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12/2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特教生的義務教育~國中轉銜參訪體驗~國中

    義務教育裡,什麼樣的特教資源適合妳的孩子?

    義務教育裡,什麼樣的特教資源適合妳的孩子?

    2022年的十一月、十二月子祐很忙碌參訪國中學校,這篇文章也從去年寫了草稿延到現在。今年很多媽媽問我怎麼挑選祐哥的國中學校?也許,學期初已經有媽媽填好期待就讀的學校、也有媽媽陸續完成轉銜參訪了。以台中市來說,即使在九月份的期初已填好學校,在收到教育局端確認安置好的學校一樣可以在接近期末這一次做異動。

    ▇ 分享很久之前看過這段話,

    特殊教育,是積極的「差別待遇」不是大家都一樣才叫公平,因著孩子的需求,我們能勇敢突破所謂的「先例」。法規的訂定是為了保障孩子的權益,而非侷限提供支持性服務的可能性。

    每一個孩子無論有無障礙都需要被重視。

    🔸轉銜簡單說來是做準備

    孩子的每一哩路,都需要家長多一分關心。

    身心障礙的學生升上國中小,在有稚園與國小、國小與國中的轉換階段做準備是為「轉銜」。這是具備特教身分(需透過鑑定安置)的身心障礙學生的特殊需求轉銜參訪活動,也可以多了解入校後後續可能安排的特教服務。通常身為照顧者的我們會試著幫孩子找適合的學校,以子祐為例具備特教生的身分,主要是找集中式特教班或是特教學校。


    常兒在私校與公校之間作抉擇,特教生能做的選擇不多。首先,並不是每一間一般學校(國中小) 都有集中式特教班,一般學校也許有資源班但不一定有集中式特教班。資源班是在普通班就讀,但提供學習跟適應困難的孩子部份抽離的教育服務措施,通常以輕度障礙學生為主。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全心全意的陪伴,特教生也不例外。

    某學校特教班專屬的菜園,種好的菜會讓孩子帶回家。

    🔸什麼是集中式特教班?

    簡單二分法,特教班的孩子偏中重度極重度障礙,資源班孩子則是比較輕度障礙的,外表看不出來的特殊需求孩子,譬如情障、ADHD。但也有輪椅生就讀資源班,也就是在普通班級裡會有行動不便的特殊需求孩子。資源班的孩子,指有部分堂數會抽離出來去資源班教室上課,集中式特教班的孩子整天都在特教班教室裡。

    參觀某一間學校的集中式特教班時,這句在牆面上的話深深刻印在我心裡。非常希望每一個有特教需求的孩子都遇到「尊重」與「等待」。

    • 尊重孩子的障別擁有的特殊性
    • 等待孩子的障別需要的延宕時間

    每種障別的需求不近相同,特教人員先定位好自己的腳色才能讓孩子到校被好好照顧並同理。

    集中式特教班的孩子整天都在特教班教室裡。

    🔸轉銜前幫子祐挑選學校的經驗

    ✏️媽媽的角度怎麼選擇

    子祐是無口語極重度多重障礙的孩子,就學上,媽媽參訪在意的關鍵,

    • 更換衣物、尿布空間有無?舒適否?
    • 校內無障礙環境推行輪椅空間?
    • 特教班教室在校園裡邊緣化與否?
    • 特教班老師解決問題的能力?
    • 校內對特教生的行政支援給不給力
    • 助理員時數足夠與否?哪裡加碼?...等等

    每個家庭與照顧者對於孩子上學的需求有差異性。《學校距離遠近》對我來說是次要參考,以往的經驗我都是自駕陪同而且陪讀,只要子祐生理上能負荷,再遠媽媽都能載。我常說,即使離家一步之遙的學校,校內整體環境對特教生無基本同理心,比太平洋還遠

    無口語重度的孩子很需要的同理心是肉眼很難分辨的。

    不管怎麼挑學校,特殊教育首重同理心。還要有愛心、更要有耐心、甚至非理所當然的佛心!面對特殊兒求診的醫療人員其實也是!

    這些都是肉眼無法判斷,卻是無口語重度極重度到校能否好好就學的關鍵。 關心的照顧者必須自己在 『孩子就學後』 透過細微處觀察,遇到不合理處幫孩子發聲必爭取。

    這間學校的集中式特教班不僅在暗黑的角落,甚至沒有任何公肢障孩子更換尿布的空間。特教組長說他們沒收過這樣的特教生。


    ✏️參觀的學校心得

    『同理心無法透過學歷見端睨』

    「我們有一位老師是準博士,還有一位正在修博士學位。」 C學校的開場校長說了這句~

    這士C學校特教組長開場做特教老師學歷簡介時,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那時子祐因為發燒在家中沒有跟我前來,媽媽在現場看到的都是會走有口語,甚至動筆在寫作業的特教生,看著看著心裡還真的悠悠的。會寫作業的孩子的媽媽在後面發問時還詢問關於未來職業教育的安排。無論如何,我不需要博士,特教生需要的耐心、愛心、同理心、用心無法從一只高學歷文憑中看出來。在畢業紀念冊裡消失祐的前學校老師在我們就讀第三年後也告訴我他正在攻讀博士,事後想想其實還挺矛盾的。

    階梯是輪椅族的剋星,某校的參訪當日祐只能坐在這裡。只要開門都是一陣冷風。

    這間學校發的講義封面雖然說著「面面俱到」,但是轉銜活動是在一間階梯教室裡。 除非原本就設定不收任何肢體障礙輪椅生,如何面面俱到?

    不只安排在階梯教室,階梯教室離特教班有千里之遠。因為校內施工推行輪椅需要繞外圍一大圈。

    每一個孩子都是學校裡的主人,並非客人。

    集中式特教班的孩子是否為校內的客人?

