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30閱讀時間約 27 分鐘

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

Bertrand Russell  2022 五南出版社

分類:論說--實用 

★★★★★

 

重要字句

不快樂一部份是由於社會制度,一部份是由於個人心理,後者是本書裡想談的。作者集中在一般不受著外界苦難的人身上,提出治療日常煩悶的方法。


文明國家內的痛苦或煩悶並無顯著的外因,大部分是由於錯誤的世界觀、錯誤的倫理學、錯誤的生活習慣。


幸福最大部份歸功於少關心自己,對自己和自己的缺陷不再介介於懷。

 

個人的幸福之源最主要的一個在於:自動地而且毫不費力地愛許多人。

 

始終一致的目標不足以使生活幸福,但幾乎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

 

摘要

不幸福的原因

什麼使人不快樂

但若富翁本身就在苦惱,那麼教每個人做富翁又有何用?


對自己的關切絕對不能領你去做任何進取的活動。一個修士以為靠了宗教得來的幸福,其實靠著清道夫的行業一樣可以得到,只要他真正做一個清道夫。

 

「自我沉溺」有三種最普通的典型

  • 「畏罪狂」指的是沉溺於犯罪意識的人,永遠招惹著自己的厭惡。他認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卻和他所知的實際的他,不斷發生衝突。他的犯罪感覺能深埋在潛意識內,必須從早年的信仰和教條中解放出來。
  • 「自溺狂」則是犯罪意識的反面,慣於自讚自嘆,並希望受人讚嘆。虛榮心一過了頭,所有活動不過是一個達到目標(讓人恭維)的手段,把活動本身的樂趣都毀掉了。原因往往是缺少自信,解方是憑著客觀真正的興趣去做進取性的活動,培養自尊心。
  • 「自大狂」是希望大權在握,令人畏懼。既然沒有一個人是全能的,一個被權力之愛所控制的人生,遲早要碰到無可克服的難關。

 

典型的不快樂者,是少年時給剝奪了某些正常的滿足的人,以致後來把這一種滿足看得比一切其餘的滿足更重要

 

羅曼蒂克的憂鬱

本章作者論述理性不會阻絕快樂。悲觀主義者的空虛之感是因為天然的需要太容易滿足而產生的,他們斷言人生在本質上是苦惱的,因為一切欲望都實現的人仍然是抑鬱不歡,但他卻忘記缺少一部分想望的東西才是幸福必不可少的條件。而會認為現在的世界比不上舊時代的熱誠美好而呻吟怨嘆、思念以往,是因為我們正逢著一個混沌的時代,許多人推翻了舊標準,還沒獲得新標準,但潛意識始終受著舊觀念控制,缺少那種可以調整行為的合理的倫理觀。

 

競爭

無可逃避的倒是他們所踹著的踏車,因為他們不曾發覺那踏車不能使他們爬上更高的一層。

 

一般所謂的生活的鬥爭,實際是成功的鬥爭。他們從事戰鬥時所懼怕的,並非下一天沒有早餐吃,而是不能耀武揚威蓋過鄰人。美國事業家的宗教與光榮是多多的賺錢,所以他像印度寡婦一樣,很樂意的忍受苦惱。這種人若要過得快樂一些的話,先得改變他的宗教。一般人所公認的人生哲學,以為人生是搏鬥,是競爭,尊敬是屬於勝利者的。這個觀點使人犧牲了理性和思悟,去過度的培養意志。

 

過於重視競爭的成功,把它當作幸福的主源,這就種下了煩惱之根。我不否認成功的感覺使人容易領會到人生之樂,也不否認金錢在某程度內很能增進幸福,但超過了那個程度就不然了。

 

美國的社會階梯是不固定的,老是在升降的。因此,一切勢利的情緒,遠較社會階級固定的地方活躍。

 

雖然無論何種職業總有爭取成功的因素,但從他們的生活水準來推測他們的收入,再用收入來判斷他們的本領學識,要容易得多。

 

