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60 年代的地下先鋒音樂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的步伐,那些無視規則、反美感、即興、電子合成器聲響引領極簡主義作曲家們的興奮呼嘯,他們專注於簡單、不斷循環重複的聲音咒語,舉凡像是菲利浦·格拉斯(Phillip Glass)、拉蒙特·揚(LaMonte Youngs)…當然還有今天的主角泰瑞·萊利(Terry Riley)。
這些作曲家創作的音樂在理論上引人入勝,在聲音和風格上具有震驚世界的開創性,但在實踐和聆聽過程中卻常令人感到無聊和難以親近,因此藉由文字書寫來引領讀者對其產生興趣,是我一個小小的目標。然而撰寫注重氛圍的純器樂演奏專輯時,對我來說仍是一件相當困難的書寫主題。如果缺乏引人入勝的背景故事,那聽者往往只能從其影響性、創新性以及音樂理論的角度對其進行評論,而 《 A Rainbow In Curved Air 》 在我看來就是這樣一張專輯,網路上有著大量樂迷們精心撰寫的評論,但卻鮮少有文字能將音樂的氛圍、每一個音符的氣息和作品中的狂喜永恆地記錄下來,我想原因在於,文字與聲音之間的差異往往會讓潛在的聽眾遠離這張專輯的純粹奇妙,可我仍想試著把自己的感受書寫下來,讓有興趣的樂迷們可以當作一個參考去做初步想像。
《 A Rainbow In Curved Air 》 可謂狂喜的當代古典樂曲,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像一道神聖的啓示,由合成器螺旋形成的天堂階梯,一首超凡脫俗的實驗練習曲,每一個聲音都構成了緊湊而無邊界聽感的一部分,得益於美妙的聲音精度和水晶般剔透的音景,賦予作品優雅質感。
【錄製背景】
60 年代末,作曲家大衛·貝爾曼(David Behrman)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旗下的哥倫比亞唱片擔任編輯,當時他前往萊利的紐約寓所拜訪,親眼目睹了他使用循環磁帶,僅用一把薩克斯風就完成了演奏和伴奏(透過兩台 Revox 磁帶錄音機相互連接實現)。
1967 年,貝爾曼獲得 CBS 的許可,策劃了一系列美國實驗音樂專輯,其中包括各界大師:史蒂夫·萊希(Steve Reich)、波林·奧利弗羅斯(Pauline Oliveros)和理察·馬克斯菲爾德(Richard Maxfield)的作品。
而《 A Rainbow in Curved Air 》是 CBS 首次使用八軌錄音機錄製的專輯,這部作品以調式音階為基礎,以即興演奏為主,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萊利的爵士背景和對印度古典音樂的興趣。另外爵士鋼琴家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便是萊力的偶像之一,艾文斯曾在經典專輯《 與自己的對話 》(Conversations with Myself)中使用了類似的疊音技術。
【歌曲介紹】
〈 專輯同名曲 〉實際上是一首由三段落組成的樂曲,開篇的迷幻樂章在主旋律結束之後,萊利按下引爆鈕,一連串的線條節奏不停飛舞、回旋,隨後的樂章則給人一種循環往復、雜亂無章的感覺。萊利將在這裡為我們演奏所有樂器(電子管風琴、兩台電子大鍵琴、手鈴鼓),就像是在暖手熱身,用一些旋律優美的音階來放鬆手指,接著滔滔不絕地在腦海中穿梭,創造出通往另一個天堂世界的紐帶和路徑。
在接近6分30秒處,突然間進入了一種更緩慢沈思的停滯狀態,同時更多樂器接續進場,彷彿音樂在寂靜中前進,耳朵或樂器或兩者都無法準確預測節奏。在這裡大鍵琴的氣息十分明顯,帶領聽眾穿越時空,滴滴答答的鼓點令人沈醉其中,接著又投入弦樂的懷抱。當音樂再次開始進入舒適的節奏時,雨滴般的聲音在脊背上來回流淌,幾乎令人喘不過氣來。
到了第11分鐘進入由異國風格主導的第三樂章,將聽眾帶入印度拉格的世界,體驗到了聲音的突破,在這個迷幻的聲音世界中,一切陌生事物卻沒有文化上的疏離感,彷彿置身於魔毯之上俯瞰底下景色。
〈 Poppy Nogood and the Phantom Band 〉 是一部更深沈、更緩慢,同時更具實驗性質的作品,一首以薩克斯風為基礎的延續音作品,採用了磁帶循環和跳切的方式來進行創作,使用了一個時滯累加器,由兩台磁帶機、循環音頻磁帶和接插線組成,成功產生延遲演奏的特殊效果,萊利將此設備命名為幻影樂隊(Phantom Band)
而聽眾也將再次順從地進入他所創造的音樂世界,一個對比前一首曲目更陰暗的角落,啜飲著他深奧且蜿蜒曲折的奢華盛宴,在一片漆黑不見指的洞穴中漫無目的地遊蕩,讓音樂帶領著自己大步前進,就在以為對這一切瞭若指掌之時,突然硬生生的將底下道路抽離,懸空之際一手攀登在靈魂深處荒蕪嶙峋的陡壁。薩克斯風在 7 分30 秒登上舞台,淡入淡出的聲音像是一種催眠和欺騙,迎來的是一種被世界拋棄的淒涼,最終颶風再起,破壞、再破壞、不斷的匯集吞噬周遭一切事物,當音樂停止之時,身心靈俱疲卻也滿載而歸。
【結語】
這張專輯啓發了麥克·歐菲爾德(Mike Oldfield)的名作《 管鐘聲(Tubular Bells)》和誰人樂隊團(The Who)的熱門歌曲 〈 Baba O'Riley 〉 中的合成器部分,後者的歌曲名稱便是為了向萊利和印度美赫巴巴大師致敬。同時也對極簡主義、環境音樂、融合爵士、新世界音樂、前衛搖滾以及後來的電子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位評論家這麼寫道:「當我聆聽這張專輯時,我被帶到了遙遠的太陽系和迷幻世界。色彩在無拘無束的歡樂漩渦中爆發沖刷,遙遠的脈衝星持續不斷的節拍,指引著整個人類跨越廣袤的太空,去發現這個世界上尚未有人能想像的空間。」
《 A Rainbow In Curved Air 》打開了一片未知的風景,音樂讓人聯想到瀑布上方的空氣,倒映著顆顆充滿七彩顏色的剔透水滴,空靈寧靜的畫面環繞著,並一步步將聽眾俘獲在聲音組成的網格中。最後,萊利在人類有限生命與宇宙永恆不朽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營造出天堂般的氛圍。正如我在開頭所說,文字不足以描述它的巨大,但至少可以表達神與人之間的收縮,而這正是這張專輯所要傳達的訊息,它喚起了心靈深處的多種色彩,超越了眼前所見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