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我想跟你說說話】母職、司法、性別不對等—殺子母親的單親困境

國民法官制度替司法界帶來更多民眾的觀點。但是在最近的審判案件中,男性與女性間看待母親角色的歧異視角,隱喻了女性在社會當中難以陳述的兩難。本篇文章從一樁殺子案切入,探討女性在社會中的難言之隱
raw-image

2022年10月19日,新北市一名許姓婦人在悶死6歲兒子後試圖輕生,獲救後被起訴,判處有期徒刑16年5個月。(關於本案簡介,可參考中央社的整理)

本案為新北地院首件國民法官參審案,也是全國首件國民法官參審之母殺子案。在本案中,除了能看到母親養育小孩的不易,也因本案採用國民法官制度,能觀察到社會中男性與女性對於母職的想像不同。本文將透過與四位不同性別、科系的大學生(Steven、A同學、B同學、陳先生)訪談,並揉合女性主義法學的觀點重新審視此案,呈現當代社會看待母職的部分樣貌。

▎不同性別對於母職的理解差異

從國民法官訊問看見差異的母職想像

在訊問被告的過程中,備位四號男性國民法官質疑:「作為一個母親,沒想過再辛苦也要做臨時工養大小孩嗎?」五號男性國民法官則質問:「案發前一步都沒出門,你給小孩吃什麼?小孩難道都吃外食?」而三號女性國民法官提問:「不信任將小孩交給前夫或父母,是否曾思考這兩條路以外的選擇?」、「是否知道並尋求社會資源?」。

(新新聞為這一場審判從旁聽者視角記錄下了一些觀察)

可以從提問看到,本案中男、女國民法官對於母親應盡責任有想像的落差。男性國民法官較關注母親的照顧行為,聚焦在被告做了什麼、沒做什麼,並關注被告是否有妥善照顧小孩。女性國民法官相對來說把母職放在一個網絡(家庭、社會)中思考,並認為可以由社會資源分攤母親的照顧責任。

新上路的國民法官制度,讓民意進入到審判程序當中(圖源:司法院)

新上路的國民法官制度,讓民意進入到審判程序當中(圖源:司法院)

一般大眾對於母職的要求

母親在養育小孩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在與親友訴說時,有些人可能會給予指責,認為養育小孩本來就是母親的責任,應該扛下一切。另外也有人表達理解與關懷,認為母親也是獨立的個體,壓力過大時可以尋求外界的協助。

三位受訪者A同學、B同學、陳先生皆表示母親遇到困難時較常向女性親友訴說,對方的反應是表示同理,或一同討論、或單純傾聽。而他們的母親幾乎沒有與男性親友討論扶養小孩的問題,雖然無法得知普遍男性對於母職的要求,仍能推測母親們傾向和女性尋求幫助、共鳴,而男性可能較難提供此情緒價值。

(延伸閱讀: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

對於是否滿意母親的付出,四位受訪者皆表示滿意。Steven表示:「小時候母親因為工作較忙,會覺得自己沒被關心,但長大後能理解母親的難處。」而陳先生說:「超級滿意,我媽生我、養我、照顧我,我們也會互相分享心事。沒有她就沒有我。」B同學則說:「雖然我們不常講心裡話,但母親在物質面提供的很充足,我隨口提到的東西她也會放在心上。」

若是把自己放在母親的角色,對於自己養育小孩的方式會有何期許?在心理支持方面,受訪者希望自己給予孩子關愛,不對孩子亂發脾氣、能成為孩子願意傾訴煩惱的對象,Steven與A同學也提到想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另外,多位受訪者提到對於品格教育的注重,如陳先生說:「我會要求自己教他做個善良、有用的人。」

在物質層面上,A同學與B同學皆認為要滿足基本需求,但不能過於寵溺,否則可能使孩子不懂珍惜。陳先生則認為:「因為12歲以前是心智成長關鍵,在物質與心理皆要給孩子百分百的照顧;12至18歲的青少年時期給予60%照顧,上大學後根據孩子有無收入給予20%至40%不等的照顧,不需過度限制孩子。」雖然受訪者們對於自己教養孩子的期許相對務實,但他們也表示會因為經濟問題、對於自己能否照顧好小孩沒有信心,而不想生小孩。