現代認為一切沒有經濟價值的教育是不值一顧的,然而教育素來被認為大部分是用以訓練一個人的享受能力的,這乃是指全無教育的人所無法領略的,如文學、繪畫、音樂等個別的興趣。一個人越來越富,使他不知如何應付他的閒暇,成功的實現勢必令你接受煩悶的煎熬,除非你先懂得怎樣去處置成功。救治之道是在「保持生活平衡」這個觀念之下,接受健全而恬靜的享受,避免神經衰弱和崩潰。

 

煩悶與興奮

煩悶的特色之一,是眼前擺著現狀,想像裡又盤旋著「另外一些更愉快的情狀」。另一要素是一個人的官能必不專注於一事一物。煩悶在本質上是渴望發生事故,所渴望的不一定是愉快的事情,一言以蔽之,煩悶的反面不是歡愉,而是興奮

 

我們不像我們祖先(農業社會)那樣煩悶得厲害,但更加怕煩悶,因為我們終於知道且相信,煩悶是可以逃避的,逃避之法便是相當強烈地去追求刺激。凡有能力追逐者,永遠席不暇暖地到處奔波著。過度的興奮不但損害健康,而且使口味對一切的快感便得麻木。

 

一切偉大的著作都含有乏味的部分。……即是偉人的生活,除了少數偉大的時期以外,也很少令人興奮的地方。達爾文周遊世界以後,餘下的時間都是在家裡消磨的。

 

所以忍受煩悶的能耐,對於幸福生活是必要的,是應該教給青年的許多事情之一。安靜的生活是大人物的特徵,他們的喜樂也不是外人心目中認為興奮得那一種。一切偉大的成就必須歷久不懈的工作,使人再沒餘力去應付狂熱的娛樂。一個青年人若抱著嚴肅而有建設性的目標,一定心甘情願的忍受大量的煩悶。

 

忍受單調生活的能力,應該自幼培養。在這一點上,現代父母大大該受責備:他們供給兒童的被動的娛樂實在太多。兒童的娛樂,原則上應當讓它用一些努力和發明,從他的環境中自己去創造出來。凡是興奮的,同時不包括體力運動的娛樂,如觀劇等等,絕不可常有。

 

疲勞

要在現代生活中逃避神經的疲憊,是一件極難的事。有下列原因:持續聲音的煩擾、永遠遇著生人、工作、過度的娛樂。


一般的疲勞大部分是由煩惱而來,而煩惱是可用較為高明的人生哲學和較多的精神紀律來免除的。多數人極缺少控制自己思想的能力,一個明哲之士只在有目的時候才思索他的煩惱;決定之後,除非再有新事實發見,再勿重新考慮。遲疑不決最是無裨實際。


另一個消除多數的煩惱的方法,就是明白那使你操心的事根本無關緊要。似乎要結束我們終生幸福的煩惱,會隨著悠悠的歲月而黯淡。一個人的「自我」並非世界上一個重要的部分,一個人能把希望與思念集中在超越自己的事情上,必能在日常生活的煩惱中獲得安息


煩慮是恐懼的一種,而一切的恐懼都產生疲勞。對付無論何種恐懼的正當辦法,是集中精神、合理地、鎮靜地把恐懼想個徹底,深思熟慮地推敲有什麼最惡劣的情形會發生,結果可怕性給磨鈍了,整個題目將顯得無聊,於是我們的念頭自會轉向別處。


一個人倘若能用睡眠來消磨餘暇,就可保持身體康健,但他的工作時間是乏味的,所以需要在自由時間尋些快活。為難的是,容易得到的和表面上最引人的娛樂,大半是磨蝕神經的

 

嫉妒

嫉妒是最普遍,根子最深的情慾之一。因此凡有兒童的人務必保持分配平均的公道,且要絕對的、嚴格的、一成不變的公道。普通的人性的一切特徵中,最不幸的莫如嫉妒。照理人應該在自己的所有中尋快樂,他反而在別人的所有中找痛苦。如果能夠,他將剝奪人家的利益,他認為這和他自己占有利益同樣重要。

 

