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幸福拼圖|正心療癒】對於過去,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和學生的爸爸談到教養孩子的議題,發現到他和孩子卡關之處,多數都和家事有關。

在爸爸的觀點裡,有許多孩子「應該」要列為優先的事項,像是吃完飯就應該要把碗洗乾淨、洗完澡就應該要把頭髮清理乾淨⋯⋯

這些「應該」看似都是正確的,只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每個「應該」都是一道規定和命令,箝制了孩子的自由、影響了孩子的權利。

所以即使孩子「知道」這些應該要做的事情,但卻不自覺地陷入權力鬥爭的錯誤目標,和爸爸持續拉扯多年。

我試著邀請爸爸回想自己青少年時期,原生家庭是不是也有發生類似的情況?爸爸斷然拒絕我,「我的原生家庭很好呀!有什麼要回想的?」

其實我蠻能體會和理解這位爸爸的回應,因為四年以前的我,也是不願意進行早年回憶的。

「我覺得現在過得好好的、快快樂樂的,為什麼要回憶過去?這不是自尋煩惱、自找麻煩嗎?」

「把所有的痛苦都留在過去,就這麼忘了不好嗎?」電影返校有這麼一句台詞。

對於每個人來說,生命歷程不可能是完美或全然順遂的,一定會有挫折或逆境,在當時沒有妥善處理的情緒感受,沒有滿足的需要,很容易成為我們的「包袱」,變成我們在「成為自己」的負擔和阻礙了。

我常和學生分享,我們每個人都像是聖誕老公公一樣,在肩上背著一個大袋子,唯一不同的,是袋子裡面裝的不一定是禮物,還有可能是石頭、炸彈、毒物⋯⋯

那些都是我們生命歷程的累積,我們以為它們過去了,但往往不但沒有過去,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現在與未來,甚至成為「遺傳」,一代一代的包袱又傳給了下一代。

無論原生家庭或早年回憶,都無法由他人來強迫,唯有自己有意願、有能力、有勇氣面對,敢打開肩上的那個大袋子時,才有機會真正的讓過去成為過去。

如果你也願意嘗試,可以依照自己孩子的年齡去回想,如果孩子4歲,你就想想自己4歲發生了什麼事?

無論有沒有想到都沒有關係,想到了也不需要去找正確答案。

透過刻意練習早年回憶,我們就有機會發現自己生命的「密碼」,許多現在卡住我們的,其實「結」存在於我們的早年,當我們發現了之後,我們就有機會用現在長大的自己,來打開當時解不開的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