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又在漫天喊價航空業的年終獎金了。
阿姨不想要那麼多年終(加底薪比較實際啦,才有機會變私房錢)。不是說薪水獎金是個人隱私嗎?新聞報那麼大,想要過年再給家人驚喜也沒辦法;網路評論就算了、和自己親近的朋友碎嘴一下(不是覺得年終太少,而是覺得太誇張了公司才不會給那麼多),還被數落看看自己擁有的,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啊,原來阿姨自認最好的朋友也是這樣看我的。認為我和新聞報導一樣,只為加薪、不為公司著想、不懂民間疾苦的小公主啊。
阿姨上班也是辛苦錢,用一整年的辛勞換取更好的物質生活,何罪之有?
早在這個話題炒得沸沸揚揚之前,阿姨已經為紅包大小這檔事苦惱很久了。
剛入行時雖然時有耳聞敝司給錢不像其他航司那麼大方,不過阿姨沒有在友航工作的朋友所以無從比較。而且除了疫情期間,薪水數字每年都有向上調整,好像找不到不滿的理由。
想到爸媽也是靠辛苦工作才能讓自己包吃包住包學費到大學畢業,多回饋給父母讓他們開心點,調薪多少就拿一半孝敬他們、年終多一兩個月就多包幾千塊。至少當時是這麼想的。
只可惜阿姨把人性想得簡單了,忘了父母也是人。
孝親費、紅包有個麻煩:只能增加、不能減少。有一說是少給父母會折壽。阿姨比較迷信,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儘管有幾年加薪幅度不像往年那麼明顯,開始覺得薪水漲幅追物價追得吃力,還是硬著頭皮每年過年至少多包一千塊。
結果每年年底新聞總要把年終這個原本是個人隱私的議題一講再講,搞到家人都比我還快知道自己加了多少錢,然後覺得空服員賺錢很輕鬆。偶爾覺得飛得很累很苦的時候就會被唸「和別人比已經賺得很多了,離開航空業你有這樣的收入嗎?」然後要求大到家族聚餐小至去超市補個雞蛋高麗菜都得自掏腰包。
噢對了還有優待機票和順道帶給同事的伴手禮也算在阿姨的帳上。
本來還覺得忍忍就算了。直到去年疫情告一段落,開開心心地包了比沒年終那年還厚的禮金還被指正怎麼比其他兄弟姊妹來得少?阿姨才認真捍衛自己的荷包。
不僅乾脆斷了今年自己用優待票出國的權利;休假回家還要裝作不經意提及有些人不耐久候,一杯可樂一分鐘內沒放到桌上就吃了張客訴單等(是說這已是常態),有意識加深「我賺錢也不輕鬆」這樣的印象。尤其這兩年到外面租房感受到吃的喝的住的通通都貴,必須用行動表示花錢不能像以前一樣大手大腳,我也有肚皮要顧。
也許是感受到阿姨最近飛得愈來愈鬱卒吧?幸好家人還有一些工作收入,家族聚餐偶爾會提出由他們作東,變成你請一次我請一次的AA制,稍稍舒緩被錢追著跑的焦慮。
除了新聞誇大的表現方式,社群媒體同時助長了人與人的比較心態。
有時候還滿後悔當空服員的。
很多人以為展翅高飛,就是過好日子的開始。錢這種東西按常理愈多愈好沒錯,但多少才夠用?
阿姨目前沒有答案,有時也很困惑。因為家人追蹤了不少同事的IG,看了他們帶著父母到國外吃喝玩樂的照片,有時候會埋怨為什麼他們可以帶著家人共享飯店客房,我們就不行?儘管他們明明不是愛到處玩到處跑的人。
我不知道每個外站飯店是不是真的可以帶家人入住?假設都可以,目前的狀態也不允許自己這麼做。
阿姨不是個反應快頭腦靈光的人,上班前需要比其他人花更多時間複習工作內容、最新公告和注意事項。以及萬一哪個工作環節出了包,得先預測可能的處理方式。就算不是越洋航線沒有時差,隨著阿姨年紀漸長,睡不好早就是常態,實在騰不出多餘力氣把大床讓出來自己去窩沙發。
然後我也沒有大方到霸氣多出一間房錢當孝順的好女兒。
回想起來,為了表達對家人的愛,我是不是太過勉強自己,反而失去了眼界、轉動世界的機會?
誰不嚮往物質生活呢?
《紅色賭盤》的作者沈棟早年和他的妻子提供清華大學清寒獎學金時,要求校方除了學費,還應該包括一定的交際費用。他們認為經濟拮据會喪失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進而影響交際能力。而人際交往能力對個人的發展舉足輕重。
對省錢至上、追求CP值觀念根深蒂固的我,這段話無疑是震撼教育。
一味地省錢,反而不知道什麼是感動人心的服務。
親切有禮、燦爛微笑的確重要,但頂尖服務恐怕遠遠不止這些。
如果多花點預算上課學會怎麼好好說話,是不是和同事就不會有那麼多紛爭?和請求上司提供多一點協助?而不是當個夾心餅乾當受氣包。
老是宅在家不出門,盡可能減少和朋友親戚的聚會,等於把觀察別人的喜好的機會拒於門外,又怎麼知道「禮尚往來」、送禮送到心坎裡的精髓?
活了三十幾年,連拍個自拍照都搞不清楚臉朝哪裡轉幾度、什麼姿勢才能展現柔美的女性特質;獨自旅行拍個美食照弄不清楚面光背光,一盤美味被弄得黯淡無光,一點也不可口。
早個幾年狠下心花點錢醫美就能把臉上黑色素去掉,硬是拖到滿臉麻子才去處理,不得不和診所多加幾堂課程才好看起來年輕點。
年底可以保有幾分之幾年終呢?恐怕又是另一場沒有煙硝味的戰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