救治這一切的病症,適當之法是培養精神紀律,即不做無益之想。我若能醫好嫉妒,我就獲得幸福而被人艷羨。你不能單靠成功來解決嫉妒,因為總是有些人比你更成功。

 

嫉妒也是民主制度的基礎,和競爭有密切的關聯。凡是我們以為絕對無法到手的一宗幸運,我們絕不嫉妒。在社會階級固定的時代,乞丐不嫉妒百萬富翁,雖然他們一定嫉妒比自己收穫更多的乞丐。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平等學說,大大地擴大了嫉妒的界限,但是為了達到一個更公平的社會制度不得不忍受。「不平等」被合理地思索過後,立刻被認為「不公平」,自然而然會發生嫉妒。但同時可預期憑著嫉妒而獲得的那種公平,可能是最糟糕的一種,傾向於減少幸運者的歡悅,而並不傾向於增進不幸運者的歡悅。因此,誰要祝禱社會公道的增進,就該希望由嫉妒以外的別的力量來促成這些變化。

 

現在,靠著教育和印刷品,我們抽象地知道很多廣大階級的人類之事,實際上連其中的一個都不曾認識。為何煽動仇恨的宣傳容易成功,理由顯而易見:近代文明所造成人類的心偏向仇恨,因為它不滿足,它知道有些比自己更優美的東西在他手旁,卻不知怎樣去尋找,絕望之下他就惱怒他一樣迷失、一樣不快樂的同胞。倘找不到補救之法,我們的文明就有在仇恨的怒潮中覆滅的危險。

 

減少嫉妒的方法包括減少(工作)疲勞和保有本能(婚姻、孩子)滿足的生活。文明人必須擴張他的心,他必須學會超越自我,由超越自我而自由自在。

 

犯罪意識

童年的道德教訓有一大部分全無合理的根據,絕不能適用於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但卻隨著長大不知不覺生根在下意識中。在一種合理的倫理學中,給任何人(包括自己)以快感,都該受到稱讚,只要這快感沒有附帶的痛苦給自己或旁人

 

人們不可聽任自己受心境的推移,當清明的意志被疲勞等原因削弱時,犯罪意識特別占著優勢。無論何時,你對一件你的理智認為並不惡的事情感到懊喪時,你就應該把懊喪的原因考察一下。使你意識界的信念保持活潑與力量,以便你的無意識界感受到強烈的印象,足以應付那些曾統治你的童年的東西。當我們獲得一宗合理的新信念時,有強烈犯罪意識切勿把它視為一種向上的召喚,除非促成犯罪感的行為確是合理的倫理觀所指斥的。我並不建議一個人可以無須道德,我只說他應排除迷信的道德。

 

犯罪意識使人不快樂、自慚形穢、喪失自尊心。他將變成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無法達到精神的完整,也就是意識、潛意識、無意識一同和諧的工作永不衝突。我不勸一個人每天做一小時反省功夫,它只能增加自我沉溺。和諧的人格是應該向外發展的,一個人對於他合理的信念,應立志堅決永遠不讓那不合理的相反的信念侵入而不加撲滅,或讓它控制自己。我們的傳統道德,素來太過於以自己為中心,罪惡的觀念,便是這不智的「自我中心」的一部份。

 

最無聊的莫過於幽囚在自身之內,最歡暢的莫過於對外的注意和努力。

 

被虐狂

假如一個人在社會中受到普遍的(如他自己所言)虐害,那麼原因大概是在他自己身上,或者他幻想著種種實際上並未受到的侵害,或者他無意識中的所作所為正好引起人家無可克制的惱怒。這種煩惱是難以解決的,因為表示同情與不表示同情,都足以引起煩惱。

 

這種病只能靠理解來對付。最普遍的形式之一是每個人對於惡意的饒舌所取的態度。我們從未想到,我們不能期待人家的看待我們,勝於我們的看待人家。我們知道我們的朋友是有缺點,但大體上仍不失為我們愜意的人,然而我們一發覺他們也以同樣的態度對付我們時,就認為不堪忍受了。

 