▎生活經驗與母職的交織

一般母親的養育困境

隨著兒童權益更受關注、生活壓力逐漸上升,社會看待母親養育及照顧的標準變高。無論身處何種社經地位,每位母親皆有各自的養育困境。在受訪者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所觀察到母親面對的困境主要來自家庭、職場兩方面。

陳先生表示,在阿嬤搬出去以前,家中有婆媳問題;B同學也表示母親需要在婆婆與孩子之間取得平衡。在職場方面,Steven則表示,由於父母的工作場域相同,職場與生活的糾紛容易混雜在一起。另外,多位受訪者的母親皆是職業婦女,並負責許多家務,能看出現代女性需要在家庭與職場身兼兩職。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婦女一邊承擔經濟壓力、一邊仍需負擔較多的撫養工作(圖源:親子天下)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婦女一邊承擔經濟壓力、一邊仍需負擔較多的撫養工作(圖源:親子天下)

密集母職期待下的單親困境——不被聽見的艱難

判決書的「犯罪情狀事由」部分中我們可以看見:

遇困境時,應善盡保護教養之責任及義務,存正面積極心態,尋求一切合法手段解決,並以侯童之利益為優先考量,是以被告殺害侯童,嚴重違反其對侯童應負之義務,核屬對被告不利之量刑事由。

或是在備位四號男性國民法官提出的質疑中

「作為一個母親,沒想過再辛苦也要做臨時工養大小孩嗎?」                  

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對於一位母親的期待,與這些期待所衍生的責任。

然而,在判決書中的一般情狀事由中,對於被告作為一位單親媽媽的性別困境則較未著墨。

美國社會學家Hays提出「密集母職」概念,意指當代母親被期待要在育兒上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然而,社會加諸於女性的密集母職重擔,並不會因為她們成為單親媽媽後,須獨力扶養小孩而減輕。因此,肩負育兒重擔的單親媽媽,容易在就業市場中受歧視,只好去從事非典型勞動工作(如打零工)。

如果在離婚後尋求原生家庭支援,單親媽媽肩上的重擔是不是就能減輕了呢?或許沒那麼簡單。研究指出,由於社會中「男性養家,女性照顧」的刻板印象仍存,單親爸爸可以專心工作,讓家中其他女性成員協助分擔育兒責任,單親媽媽仍被期望要在教養小孩上親力親為。

(關於離婚與女性貧窮的議題,可以參考衛福部社家署的研究)

▎用性別觀點重新省思本案

女性主義法學是什麼?

女性主義思想,對各學科均有產生影響,其中當然包含了法律這門學科,故產生了「女性主義法學」這門學問。

基進女性主義強調性別間的宰制關係。在父權社會中,由於男性握有權力,因此許多制度(包含法律)是在男性中心/男性價值中心的基礎之上被建構而出的。若僅談論定義可能過於抽象,但請別擔心,下文會有較實際的運用以及更詳細的解釋。

不過本文對於法律條文的討論較少,故說是「以帶有基進女性主義的觀點看待此案件」可能更加適合。 

關於司法中的性別不平等:一個基進的平等想像

當掌握判決權力者,未看見單親媽媽身陷的結構性困境,一味地認為被告「身為母親」應該要盡到什麼責任,並認為未盡到這些責任的母親就是失職,從基進女性主義觀點來看的話,這即是司法體系忽略女性生命經驗、社會處境,具有性別盲點的證明。

而司法體系的性別盲點之所以會產生,或許和司法人員長期缺乏女性擔任要職有所關聯,雖然近幾年女性司法官比例漸增,但並不能因此認定司法體系已經性別平等。因為,性別因素較不被法院採納,可能已是結構性的現象。即便是女性法官,仍可能受司法系統的結構限制所囿,難以作出具有性別意識的判決。

