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3|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談思維-課程設計不夠完善可能帶來的創傷

#小鶴思考人生

我前些日子去台南參加一個研習,(沒錯,同一個研習!)我想要先聲明,我其實覺得那個研習非常棒,結束後也覺得很充實且獲益良多,只是在講師的少數觀點或作法引發了我的省思,那個省思是關於整個台灣教育體制上大結構的問題,並不是覺得講師不好或分享的東西不好,對於幾位分享的講師,都覺得很喜歡很佩服,而且能感受到內容非常充實且有是很用心準備的!

-聲明完畢-

那天研習中有一個活動是,每個人手上有一張代表自己身分的名條,例如:謝義德,在基隆的碼頭當苦力每個人要找五個人,跟對方說自己的身分,講完後和對方擊掌,就靈魂交換,要記住並且變成對方的身分,去和下一個人交換。

換完之後,大家完成一個大圈圈,老師一個一個問大家還記得誰的名字跟資訊,交換的其中一個就可以,不一定要是最後一個,被講到名字的可以坐下。

被講到名字的,很開心的坐下了。

不過,一定會有些人,是沒有被講到的。

老師說,因為只是要示範活動,所以講完也可以坐下,不一定要被講到,但是在班上就沒有這個規定。

那些沒有被講到的,就是會一直站著看別人坐下。


這些名字,是228受難者的名字與身分,因為那些國中生沒辦法同理那種感受,但是這種站著的不舒服的感覺,或許可以讓他們同理那些名字沒被記得的感受。


我當下是衝擊的,有兩個衝擊點,我想先說的第一個,是與過往記憶有關的。


成長歷程以來都很常碰到這樣的活動,圍圈,被感謝到、被提到才能坐下,而每一次遲遲沒有坐下,我都非常非常非常焦慮,即使那個活動再友善,但被孤立的站著我就很焦慮,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是我自己太過敏感了,但今天講師這樣說,我才知道原來這是正常的感受與反應,甚至設計活動的人,是知道這件事的

這是第一個衝擊點,解開我多年疑惑。


再來說說第二個衝擊點,我確實是同理心相對差的那一群人,要問我受難、被消失、名字不見,有什麼感覺?說實話摸良心,我確實無感。而被迫站著感受那種被住是跟被孤立的感覺,確實非常有感


因為我認同了講師的說法,所以我加倍的難受。


這樣的不舒服,加上這樣的說法,好像是在說,我的難受是我罪有應得。

但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是我對不起那些228受難者嗎?

還我是在遊戲中做不好沒用心嗎?

我在遊戲中有想辦法用策略讓別人記住我,可是我的名字就很長,或是很饒口,是我的錯嗎?

上面那幾個追問,我其實很猶豫要不要打出來,因為我並不想我的文字煽情。但是我回想那天的場景,其實站著的難受和焦慮,此時此刻依舊浮現,讓我忍不住還是打出來了。我選擇留下,是因為或許我也代表著某一些敏感的孩子,或許我的這些想法恰好是他們自我懷疑的心聲。

我不知道內心的追問,是不是也恰符合講師設計的動機?

或許這種思路也是講師希望學生體驗自我懷疑的那一環?


但我還想多說一些,是我回去和男朋友的討論。

回去之後,我把這一整件事,包含疑惑,都跟他說。

我說:「我很認同講師說的,我確實沒有足夠的同理心,無法去感受到那些受難者死後名字被消失或是當時活著的恐懼。可是這個活動確實會讓我覺得很不舒服,這樣的不舒服,你覺得是可以出現在課室的嗎?」

我男朋友問:「那活動後有安排處理這樣的感受嗎?」


男友的提問讓我想到,之前學習心理相關課程的時候,都會被特別提醒,諮商其實不免會伴隨著治療行為,被挑起了強烈情緒後的處置是非常重要的,會被挑起強烈情緒通常是因為有一個創傷經驗,如果沒有預備也沒有處理好,就讓當事人暴露在強烈的情緒中,往往會讓當事人再度陷入創傷的經驗裡。


所以我自己認為,選擇讓學生走入一個不舒服的感受中,試圖要引發或刺激學生的感受跟情緒,我認為後續被接住和情緒處理非常非常重要


我曾經在一個合作遊戲中,意外的被孤立,在遊戲中,我剛好分配到一個完全使不上力的位置,大家齊心協力要用線把球弄起來,而我卻什麼都不能做,我很清楚我那個位置完全是巧合導致的結果,但當時我被排擠的創傷經驗剛好被喚起,直接墜入那種孤立和無助感,整場遊戲我都無法走出來,但就在遊戲結束後,圍圈討論的過程裡,我的那個狀態被看見、被接住了,那對我來說真的非常非常重要,我知道如果當時沒被看見被接住,我那天下午的課,真的會沒心情上下去,而且這件事,可能會在我心裡繼續受傷發炎,下次再提起,我可能依舊情緒激動或感到難受。


回想起那天的事情,我又無法平靜控制字數了!簡單來說我想講的是:活動設計的時候,明知學生會不舒服的設計,是否有完善的後續處理設計,可能比你想的更重要。


會說這麼多,是希望受傷的歷程可以被體現,因為大多數人受傷了其實不自知,用一個「是不是我太敏感了」的自我懷疑,就壓住了那一些受傷的傷口,還是可以活著,可是被壓住化膿發炎的傷口,不一定會自己癒合。

我男友跟我都不是學校老師或心理相關專業人員,我們只是各自對此有一些涉略或有一些想法僅為我們私下討論的各自想法,提供為思考素材之一。


#談思維 #兒童哲學#諮商 #情緒#言論自由 #公民素養


如果喜歡鶴幽的文章,歡迎訂閱我!

或是到我的粉絲團「鶴幽 乖乖」搶先看更多內容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