過於看高自己的價值,常常是受虐狂的根子,譬如把受人迫害想像成自己懷才不遇的理由。還有從事實上受到真正苦難或不公的人,把自己的經驗推廣開去,過於重視也許例外而非典型事實的他個人的不幸,例如相信一切有權有勢之輩都專心致志的從事於掩蓋罪惡。另一種常見的被虐狂,是永遠違反著對方的意志而施惠於人,一但發覺人家無情無義便驚愕且悚然。我們對人行善時所感到的樂趣,往往是從愛權勢而來的。對人「為善」總要剝奪人家多少樂趣,假如他們希望人家到頭來會來感謝他們,那他們準會失望。

 

阻止被虐狂的四條格言。第一條是:記住你的動機並不常常像你意想中的那麼捨己為人(愛好權勢、虛榮心、關切自己才利他)。第二條是:切勿把你自己的價值估得太高(承認你的功績並不如你所曾希望的那般大,一時可能是很痛苦的,但這是有窮盡的痛苦)。第三條是:切勿期望人家對你的注意,像你注意自己一樣關切(別人看人生時所用的,是他們的角度和與他們有關的立場,不是你的)。第四條是:勿以為多數的人在密切留神你,以致有何特殊的欲望要來迫害你。

 

畏懼輿論

很少人能夠快樂,除非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大致能獲得與他們在社會上有關係的人的贊同,尤其是和他們共同生活的人的贊同。

 

青年人很容易把他們所熟識的唯一的環境認作全社會的代表,他們難得相信,他們怕被認為邪惡而不敢承認的觀點,在另一個集團竟是家常便飯。許多不必要的苦難,就是這樣地由於對世界的孤陋寡聞而挨受的。所以凡是與環境不融洽的青年,在就業的時候,當盡量選取一樁能有氣味相投的伴侶可以遇到的事業,即使要因之而減少收入也在所不顧。往往他們不知道這是可能的,因為他們對社會的認識有限。

 

在好多情形中,不必要的膽怯使煩惱變得不必要的嚴重。公眾輿論對那些顯然懼怕它的人,總比對滿不在乎的人更加橫暴。要是你若無其事,他們便將懷疑他們的力量而不來和你糾纏了。當然,我並不鼓吹極端的挑釁。

 

當此精神分析盛行的時代,極普通的辦法是,認定一個青年和環境齟齬時,原因必在於什麼心理上的騷亂。在我看來,這完全是一樁錯誤。與環境失和,當然是一樁不幸,但並非一定應該不惜任何代價去避免的不幸。當青年人的價值未經試煉時,很可能被無知的人擺布,會經歷艱苦的鬥爭和壓迫,以致滿腔悲苦、精力衰敝。

 

人不問老少,一到了自由行動的年紀,自有選擇之權,必要時甚至有犯錯誤的權利。父母的論據,不該成為使你放棄願望和企圖的充分的理由。

 

在原則上,一個人的尊重公共輿論,只應以避免飢餓與入獄為限,逾越了這個界限,便是自願對不必要的專制屈服,同時可能在各方面擾亂你的幸福。譬如很多人的花錢方式,和他們天生的趣味完全背道而馳,其原因是單單為了他們覺得鄰居的敬意,完全靠著他們有一輛華麗的車子。真正的漠視輿論是一種力量,同時又是幸福之源。幸福的要素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必淵源於我們自己深邃的衝動,而非淵源於我們鄰居或親戚的偶然的嗜好與欲念。

 

但有了一種新的害怕,怕報紙說話。我認為自由的界限,應當比現有的毀謗法律加以更明確的規定,凡使無辜的人難堪的行為,一律應予嚴禁,連人們實際上所作所為之事,也不許用惡意的口吻去發表使當事人受到大眾的輕視。而且不問你對言論自由這大原則如何想法。

 

