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恐懼的力量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恐懼的力量:因為恐懼而無所畏懼,無私、利他,在於同理他人恐懼!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


📝閱讀心得

這本書是再次重讀,上次是研究「菩提心」時閱讀的,佛法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其中菩提心是最具有普世價值的,而我認為菩提心應該是立基於同理心之上。

此階段研究影響力時,傾聽與提問的溝通技巧也再再提及同理心,這或許是演員的內在修養與外在演技的共同核心。

談到同理心許多書都由鏡像神經元觀點切入,但此書以恐懼、杏仁核的觀點切入,並先區分同理心作用與同理關懷之間過程相關但狀態不同。而且「利他主義最有效的預測指標是人們辨認臉部恐懼表情的能力。」換句話說,辨認臉部恐懼表情在觸發同理作用之前。

接著研究了曲線分布的兩個極端:「心理病態者」與「超常利他主義者」。發現心理病態者無法同感他人恐懼,而超常利他主義者對恐懼非常敏感。這邊可以延伸到《不正常成功心理學》其實許多律師、外科醫師、優秀軍人都會具有心理病態者特徵,也就是不恐懼的冷靜態度,而這原因可能在於杏仁核與常人不同,兩個極端差異在於杏仁核反應敏感的程度。

再來更有趣了,『最像嬰兒的表情就是「恐懼」。』,而異母行為產生催產素抑制恐懼引發人接近與關懷的衝動,書中提到「普通人也許只有在自己孩子(或母親)的生命受到威脅時,才會如此,而利他主義者救助陌生人時,也以同樣的信念和篤定作出回應。」這點也延伸菩提心中的七因果教授。

而「審慎思考和理性並不是人們行善的最終動力。事實上,人們對慷慨助人越是審慎和理性,越有可能壓制最初的助人衝動,最後就變得越不慷慨仁善。」也讓我思考或許菩薩能捨頭目腦髓,並非透過理智的串習,而是杏仁核本身異於常人?如同利他性捐腎者。

最後提到「謙遜是超常利他主義的最終基本要素,是把人與人連繫在一起的成分。……謙遜可能是「使人成為天使」的特質,它使自戀和狹隘觀念趨於平緩,確保真正利他主義者不會認為自己是天使。如果他們這樣想,也就不會是利他主義!」這也延伸「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議題,菩提心不會有圓滿的一天,有圓滿的就不是菩提心,那成佛只是達不到的目標,但從輪涅不二的角度,煩惱即是菩提、輪迴即是涅槃,此岸即是彼岸,沒有圓滿即是圓滿?

這裡也產生弔詭的現象,菩薩的利他心腸是建立在恐懼他人受苦之上,這也延伸菩提心另一項自他換的修習,可是超常的利他捨頭目腦髓,則須建立於空正見之上,也就是三輪體空:施者空、受者空、佈施物空。如果以此書觀點,菩薩會利他是因為恐懼,而杏仁核異常的菩薩會分泌催產素抑制恐懼、產生幸福感,但如果杏仁核正常,可能只能透過空正見來抑制,而有恐懼才會利他,也與心靈平靜衝突,換句話說,有菩提心必然不能心中平靜?或許一乘究竟適合超常利他主義者,三乘究竟適合心理病態者?

總之,這本書可以發展的議題非常豐富,談到恐懼也讓人想到《情緒勒索》的迷霧FOG:恐懼、責任、罪惡感。間接也說明易受情緒勒索、易焦慮性格也可能有較高的利他同理心,而原因可能源自先天的杏仁核敏感度。

當然這種科學論據雖然是高敏感人的福音,但也有種烏托邦的既視感,例如近期不少提升血清素、催產素、多巴胺打造幸福的論述,不過能夠拿三種物質濃度的健檢報告判斷一個人的幸福程度或社會幸福度嗎?進一步是否能生產貼片來增加幸福感?如同尼古丁貼片能紓解菸癮、睪固酮貼片能增加性慾,血清素、催產素、多巴胺三合一貼片能增加幸福感嗎?煩惱、不幸福時來貼一片?又或者改進杏仁核敏感度,能製造無懼的冷血戰士,或超常利他生命捐贈者?


