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吃細菌 得諾貝爾獎!

故事要從1981年7月某一天說起。


羅賓·沃倫(Robin Warren)是位資深的病理學家。正坐在澳洲皇家伯斯醫院實驗室裡聚精會神地看著玻片。渾然不知今天將會改變他的一生。


(病理科醫師在醫院裡很重要,有人稱他們為醫師的醫師(Doctor’s doctor),因為有許多疾病需要病理科醫師檢驗組織切片和對一些細胞作特殊染色,才能有確定的診斷。)


突然有人敲了敲實驗室的門"請問有人在嗎? 我是今天來貴院腸胃科報到的巴里·馬歇爾(Barry Marshall)。聽說有位羅賓·沃倫博士在研究細菌和胃潰瘍之間的關聯,請問他在嗎?" 羅賓·沃倫博士推開顯微鏡,看清楚了站在前面的巴里醫師,微笑著說道:"我就是沃倫,請問你有什麼事?"


"我正在研究造成胃潰瘍的細菌,我可以跟您請教一些問題嗎?"巴里說。

"好啊!歡迎你!叫我羅賓就可以了!" 羅賓說。


時間快轉到1983年,羅賓和巴里研究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懷疑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腸胃潰瘍的元兇。他們在一月時撰寫了兩篇論文並向世界知名的<刺胳針>(Lancet)投稿。但在此同時,澳洲腸胃醫學會卻認為研究不可信,退回論文並且拒絕讓他們發表。


事情到了六月出現了轉機。<刺胳針>終於刊出了他們的研究。

世界各地的腸胃科醫師開始用他們的研究方法,陸續檢驗出幽門螺旋桿菌。


故事說到這裡,你應該覺得已經結束了。其實後面更精彩。




時間跳到令人難忘的1984年 那一年 我們吃了細菌

雖然已經證實了幽門螺旋桿菌是可以存在胃潰瘍的患者的胃裡,但沒辦法證實兩者之間的關聯。沒錯!我們醫師就是這麼機車,一定要看到有明確的因果關係才能相信。

所以羅賓博士決定自己吃下幽門螺旋桿菌,三天之後果然引發了胃潰瘍。接下來服用抗生素,也成功的治癒了胃潰瘍。於此之後,科學家終於承認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

2005年,羅賓·沃倫博士和巴里·馬歇爾博士榮獲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對幽門螺旋桿菌和消化性潰瘍的研究。他們至今仍健在,仍然在研究幽門螺旋桿菌。



偏見與執著

其實幽門螺旋桿菌並不是1980年代才發現的。甚至在二十世紀之前就有學者發現了它的蹤跡。當時科技沒那麼進步,而且就算是科學家,也想不到有細菌能在胃酸裡長期存活。帶著這種偏見,即使來到二十世紀中期,大部分的發現都被當成是"食物裡剛好存在的細菌"或是"路過的細菌"。1939年有一位美國的醫師弗里德貝格(A. Stone Freedberg)在屍檢時成功的分離出幽門螺旋桿菌。但當時他的指導教授和科學界普遍都認為這是鬼扯。因為在1910年時就有人提出了至理名言:"沒有酸,就沒有潰瘍!"即"No Acid,No Ulcer!"。認為潰瘍是因為胃酸太多造成的,跟細菌感染無關。所以弗里德貝格放棄了研究幽門螺旋桿菌,轉而研究其他主題。後來巴里博士在2005年獲獎時曾提到此事,他覺得若是弗里德貝格沒有放棄研究,應該可以得到1951年的諾貝爾獎!(笑)


現在看來,想得諾貝爾獎,除了要能堅持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發現,還需要一點運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