幸福的原因

快樂還可能嗎

快樂大體上可以分成兩類:自然(禽獸、心)的快樂和幻想(精神、頭腦)的快樂,一種是人人都可達到的,另一種是只有能讀能寫的人方能達到。教育所造成的差異,只在於獲取樂趣時的活動差異。一隻兔子(獵兔)比一顆黃熱病的病毒大得多了,然而一個受高等教育的人照樣可在病毒的戰爭裡覓得快樂。因完成一件事情而產生的樂趣,必須有種種的困難,在事前似乎絕無解決之望,而結果總是完成。也許就為這個緣故,不高估自己的力量是一種幸福之源,雖然也不可過度自卑以致減少進取心

 

工作之樂,隨便哪個能發展一些特殊巧技的人都能享受,只消他無須世間的讚美而能在運用巧技本身上獲得滿足。當人類以狩獵為生時,工作是一件樂事,人類在採用農業後,就決議接受單調與煩悶的生活,以減少飢餓的危險。直到機械興起方使獲得解就,機械生產的最終目的,原是要建立一種機制,使一切乏味之事都歸機械擔任。在這樣一個世界哩,工作的無聊與悶人將要大為減少。

 

在多數的情形中,嗜好不是基本幸福之源,只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把不堪正視的痛苦暫時忘記一下。基本的幸福,其最重要的立足點是對人對物的友善的關切。對人的友善的關切,是愛的一種,但並非想緊抓、想占有、老是渴望回報的那一種促進快樂的那種關切,是喜歡觀察他人,在他人的個性中感到樂趣,願意使與自己有接觸的人得有機會感到興趣與愉快,而不想去之配他們或要求他們熱烈崇拜自己。他不致嚐到忘恩負義的辛酸味,因為就算遇到時他也不以為意。某些古怪的特性,使旁人煩躁不耐,但他處之泰然,只覺得好玩。但這一切必須出之於自然,絕不可因責任的意識心中存在著自我犧牲的觀念,再把這個觀念作為關切旁人的出發點。責任意識在工作上是有益的,但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是有害的。人願意被愛,卻不願被人家用著隱忍和耐性勉強敷衍。


幸福的秘訣是:讓你的興趣盡量的擴大,讓你對人對物的反應,盡量的傾向友善。

 

興致

興致之於人生正如飢餓之於食物。凡是坐在人生筵席之前的人,對人生供應的美好之物所取的各種態度,就像坐在飯桌前對食物所取的態度。快樂的人相當於胃口正常的人,對於他們的食物很是滿足,吃到足夠時便停下。一個人感到有興趣的事情越多,快樂的機會也越多,絕不會覺得人生煩悶,而受命運捉弄的可能性也越少。我們全都有內省病的傾向,儘管世界上萬千色相羅列眼底,總是掉首不顧而注視著內心的空虛,但切勿以為在內省病者的憂鬱裡面有何偉大之處。

 

外界事故只有在我們對之感到興味時才能化作經驗。

 

對人生有興致的人要比沒有興致的人更適應世界,對於他連不愉快的經驗都有用處。興致有時是專門化的,然而在促進幸福的功用上,極其特殊的興致總不及對人生的一般的興致,因為它難以填補一個人全部的時間。假如要使那些嗜好和欲望成為幸福之源,就該使它們和健康、和我們所愛的人的感情、和我們社會的關係,並存不悖,絕不可把其中之一的活動推到極端,使其餘的活動不可能。任何獨立的情慾都得生活在一個基本的體系裡面,那些組成體系的事是:健康、各部官能的運用、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如對家人的義務等。為了下棋而犧牲這一切的人,其危害不亞於賭徒。

 

興致所需要的,事足以勝任必要工作以上的經歷,而精力所需要的又是心理機械的運用裕如。

 

文明人的各司其是只是因為事情應得做,他們的動機是間接的,並無要做這些活動(工作)的衝動,只想去獲得活動的最後酬報。因衝動的被限制,使文明人在生活中每一剎那都失去自由。假如他覺得高興,他不可在街上唱歌或舞蹈,以免妨礙交通。學校和工作的限制都使興致難以保存,因為不斷的束縛產生疲勞與厭倦。然沒有大量的束縛加於自發的衝動,就不能維持現代經濟組織以需要的錯綜複雜的合作。要凌駕這些阻礙興致的東西,一個人必須保有健康和大量的精力,或者幸運的話,有一樁本身便有趣的工作。