📚延伸閱讀

  • 第一本認識恐懼的神經科學讓焦慮不見了: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焦慮新解: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 謙遜:讓自己從自戀世界的陷阱中解放
  • 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暴力年代完全自救指南(求生之書經典重現版)
avatar-img
101會員
438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華頓商學院教你消除抗拒心理,從心擁抱改變
國際臥底專家教你輕鬆取得他人信任,對你掏心掏肺
神奇十句法訓練大腦永久擺脫焦慮恐慌症
哥大教授、聯合國談判專家,教你用10個問題談成任何事
職場面試官十年筆記,誰能脫穎而出、誰只能輾轉沉浮,他談完就知。
FBI頂尖行為分析專家傳授最強交心術,讓你在職場、人際及生活中擁有人人信服的深度領導力
華頓商學院教你消除抗拒心理,從心擁抱改變
國際臥底專家教你輕鬆取得他人信任,對你掏心掏肺
神奇十句法訓練大腦永久擺脫焦慮恐慌症
哥大教授、聯合國談判專家,教你用10個問題談成任何事
職場面試官十年筆記,誰能脫穎而出、誰只能輾轉沉浮,他談完就知。
FBI頂尖行為分析專家傳授最強交心術,讓你在職場、人際及生活中擁有人人信服的深度領導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利他是一種行為哲學,強調在行動中優先考慮他人的利益和福祉。本文介紹了利他的意義、益處、實踐方法以及面臨的挑戰,並強調利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Thumbnail
我們經常將力量與體力或主導權聯想在一起,但真正的力量在於情緒的韌性和自我覺察。這是自我認為力量是以通過殘忍或侵略來表現出的誤解。現實中,殘忍是軟弱的表現。那些殘忍的人往往對自己的情緒和衝動缺乏控制,是出於恐懼、不安全感或未解決的內心動盪而表現。這種行為表明著缺乏內心的力量,無法管理自己更黑暗的衝動。
Thumbnail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施益民研究大腦科學,他說,「慈悲心就是同情心加上利益他人的動機和行為。」他更在研究中發現,一個人如果慈悲心升起,大腦中有一個區塊的血流量和含氧量會明顯提升產生激素,刺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讓人感覺到幸福跟快樂。那個區域就是「慈悲利他區」。然而,同一個區域,也會被自私自利、焦慮、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愛心愈大,恐懼愈小。」 之前暑期參與長生學(能量醫學)時看到的句子。 印象頗深刻的。 即使短短幾個字,至今在面對各種恐懼時,也覺得仍是很受用的心法、能量小語 (當你心量大時、尤其是擁有一顆不單利己的助人之心與為環境貢獻的動機, 你將超越負面感受、甚至反而去 包容 那個感受的自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利他是一種行為哲學,強調在行動中優先考慮他人的利益和福祉。本文介紹了利他的意義、益處、實踐方法以及面臨的挑戰,並強調利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Thumbnail
我們經常將力量與體力或主導權聯想在一起,但真正的力量在於情緒的韌性和自我覺察。這是自我認為力量是以通過殘忍或侵略來表現出的誤解。現實中,殘忍是軟弱的表現。那些殘忍的人往往對自己的情緒和衝動缺乏控制,是出於恐懼、不安全感或未解決的內心動盪而表現。這種行為表明著缺乏內心的力量,無法管理自己更黑暗的衝動。
Thumbnail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施益民研究大腦科學,他說,「慈悲心就是同情心加上利益他人的動機和行為。」他更在研究中發現,一個人如果慈悲心升起,大腦中有一個區塊的血流量和含氧量會明顯提升產生激素,刺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讓人感覺到幸福跟快樂。那個區域就是「慈悲利他區」。然而,同一個區域,也會被自私自利、焦慮、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愛心愈大,恐懼愈小。」 之前暑期參與長生學(能量醫學)時看到的句子。 印象頗深刻的。 即使短短幾個字,至今在面對各種恐懼時,也覺得仍是很受用的心法、能量小語 (當你心量大時、尤其是擁有一顆不單利己的助人之心與為環境貢獻的動機, 你將超越負面感受、甚至反而去 包容 那個感受的自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