人在面對人工智能急速發展時,不應過度恐懼而應該積極的面對。孫德俊強調,唯有不斷持續的學習,才能在科技創新面前不被淘汰。
莫順宗教授則以“萬物之靈與人工智能”就此課題展開討論。他以“萬物之靈”這來自《尚書》的形容人類的形容詞講述身為科技麻瓜的人們在面對科技創新所帶來的變化時,雖然處驚但應該要積極採取應變策略。他以代表“普通人”的立場向孫德俊與拿督尤芳達兩位科技科學達人拋出科技創新的問題,此外他也嘗試以天地為本,人為核心的思想分析在歷史長河中,人類經歷的數個時期的科技創新,並未讓人類文明退步,我們反而更應該接納科技創新。
他舉例,在戰國時期因為鐵的出現與冶煉的技術的發明與提升,除了中國的科學技術推進了,與此同時在思想、經濟、政治上也獲得了全所未有的提升,因此我們才得以在千年以後,依然得以親近當時的經典,並從中繼續獲得啟發。此外他也提到不論是哪一次的科學革命,過去我們的老祖宗並未恐懼,如今的我們更應該勇往直前。他形容道:“不論世界如何變化,我們的根基仍然以天地作為萬物之母,人類作為萬物之靈。”
尤芳達教授則以科學結合人文的內容,深入淺出的為我們分析科學科技近些年的進展。面對科技創新,或者是ChatGPT的來臨,尤芳達說,網絡科技的無所不在解決了人類以往學習與取得知識的方式與管道。如今,我們更應該追求的是,如何在知識的基礎上,找到人文與生命的關懷,或者將它們提升到哲學與道德的層次。
除了是學者同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尤芳達指出,今時的教育不同於過往。過往的教育是父母兄長可在側督導,如今孩子們吸收知識的方式都是通過電腦與互聯網,家長不能無時無刻的監督著孩子曾經在網絡上接觸過哪些內容。因此,他形容道,如今的社會是“數字叢林”。但這並不表示學習方式與以往不同,只是,我們要如何將人文教育裡的對生命的關懷、關心、慈悲心、同情心、同理心重新帶回到年輕人的世界裡。
在30分鐘的分享中,尤芳達教授也為聽眾們介紹了其他科學領域的發展。例如核能的使用、人類外太空的探索、數位科技的發明與運用。最後,尤芳達教授總結,人類的碳基文明的演化始終在進行著,雖然如今我們已進入硅基文明元時代,未來的世界是人與AI、機器共存,只要遵從制定下來的法則,人類文明只會越發昌明,許多新興的產業與工作將因應時代而出現,所以無需畏懼AI取代人類的恐懼。
三位分享人都認為,沒有一項科技可以超越或取代人類的積極學習的態度,唯有學習才能帶來革命性的創新思維。他們也判斷,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科技創新只會為人類的工作帶來實際且有用的減輕與加速的作用,但在全面取代人類這件事情上,我們無需過度焦慮與慌張,掌握工具,應用工具,讓工作事半功倍才是科技創新為人類帶來的最甜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