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成為一個人>第四章—摘句、我的對照(一)

第四章 我們對心理治療的客觀知識與主觀知識 P.69

.P.70

客觀的知識

 

在這次演講的第一部分,我想把我們所知道的一些催化心理成長的條件,以及心理成長的歷程和特徵,先作個概述。我要先說明一下,我說我要概述我們所「知道」的,那究竟是什麼意思?我的意思是指:我所說的將只限於我們已經握有客觀、實徵證據的東西。當然我要附帶提提:這樣的知識,和所有的科學知識一樣,是暫時性的,而且必然是不完整的,將來一定會經過修正。

 

第一個發現

要輔助個人的改變,則心理治療者必須是他之所是(他就是他自己—譯者),也就是說,在他和案主的關係中,他是真實不假的,他沒有刻意修飾的「臉色」或表面,他能坦然地讓他當時身內的感覺和態度流露出來。

 

我想表達的是:治療者所正在體驗的感覺,對他自己而言是可及的,他的意識可以觸及這些感覺,他可以活在這些感覺中,與感覺合而為一,而且,若情況適宜的話,他也可以將感覺傳達出來。

 

[我→]我成為諮詢師之後,張老師就將總部交給4個人去弄,他自己退居幕後,其他人都接觸不到他,只有那4個人可以。凡事由4個人主理和傳達。
 
不管是上課或開會,我都感覺不到主持人她的「本人」是在場的,因為她們是群體的,我問問題,不會馬上得到回答,都要拿回去4個人討論後,才有答案,我都不知道我在跟誰說話?
 
我很想問她:「我在跟誰說話?是妳某某人,或是妳們4人團隊,或是公司呢?」還是沒將這個問題問出來。原來真實的自己是那麼重要的。她們強調的團隊經營也是很好的,但要分清楚是什麼事情?如果是討論經營咖啡館的話,是經營;但如果是在諮詢或輔導我們的話,就是諮詢輔導,2者不能搞混的。

 

第二個條件

當治療者能在面對案主實際的感受時,能體會到自己的態度確是溫暖、積極、接納的,這樣便能催化案主的改變,這其中包括治療者肯以真實的意願去接納案主在那當兒所體驗的任何感覺。「無條件的正面關懷」。

 

[我→]我的工作坊辧活動的那幾年,尤其是每個月一次的伙伴會議,「什麼都可以講」,任何的話題說出來時,大家都專心聽,給回應,沒有任何「可不可以」、「好不好」、「道德不道德」的任何反應。
 
少數人一開始不相信,參加了才知道「真的,什麼都可以講。」不管說什麼,我都聽得懂,也會給回應。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來我這裏的人都是獨來獨往的人,她們有些話在其他地方不能說,人家也聽不懂,或是不同意、不接受,只有我這裏可以,所以每次都來。我當時還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原來,我是真誠地接納每一個人,還有她的感受。

 

第三個條件

我們稱之為「同理心的瞭解」。當治療者能在每一時刻都感覺到案主所體驗的每一種感覺,或體會到他所持有的個人意義;當治療能鞭辟入裡地對他的案主感同身受,而且當他也能成功地把這種瞭解傳達給他的案主時,那麼這第三個條件便算滿足了。

 

我們常接受和施予的瞭解是,以局外人的立場所作的評價性瞭解。但如果有人能瞭解我到底有什麼感覺,而不是想來分析我或評判我,那麼,我定能在那樣的氣候中開花茁長。

 

從研究的結果來看,使治療過程中的案主產生變化的根本因素,與其說是治療者的技術和知識,不如說是他的這三種態度。

 

[我→]我學花精諮詢的老師說,我們的諮詢方法諮詢師是不會累的,如果覺得累的話,就是心態上(我忘了是哪個名詞了)不對了。
 
還有,只要諮詢師坐在那裏,不觀察、不預設立場時,個案就會自動將話說出來,我稱那為「諮詢師的功力」。像我剛學完諮詢,帶女性寫作班的時候,因為學員的人數多,敘說自己的事情時分成幾組,我主持一組,其他組由前一期的學員幫忙主持。我旁邊的,不是我主持的組裏,有學員發生頭痛不舒服的情形,這時候請她到旁邊休息一下就好,不用吃藥,那是某些話或事情敲到她的內在了,所以發生反應。嗯!我是天生的諮詢師。
 
諮詢師不在他的知識或技巧有多好,多高深,是本身的態度、心態、立場是否是中立的?不預設、不觀察、不教導,個案只要將話說出來,就會看到自己,就會發生改變。
 
我不是以「外人」的角色來「幫助」她(那表示我的位置比較高,比較會,資源比較多,……,有時候會讓不舒服的),是和大家一起進入那個感覺中,大家一起進行活動。

 

p.73

人格變化的動力

「一位案主如果能有一段治療關係的經驗(如我在上文中描述的),那麼他就會對治療者的態度發生互動的反應。首先,我們來看看吧:他發現有個人正在耐心地傾聽他的種種感覺,慢慢的,他也會變得能夠聆聽他自己的感覺。他會開始和他自己內在的世界溝通,接受從其中傳出來的訊息—然後明白他自己是在生氣,或認清自己正在害怕,乃至明白自己也會有勇氣十足的時候。直到他變得對自己的內在世界更開放的時候,他也會變得更能聆聽自己經常加以否決或壓抑的感覺。他敢去聽那些可怕的感覺、亂無頭緒的感覺、以及看來像是不正常的、可恥的感覺。他敢去聽那些可怕的感覺、亂無頭緒的感覺、以及看來像是不正常的、可恥的感覺,也就是以前從未獲得他的承認,但卻一直存在於他自己之中的種種感覺。

 

就在他學習傾聽自己的感覺時,他也變得更能接納自己了;在他再三嘗試表達自己一向隱藏、一向畏懼的部分時,卻發現治療者不斷對他的感覺表現無條件的正面關懷,並接受他的真情,於是他才能安然地向前邁步,展開成長的形變過程。

 

最後,當他已經能夠準確地聽取自己內在的感覺,也變得較能不以評價的眼光來看待自己、較能接受自己時,他也更能朝自我的合一而邁進。他會發現:從自己經常展現的表面之中走出來,並非不可能;而撤除防衛的行為,乃至更公開地做個像自己的樣子,也並非不可能。當這些變化發生時,他變得對自己知覺更深,也變得更能接納自己,更不需要防衛、更能坦然開放,這時候他也會終於發現:他可以自由自在地朝向自然人的樣子去變化和成長。」

 

[我→]這段真好,全段照錄。一個人的變化不是用批評、挑錯、教的,甚至罵的、處罰,或是鼓勵、獎賞而來的,是被完全地接納後,自己對自己的感覺更誠實的接納而來的。

註:

<成為一個人>第一章—摘句、我的對照

https://vocus.cc/article/64e5cc8cfd89780001235216

 

<成為一個人>第二章—摘句、我的對照

https://vocus.cc/article/6522019bfd89780001a3bf7c

 

<成為一個人>第三章—摘句、我的對照

https://vocus.cc/article/6527bc6cfd89780001860e80

 

<成為一個人>第四章—摘句、我的對照(一)

https://vocus.cc/article/65864213fd89780001f69f1c

 

<成為一個人>第四章—摘句、我的對照(二)

https://vocus.cc/article/659135e5fd89780001b30879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