 

情愛

缺少興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個人覺得不獲情愛。覺得自己不獲情愛的人,結果可能採取不同的態度,他可能用非常熱愛的舉動做手段,然而在這一點上他難免失敗,因為他企圖獲得的溫情比他當作代價一般支付出去的物質的恩惠,價值要貴重得多。另外一種人覺得不被愛之後可能對社會報復。最大多數的男女感到不被愛時,都沉溺在膽怯的絕望之中,普通這樣的人的生活,總是極端以自己為中心,不獲情愛又使他們覺得不安全。對於人生的自信(和無畏),比任何的東西都更有賴於獲得一個人必不可少的那種適當的情愛。本章討論便是把這種心理習慣當作促成興致的原動力看待。

 

產生安全感的,是「受到的」而非「給予的」情愛,雖在大多數的情形中是源於相互的情愛。不得父母歡心的兒童,很容易變成膽怯而缺乏冒險性,充滿著畏懼和自憐的心理,再也不能用快樂的探險得心情去對付世界。他變成一個內省的人,終於在哲學或神學的什麼學說裡面去尋求非現實的安慰。

 

絕非所有的情愛都能鼓勵冒險心。你給於人的情愛,應該本身是強壯的而非畏怯的,希望對方卓越優異得心理,多於希望對方安全的心理。情愛顯而易見其中總有保護的成分,我們對所愛的人受到的傷害不能漠不關心,然而我以為,對災患的畏懼不能和對實際災患表示同情相比,它應該在情愛裡面占著極小的部分。而且這種種是遮飾占有欲的一種煙幕,我們希望引起他們的恐懼來使他們更受自己的控制。

 

一個人給予的情愛也有兩種,一種相當於遊覽時一個人的船安全時的感覺,這種樂趣是完全從外展望得來的;一種是相當於船破了以後逃生者對海岸的感覺,是不安全感的產物,比前一種更偏於自我中心,也不及前一種有益,因為它有賴於恐懼。幾乎所有真實的情愛都是由上述兩種混合而成的。

 

情愛,不單是促成彼此福利的工具,且是促成共同的福利的工具,雙方互受其惠,是真正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防愛相互情愛生長的,不論是心理的或社會的阻礙,都是嚴重的禍害。

 

家庭

如今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十分之九是雙方都感到苦惱的來源。

 

有兩個原因使女人覺得為人父母是一件比從前沉重得多的擔負,一方面是單身女子得能夠自力謀生,使她遲疑而不敢貿然嘗試為父母的滋味;一方面是僕役的服務遠不如前,不得不關在家裡親自去做無數乏味的工作,和她的能力和接受的訓練完全不相稱的瑣事。她為了要有兒女兒做的犧牲永遠印在頭腦哩,以致她幾乎一定會像孩子要求過份的報酬,同時關心瑣事的習慣使她遇事張皇。這是她不得不受的損害之中最嚴重的,就是因為盡了家庭責任而喪失了一家之愛。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變更,是民主思想普遍蔓延的一個特殊例子。父母不敢再相信自己真有權利反對兒女,兒女不再覺得應當尊敬父母。服從的德行現在變得陳腐了,而這是應當的。精神分析使有教育的父母惴惴不安,唯恐不由自主的傷害孩子。假如他們命令孩子做什麼事情,可能種下犯罪意識;不命令孩子又要習染父母認為不良的習慣。素來威勢十足的父母身分,變得畏怯、不安、充滿良心上的疑惑。同時單身女子在決意做母親的時光,得準備比從前做更多的犧牲。家庭在最完滿的情況中所能提供的古老的、單純的快樂幸福喪失了。

 

當一個人丟開現下的環境,來單獨觀察人類天性時,我想一定能發現做父母這件事,在心理上是能夠使人獲得最大而最持久的幸福的。要在此世幸福,尤其在青春消逝之後,一個人必須覺得自己不單單是一個孤立的人,而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

