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1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和你一起聊故事】11.日常裡的故事,談議題不用那麼緊繃-《成為一個家》

    無論是《國王與國王》這般顛覆傳統的童話改寫,又或是《一家三口》這樣以真實事件為取材的故事,都是單刀直入、議題性一目瞭然的敘事方式。除了這般單刀直入,不妨也有這般的存在-《成為一個家》,說一個很日常、很生活化的故事,當你聽完了、讀完了,沒有很濃厚的說教意味或批判,只是某天驀然想起,你才會意識到,原來作者想說的,他早早就都說了。原來是,細水長流,有些話要慢慢說,要淡淡地說。⋯⋯

    記得第一次在書店遇見《成為一個家》這本繪本時,以為是在講一個房子,一個建築物怎麼成為一個「家」的故事。那次翻閱後,只覺得心頭很溫暖,對於結局很開心,是一個「家」重新變成「家」的故事。後來,猛一日,驀然回想起故事情節,回想起後來入住的新家人⋯⋯恍然大悟⋯⋯作者將他想要說的話都藏在故事裡頭了。

    原來是,細水長流,有些話要慢慢說,要淡淡地說。

    沒有說教,沒有強力的抨擊,而是一個娓娓道來如何成為「家」的過程,很生活化,是日常裡的光景,而想說的,都在這幅日常的光景裏頭了。

    沒有說教,沒有強力的抨擊,而是一個娓娓道來如何成為「家」的過程,很生活化,是日常裡的光景,而想說的,都在這幅日常的光景裏頭了。


    近幾年來,台灣談「多元家庭」的繪本,如筆者前陣子介紹的《國王與國王》,亦有《一家三口》。

    • 《國王與國王》用的是一個趣味詼諧的童話般故事,打破讀者對於傳統童話必須是王子與公主的框架想像,企圖開啟一個嶄新的想像世界。

    作者的策略在於在舊有的傳統童話內容上,透過改寫,賦予新意

    一如在傳統的家庭觀念上,寄予讀者們一有如主角們擁有改寫的能力,賦予「家庭」嶄新的意義。

    • 《一家三口》的內容則是取採自現實生活裡的真實故事。

    以下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的文案介紹:

    紐約中央公園的動物園裡,住著許多動物家庭。

    其中,企鵝園裡的羅伊跟史力歐與其他的企鵝伴侶有一點不同,

    但是,牠們也如其他企鵝一般,

    渴望互相為伴、渴望擁有自己的家庭、渴望孵養自己的寶寶。

    最後,在保育員古先生的協助下,牠們有機會迎接「自己」的企鵝寶寶⋯⋯

    動物界裡的同性行為並不稀有,然而作者將其編寫成繪本故事,看中的無非是兒童所親愛的動物角色,在切入跟兒童談多元家庭時,不致那麼嚴肅與僵化。

    同性的伴侶也有養育子女的渴望,與他人無異,而在保育員的幫助下,也可證明即使非親生父母也有好好養育子女的能力。

    而在真實故事的推波助瀾下,更增添作者立場的可信度。

    彷彿是在說著: 這就是真實生活裡發生的事情,你們更必須相信了!又或是說,即使你們不相信也沒用,這就是真實生活裡發生的事情!同性伴侶也能共組家庭!且養育下一代的能力還不差呢!


    無論是《國王與國王》這般顛覆傳統的童話改寫,又或是《一家三口》這樣以真實事件為取材的故事,都是單刀直入議題性一目瞭然的敘事方式

    除了這般單刀直入,不妨也有這般的存在-《成為一個家》,說一個很日常、很生活化的故事,當你聽完了、讀完了,沒有很濃厚的說教意味或批判,只是某天驀然想起,你才會意識到,原來作者想說的,他早早就都說了。


    《成為一個家》的故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個部份是描述它如何成為一個家,而這個家有著迴盪在走廊上的笑聲。而當它的家人搬離開時,它的屋頂因悲傷而坍塌,花園也荒蕪,雜草叢生,淚水隨著窗戶流下,玻璃髒汙不堪,這是第二部分。

    第一個部份是描述它如何成為一個家,而這個家有著迴盪在走廊上的笑聲。

    當它的家人搬離開時,房子的屋況開始產生變化,每況愈下,這是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為車道上傳來兩名男子的身影,這兩名男子即使因牆壁年久失修仍願意替它刷上新油漆,即使得刷上三次;無論它顯得多麼殘破不堪,兩位男子仍認為這就是他們找尋以久、心目中完美的房子。

    不久後,這兩位男子帶回一個寶寶,從此地板上多了小腳踩來踩去的啪噠聲。

    兩位男子,或可視為「手足兄弟」,亦可視為「同性伴侶」。

    整本故事採用這間房子的自述,最終它說道:「我再度成為一個家了。」

    所以,什麼是讓家之所以為家呢?從擁有到失去,再從失去到重新擁有的悲喜過程,讀者們從中產生一些感受與共鳴,也觸發更多的思考。


    我們可以留意到,跟很多書寫家庭的故事不同,無論是第一部分的家,或是兩個男人的家,作者在文字上都沒有書寫到「父親」、「母親」或「哥哥」、「妹妹」這樣的詞彙,而是房子用「家人」來形容住在它身體裡的每一個人、這一群人。

    對房子來說,那些身分表徵是沒有作用與意義的。對它有意義的是什麼?是家人,是住在這個家裡面的每一個人。

    對「成為一個家」來說,是不是「父親」,是不是「哥哥」,都不是最核心的要件。

    作者刻意在文字上模糊身分,沒有交代清楚這群家人的來歷與背景,反而讓這本書所要談的廣度能夠觸及更多樣貌的家庭,一如第一部份的家庭,看似有父親有母親,視為「重組家庭」也不失可能。一如第三部份的家庭中兩位男子,或可視為「手足兄弟」,亦可視為「同性伴侶」。

    而一個家的形塑不受限於名稱(男女、長幼、位階等等)上的規範,而將更多創造的權力與能力回歸到「人」的身上,是《成為一個家》最動人的陳述。

    兩位男子把家打理得那麼好,陪伴孩子共讀說故事,給予精神上的餵食。 所謂的「家」的臻至表現不就是如此了嗎?

    看著兩位男子把家打理得那麼好,頗有藝文氣息,一位為家人烹煮料理,一位陪伴孩子共讀說故事,都是一種飽足,前者是胃口的滿足,後者是精神上的餵食。

    所謂的「家」的臻至表現不就是如此了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文字療癒師X王華X貓管家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