Allan G. Johnson在他的知名性別書籍《性別打結,拆除性別違建》中用了一個精準的比喻「女人不只要住進男人所建的房子,而是要把男性所建的房子拆毀重建」。要改變不平等現狀,單讓更多女性進入司法體系是不夠的,整個體系中的性別偏見與盲點都應被系統性檢討。

▎結語

宏觀至司法體系建構、微觀至家庭權力關係,性別之間的規則可能會依傍著強勢者的意見而建立。我們期盼司法能夠如同正義女神般維護兩造平等,但形式上的公平有時卻會傾軋弱勢者的生命經驗。

母殺子案中,我們能看見密集母職下單親媽媽的養育困境,最終奏出了家庭悲歌。而透過受訪者們的觀察與分享,能進一步觀察到有許多困境也是普遍母親也會面對到的。不過,當受訪者分享對於母職的想像時,不盡相同的答案皆流露著對母親的感謝。

最後,從女性主義法學的視角,筆者也想邀請讀者一起思考:「『司法面前人人平等』,但實際審判中確實給予母親平等地位了嗎?」在上述的討論當中,我們看見法律致力保障個體的權利,有時卻忽視了社會對於母親有不同的期待。我們期望透過本文撰寫,能發揮帶動大眾討論母職困境的力量,共同關注女性在家庭裡的剪影。

(有關單親媽媽的單人育兒困境,可參考洪惠芬的作品)


延伸閱讀: 

關於母職與家務勞動──藍佩嘉<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雇用家務移工的三角關係>,«台灣社會學», 第八期, 頁43-97,南港:中研院社會所。
關於父權與不平等社會結構──「異性戀霸權」是什麼?發佈日期: 2015/02/03 作者: 游美惠
Allan G. Johnson原著,(1997),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性別打結:拆解父權違建》(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台北:群學。
陳昭如(1998)。女性主義法學的理論與實踐:一個初步的介紹。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213-236。