 

父母對子女的特殊情愛,確於父母與子女雙方都有重要的價值。當我們為了自己的長處而受人欽佩時,我們都是覺得快樂的,但會覺得這樣的欽佩是不可靠的。父母愛我們,是為了我們是他們的子女,而這是一個無可變更的事實,所以我們覺得他們比誰都可靠。在萬事順利時可能無足輕重,在潦倒失意時,那就給你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安慰和庇護。

 

父母之樂一部分來自權力與溫情的混合感,你可能暗中希望他依賴你,或想用感情來抓住他,那麼你是把權力之愛放在孩子的幸福之上了。現代的父母知道了這些危險,有時在管理兒童上失去了自信,以致對兒童的效果反不如他們犯著自然的錯誤來得好。因為最能引起兒童心理煩慮的,莫如大人的缺乏把握和自信,所以與其小心謹慎,毋寧心地純潔。要達到這一步,父母方面必須一開始便尊重兒女的個性,且這尊重不單單是一種倫理的或智識的原則,並當加以深刻的體驗,使它幾乎成為一種神祕的信念,方能完全排除占有和壓迫的欲望。這樣的人才無須把權力之愛苦惱地壓抑下去,也無須害怕當兒女自由獨立之日感到悲苦和失望。

 

一個有專門技能的女子,最好即在做了母親以後仍能自由運用她的專門技能,這樣她和社會才兩受其益。為子女和母親雙方的利益計,母性不當使她和一切旁的興趣與事業絕緣,否則她將變成自我犧牲的母親,在大多數的情形中,對她的孩子總是異乎尋常地自私。對著孩子手足無措的母親(而這是很多的),當毫不遲疑地把孩子交給一般宜於做這種事而受過必要訓練的女子。許多兒童,在心理上都是被無知與感傷的管教弄壞的。

 

工作

工作是人所願望的,第一為了它可免除煩悶(和百無聊賴,不知怎樣度日相比),使得假日格外甘美。第二樁利益是它給人以成功的機會和發展野心的利便。不管怎樣的名聲,只消能賴以建立聲名,這件工作就挨受得了。目的之持續,終究是幸福的最重要原素之一,而這在大多數人是主要靠著工作而實現的。

 

使工作有趣的兩個元素,第一是巧技的運用,單是應付一樁艱難的工作也是快意之事。第二是建設性,因完滿成就一件重要作業而獲得的快樂,絕對沒有喪失的危險。

 

現在智識份子不快樂的原因,是由於沒有機會獨立運用他們的技能,除了少數人其餘的都是為了生計所迫,出賣他們的技能去促成他們認為有害的計畫。為了幸福著想,明哲之道還是採取滿足建設衝動的工作而不致挨餓,而捨棄報酬優越但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凡以自己的工作為羞的人就難有自尊心,沒有了自尊心就難有真正的幸福。

 

閒情

本章探討的是那些消磨閒暇(家庭、工作與經濟之外)的次要興趣。憂鬱、疲勞、神經緊張的原因之一,便是對於沒有切身利害的東西不能感到興趣,結果是有意識的思想老是貫注在少數問題上面除了睡眠之外,意識界的思想永遠不能休息下來聽任下意識界的思想去慢慢地醞釀智慧。這一切是疲勞之因,也是疲勞之果。一個人工做完了能把它遺忘,直到下一天重新開始再想起,那麼他的工作,一定遠勝於在休息時間念念不忘地操心之人的工作,而有工作以外許多其他興趣的人要容易辦到。但這種閒情逸致不可以運用已被日常工作弄乏了的官能、不需要決斷、打主意、不過於刺激。

 

近代高等教育的缺陷之一,是太偏於某些技能的訓練,而忘了用大公無私的世界觀去擴大人類的思想和心靈。

 