    如果孩子需要更換衣物尿布的環境,妳喜歡這一種?

    如果孩子需要更換衣物及尿布環境,妳喜歡這一種?

    🔸轉銜參訪體驗的舉辦方式

    ✏️多數都像簡單說明會

    先在會議室裡做說明,介紹整個學校的特教服務概況。介紹特教生在學校會接受的特教服務等等後、再做校園巡禮參觀學校的硬體設施。

    轉銜活動通常先在會議室裡介紹學校特教概況。

    簡報介紹~多了解一分,孩子的權利被多保護一丈。

    每一次都陪哥哥參加的懿在會議室裡做自己的事不吵鬧。

    有的特教班會有一兩間特殊功能教室,校園巡禮可多做細節詢問。多了解一點,才能好好下決定。

    校園巡禮~有的學校特教班另有用餐空間。

    校園巡禮~行動不便首重無障礙空間校園巡禮~行動不便首重無障礙空間♿️

    校園巡禮~行動不便首重無障礙空間♿️

    校園巡禮~行動不便首重無障礙空間♿️ 學校若能讓家長將車開進校園接送相對友善。

    校園巡禮~行動不便首重無障礙空間♿️~電梯有無?是否需要繞一大圈?

    ✏️有的學校端出牛肉讓你看

    會議室裡的簡報介紹是基本款,體驗活動是加碼的牛肉。有的學校不只介紹特教生在學校會接受的特教服務,還有讓孩子體驗的活動,譬如玩遊戲、闖關等等。也有學校有菜園、烘焙教室供孩子實做,無論如何還是入學。之後才知道操作的實際狀況

    有的學校會陳列孩子的作品。這樣的作品通常是能力還不錯的特教生做的。

    這間沒有端牛肉,在戶外簡單介紹後看看教室而已。

    另一間學校安排家長在會議室,孩子可單獨參與活動。

    轉銜參訪時,校方安排直接參加特教生的烘焙課程旁聽。

    校方說洗車是每個學期都有的活動之一,現場直接讓孩子參與。

    這一場的牛肉陣仗很大,戶外備有遊戲區。

    無論安排什麼活動,最重要的是對孩子那份「尊重」與「等待」的心。每個孩子都是寶。

    🔸如何挑特教生未來預計就讀的學校?

    每個父母心中的那把尺都有差異性、每位照顧者的需求也不近相同,挑學校沒有正確答案因為跟孩子互動的老師才是關鍵。聽到評價高的學校先留意這些評價是否出自跟妳的孩子障別、需求雷同的照顧者。

    轉銜時這位老師讓我印象深刻,正式入學後我也感受到這位老師對重度孩子的同理。

    祐哥就讀集中式特教班,按照以往的經驗只能不要挑到太差的柿子,不能說挑到理想的柿子。因為即使是參訪都只能看表面,能夠看見真功(耐心、愛心、同理心、用心...) 是進到課室裡也就是教學現場,而能進的了教學現場的同時也已經決定好就讀學校了。

    每一位特教生的障別及需求都不進相同,我只能聊聊子祐的經驗,我的經驗也不見得是您孩子的需求。身為照顧者最基本的認知是,參訪即使只能看表面,參觀過程中透過詢問現場校方人員觀察這個學校對特教生的態度,稍微可以了解到小細節。譬如同一班裡無口語極重度多重障礙的孩子人數多時,如果要讓孩子做到基本的參與,除了特教班的導師以外,額外的協助人員及時數(助理員)就很重要。此外,年紀愈小愈容易做融合,國小階段非常適合做融合,但是得看學校願不願意做。子祐就讀啟聰特教幼兒園的轉銜,我挑一般小學特教班的重點在於融合教育,所以當時參觀幾間學校我也特別詢問融合教育的部分。

    國中學校轉銜參訪應該都是特教生原就讀學校需要幫忙安排籌畫的,但是祐哥的前學校實在太安逸太混。我們參觀的學校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先去電詢問參訪時間再請前學校留意公文。 媽媽的日常就是在幫這些特教老師做事情。當學校被動時,身為照顧者得更加主動。

    ❤️這是身障手足與健康手足的生活記錄~

    紀錄腦麻兒大兒子祐哥輪椅走遍的足跡,也記錄常兒二寶的喜好以及可以跟哥哥一起玩的場域。【無障礙需求】不僅是輪椅族的必要品,跟其連帶的所有家人都需要被考量進去,因為我們出門當然不可能將身障手足晾在一邊,也只有滿足坐輪椅的祐哥的無障礙環境才有辦法讓我們全家人及陪同的親朋好友一同進得去。紀錄的同時也期待軟硬體環境愈來愈友善,以人為本。

    立足點的平等才是真正特教生需要的同理。

    腦麻兒大兒子祐哥於2023年9月26日凌晨去世,出生於2011年5月26凌晨的祂由我們決定插管急救,但這一次祂自己掌握想要的人生。

    媽媽想透過子祐~我們疼愛的寶貝~告訴更多人 【友善共融從來就不是一種選項,它是必需品!】 唯有每一個人將它視為理所當然,願意認識進而理解,同理心才可能發酵於日常每個角落中。也希望透過持續記錄,讓更多同溫層家庭可以找到浮木,這也是我的子祐可以創造的最大價值、為社會所做的貢獻

    特教不是為了某些特定孩子做的VIP服務,而是認識、理解、進而同理的百年大計。 這些關鍵在不怕麻煩的大人身上。

    多一位願意蹲下看看孩子視野高度的大人,少一位禁錮在枷鎖裡的身障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