製作小組:李浚誼、周廷芳、游敬諺、韓丹文、高佑萱

責任編輯:林廷昱、鄭宇庭

民主社會存在多元意見,除了惡意傷害少數族群的言論為社會不容外,相反觀點的理性言論是否也有持續存在,促進公開討論的價值呢?本專題將從同性婚姻與跨性別議題切入,探討不同立場如何看待性別議題;另外,也會從最新國民法官判例探討母職期待。我們期望透過闡述個人立場與經驗,能探索彼此聆聽、理解的可能性,實現傳達出公民對話的價值與反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對於跨性別和生理女性而言,心裡或許都有一道難以跨過的「坎」,不論是跨性別者決定踏出生理性別,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抑或生理女性對跨性別女性的接受與否,都需不斷對話方得跨越橫亙彼此的坎,進而尋得社會的最大共識。
釋字748號中,大法官肯認婚姻平權應受保障。但隨著專法通過,台灣社會仍對婚姻平權存有各種意見;究竟兩方如何看待這個議題、社群媒體又扮演了什麼角色,且讓我們一同走進公民對話的場域當中。
對於跨性別和生理女性而言,心裡或許都有一道難以跨過的「坎」,不論是跨性別者決定踏出生理性別,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抑或生理女性對跨性別女性的接受與否,都需不斷對話方得跨越橫亙彼此的坎,進而尋得社會的最大共識。
釋字748號中,大法官肯認婚姻平權應受保障。但隨著專法通過,台灣社會仍對婚姻平權存有各種意見;究竟兩方如何看待這個議題、社群媒體又扮演了什麼角色,且讓我們一同走進公民對話的場域當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這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讓我感受到台灣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期望與現代潮流的不符。在我經手的離婚案件中,大多數涉及到女性與男方家庭的相處衝突。傳統家庭往往希望女性放下自我,包攬生育子女、祀奉公婆、打理家庭,成為先生在外拼搏的後盾。而作為丈夫的男性則自然遵循這對他有利的成規,日子也就這樣過下去,結果是許多
Thumbnail
林于如案,在臺灣社會對死刑存廢充滿爭議的此刻,正是支持死刑方的最適案例。沉迷六合彩,積欠大批賭債,企圖詐領保險金,八個多月內連續謀殺母親、婆婆及丈夫。如果台灣法律沒有死刑,如何讓此類極惡之人罪刑相符? 林身上的三起殺人罪,在臺灣司法的意義上大概就止與此,直到此書出版......
撰文者/100談 奕廷 先說,撰文者本人目前就讀東海大學社工系,其中專業學習以社工背景為主,若有些微偏頗的地方,敬請見諒   這一次,我想先從不同的角度評論虐童案,在去年十二月事件發生之後,保母隨即被檢察官收押,到了今年三月此事件登上新聞頭條,隨即社工被收押。大家所關注的議題包括檢討社會安全網
Thumbnail
最近保母虐死一歲男童剴剴的事件,引發社會廣大迴響,雖然這個事件牽涉到的議題太廣,失聯的父母、險惡的保母、以及失能的社會安全系統,都是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但同為保母虐童的受害者家屬,我心裡實在五味雜陳,因為某些細節的雷同,不禁勾起我這一年來的許多感受。 1.保母知人知面不知心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文章討論社工師在兒虐案中的角色和責任,並提出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和對應策略。強調保母應該負最大責任,政府不應將情緒引導到個人身上。同時呼籲保母情緒評估和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
Thumbnail
夫妻因不合離婚,為了未成年子女親權(坊間有稱監護權)由何人行使,爭得你死我活,更有父母直接一把將孩子帶走不告而別,然後在訴訟期間不斷灌輸孩子對於他方的負面訊息,並要求孩子在法庭上說出傷害他方的話語,以此滿足報復私心。 今天想帶大家讀一篇有溫度的判決,由法官的角度來看離婚訴訟中父母的角色以及任務。
Thumbnail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是否如此。這就憑家事法院的專業與良心?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這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讓我感受到台灣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期望與現代潮流的不符。在我經手的離婚案件中,大多數涉及到女性與男方家庭的相處衝突。傳統家庭往往希望女性放下自我,包攬生育子女、祀奉公婆、打理家庭,成為先生在外拼搏的後盾。而作為丈夫的男性則自然遵循這對他有利的成規,日子也就這樣過下去,結果是許多
Thumbnail
林于如案,在臺灣社會對死刑存廢充滿爭議的此刻,正是支持死刑方的最適案例。沉迷六合彩,積欠大批賭債,企圖詐領保險金,八個多月內連續謀殺母親、婆婆及丈夫。如果台灣法律沒有死刑,如何讓此類極惡之人罪刑相符? 林身上的三起殺人罪,在臺灣司法的意義上大概就止與此,直到此書出版......
撰文者/100談 奕廷 先說,撰文者本人目前就讀東海大學社工系,其中專業學習以社工背景為主,若有些微偏頗的地方,敬請見諒   這一次,我想先從不同的角度評論虐童案,在去年十二月事件發生之後,保母隨即被檢察官收押,到了今年三月此事件登上新聞頭條,隨即社工被收押。大家所關注的議題包括檢討社會安全網
Thumbnail
最近保母虐死一歲男童剴剴的事件,引發社會廣大迴響,雖然這個事件牽涉到的議題太廣,失聯的父母、險惡的保母、以及失能的社會安全系統,都是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但同為保母虐童的受害者家屬,我心裡實在五味雜陳,因為某些細節的雷同,不禁勾起我這一年來的許多感受。 1.保母知人知面不知心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文章討論社工師在兒虐案中的角色和責任,並提出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和對應策略。強調保母應該負最大責任,政府不應將情緒引導到個人身上。同時呼籲保母情緒評估和社工訪視的風險分級。
Thumbnail
夫妻因不合離婚,為了未成年子女親權(坊間有稱監護權)由何人行使,爭得你死我活,更有父母直接一把將孩子帶走不告而別,然後在訴訟期間不斷灌輸孩子對於他方的負面訊息,並要求孩子在法庭上說出傷害他方的話語,以此滿足報復私心。 今天想帶大家讀一篇有溫度的判決,由法官的角度來看離婚訴訟中父母的角色以及任務。
Thumbnail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是否如此。這就憑家事法院的專業與良心?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