閒情逸興除了在寬弛作用上重要之外,還能幫助人保持均稱的意識,打開狹隘的眼光,避免過度地重視自己、沉溺於自己的事業、忘記自己的工作在整個人類活動裡那是如何渺小、覺得在追求工作時對於旁的事情的損害是不重要的。凡是心靈反映著世界的人,他將體驗到一種深邃的歡樂,儘管他外表的生活變化無定,他心靈深處永遠不失為一個幸福的人。

 

即使是最幸運的人,也會遇到不如意之事或某些無可補救的憂傷,這時應當尋一些消遣或興趣,把思想引入一條新路,使心靈找到一塊不受騷亂的地方,替它引起一些別的聯想和情緒。一個有充分生機與興致的人戰勝患難的方法,是在每次打擊以後對人生和世界重新發生興趣,在他,人生絕不限制得那麼狹小,使一下的打擊成為致命。我們的生活絕不可置於狹隘的興趣之上,使我們的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完全受著意外事故的支配。

 

努力與捨棄

中庸之道是一種乏味的學說,然而真理並非永遠是有趣的,而許多事情的得人信仰就只因為它的有趣,儘管事實上缺乏證據。

 

一個人若要幸福,必須覓得一些方法去應付在每個人頭上的不快樂的許多原因。對於大多數男女,幸福是一種成就,當中內的與外的努力必然占有極大的作用。內的努力可能包括必要的捨棄,所以目前我們只談外的努力。

 

更一般地說,每個保有天然欲望的人都把某種權力作為他正常的與合法的目標。每樁工作都包含著對某種權力的欲望,除非它只以營私舞弊而致富為目標。而每種權力欲,只要不受阻撓,都包含著一種相應的努力。雖然如此,在幸福的征服上,捨棄的重要性不亞於努力。明哲之士不願為著不可免的患難虛耗精力與時間,而且即使對某些可免的患難,他也寧願屈服,假如去避免這等不幸所做的努力會妨害他的更重要的追求的話。好的捨棄源於不可克服的希望,或是人生次要計畫的挫折。

 

某些人不能忍受一些瑣碎的煩惱,殊不知那些煩惱可能充塞生活的大部分。這種人在小煩惱(錯失火車、送貨誤點、餐食難吃等等)上所花的精力,假如用的明哲的話,足以建造帝國或推翻帝國。對付它們時不用動感情,煩慮、惶亂、憤怒,是毫無作用的感情,而我不知除了基本捨棄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克制這類情緒。用各種古怪的比喻或特殊的類似點來安慰自己是沒有限制的(可以想像在宇宙史上這件小事究竟沒有什麼重要)。

 

幸福的人

只要把事情安排適當,在外界的環境並不極端惡劣的場合,一個人應該能獲得幸福,唯一的條件是,他的熱情與興味向外而非向內發展。我們應該避免自我中心的情欲,獲取那些使我們的思想不永遠貫注著自身的情愛與興趣這等有如監獄的情欲之中最普通的是恐懼、嫉妒、犯罪意識、自憐和自讚

 

自我中心的激情的最大弊病之一,是它使生活變得單調。幸福的人,生活是客觀的,因為這些興趣與情愛而快樂,也因為它們使他成為許多別人的興趣和情愛的對象而快樂。我們真正關切身外的人或物的時候,自我與世界的對立便消滅了,我們能感到自己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幸福的人意識界與無意識界有相互的連結,他的人格既不分裂來和自己對抗,也不分裂來和世界對抗。

 

我們所需要的不是自制而是那種對外的關切。

 

短評

第一次拜讀哲學家羅素的著作,雖然本書寫於近一百年前,但直到現在閱讀仍然非常適用。「幸福之路」英文名為「幸福之征途」,表示幸福並非從天而降或垂手可得,羅素認為重點在於必須透過調整自己的價值觀,避免過於內省和以個人自我為中心,積極向外發展興趣和熱情,才能減低令人不幸的社會環境因素或情緒造成的影響。羅素根據個人長年的觀察和經驗,不只是闡述如何得到幸福,更重要的是對各種會妨害幸福的內外在原因也都理性地仔細分析,沒有艱深的哲學詞彙或實驗數據,相信每個人看了都能有所幫助,創造和諧的幸福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