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有多遠?量度天體的尺(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星星好像是鑲嵌在同一個碗蓋,蓋在地面上。這是因為星星都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人類雙眼的視覺立體感在此無用武之地。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測量星星的距離呢?這一期的天文展品導覽來帶大家看看古早時代的天文學家用的尺是什麼。

太陽系內的直接測量:雷達

第一種最直接的測量方式是利用電磁波到達的時間。由於電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是相同的,不受觀測者運動狀態而有所改變,因此透過測量電磁波傳遞的時間就能得到其旅行的距離。例如利用雷達從地球上發射雷達波打向天體,測量雷達波往返的時間就能算出往返的距離,這個距離的一半就是地球與該天體之間的距離。

這個方法最適合用在月球、小行星等太陽系內的天體距離測量,美國在1970年代進行的阿波羅計畫還特地在月球表面裝設反光板,進一步將測量精確度提升到毫米等級。不過隨著天體距離地球越遠,反射回來的訊號也越弱,且所需的時間也會長到難以想像。此外,面對自己就會發出強烈光線的太陽,人類製造的雷達波再強也是無用武之地。那麼,我們是怎麼知道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的呢?

阿波羅14號留在月面上的反射板是目前能夠精確測量地月距離的功臣之一。圖片來源:NASA

阿波羅14號留在月面上的反射板是目前能夠精確測量地月距離的功臣之一。圖片來源:NASA

古典的數學計算:視差

當你把食指放在眼前並輪流只用左眼或右眼觀看,看起來食指好像移動了。這是因為左眼和右眼看東西的視角不同,與遠方景物比較時便產生了錯覺。我們的大腦一直在試圖整合這兩個看起來不太相同的影像,整合的結果便形塑出物體的立體感,使我們能夠判斷眼前的東西距離我們多遠,這就是視差的應用。

天文學上的三角視差法就是在相距遙遠的不同位置一同觀察天體(兩位置間距離為基線s),比較天體在背景的視線角度差異(θ),就可以利用三角函數得到天體的距離d(d tan(θ/2)=s/2)。三角視差法不需要知道恆星的物理性質,因此具有相當高的準確度,成為最早用來測量天體距離的方法。

比較相隔半年拍攝的天體照片,觀測天體在更遙遠的背景星空的移動幅度,就可以計算出天體距離我們多遠。

比較相隔半年拍攝的天體照片,觀測天體在更遙遠的背景星空的移動幅度,就可以計算出天體距離我們多遠。

16世紀天文學家第谷為了證明地球是否繞著太陽公轉,便想到了利用地球公轉軌道的直徑作為基線,觀察恆星在半年之間的視差。如果地球真的繞著太陽公轉,他預期應該會觀察到恆星的視差變化。不過他並沒有觀察到視差現象,這是因為天體距離我們越遠、周年視差的角度也越小,甚至遠遠小於第谷所持有儀器的觀測極限,因此讓第谷誤以為地球並沒有在移動。一直到望遠鏡被用於天文觀測之後,視差的觀測解析度提高,我們也終於可以用這個方法測量遠方恆星的距離。

至於太陽的距離要怎麼測量呢?那得依靠金星凌日!金星凌日是金星從太陽前方通過的現象,早在1716年英國天文學家愛德蒙‧哈雷就提出可以藉由金星凌日測量太陽距離的方法。這個方法是透過相距遙遠的兩個地點,分別測量金星通過日面的時間,由於視差導致兩地觀察到的金星通過日面路徑長短不同,就可以從時間差推算出視差,進而算出金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先前克卜勒已經用觀測數據整理出行星軌道半長軸長度的立方和繞日週期的平方成正比的關係,將地球與金星的距離帶入之後就能得到日地距離的精確數值。

從兩地測量得到金星凌日通過日面的路徑長可以推算金星的視差,進而可以得出金星與地球的距離。

從兩地測量得到金星凌日通過日面的路徑長可以推算金星的視差,進而可以得出金星與地球的距離。

隨著望遠鏡解析度提升,我們能夠測量的恆星視差角度也越來越精確。不過,三角視差法卻有兩個缺點,一來是每組觀測得相隔半年,非常耗費時間;二來是以目前的儀器極限能測量的距離還不及2萬光年,連銀河系都還沒踏出去!那麼,如果要測量更遙遠的恆星或星系該怎麼辦呢?就留待下篇再為各位解答。

本文原刊於《台北星空》117期

avatar-img
46會員
190內容數
隨著日本進入令和時代,日本國鐵分拆民營化已超過三十年的歲月。這段期間不少國鐵時代的路線與車輛一一退場,成為我這個平成人類未曾參與到的旅行經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日本旅行,我希望能在旅途中回味那些逝去的鐵道元素,抓住過去的鐵道風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時光土場 的其他內容
本文介紹了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在2024年的太空探索計畫,包括月球、火星任務以及深太空探查技術研究。這些計畫將有助於人類更深入地瞭解太空和遙遠星球的祕密。
說到自然史博物館,大多數人對福井的印象就是豐富的恐龍化石。不過,在福井車站前卻有一座以天上的星星為主題的博物館:Seiren Planet。身為科學類博物館同業,我便特別挑了周六夜間開放時段,趁著這次北陸旅行的空檔前往觀摩。
恆星有生老病死嗎?自古以來天文學家不斷追尋著答案,然而人類的壽命實在太過短暫,難以見證一顆恆星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不過,若是我們能辨識出恆星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樣貌,是否就有機會拼湊出恆星的一生呢?這一篇文章將帶大家回到19-20世紀之交認識天文史上最重要的星口普查工具─赫羅圖(HR diagram)。
曾經看過犯罪懸疑劇的朋友想必都有看過劇中刑警利用指紋來尋找犯人的橋段。指紋是我們指認出一個人的重要特徵,但你可曾想過在天上閃閃發光的星星也有自己的「指紋」?天文學家又是如何利用這些指紋了解遙遠的星星想告訴我們的事情呢?
星星在天上一閃一閃地發亮著,天文學家們透過物理學知識的累積,從19世紀開始分析這些光線想告訴我們的事情。不過,很快地大家發現我們過去的觀測只不過是瞎子摸象,眼前所見的宇宙並不是全部。科學家找到老天爺為地上的人們開啟的另一扇窗口,一切要從90年前的發現談起。
1939年5月1日上午11時20分,臺北公會堂天文台正式啟用,當天臺北州知事、臺北市尹、市議員及各級學校校長共計上百人參與完工捐贈儀式。這座臺北市最早的業餘用天文台不但提供了市民與星空對話的機會,同時也留下許多觀測紀錄。究竟日本時代的臺灣人是如何開始對星空著迷的?
本文介紹了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在2024年的太空探索計畫,包括月球、火星任務以及深太空探查技術研究。這些計畫將有助於人類更深入地瞭解太空和遙遠星球的祕密。
說到自然史博物館,大多數人對福井的印象就是豐富的恐龍化石。不過,在福井車站前卻有一座以天上的星星為主題的博物館:Seiren Planet。身為科學類博物館同業,我便特別挑了周六夜間開放時段,趁著這次北陸旅行的空檔前往觀摩。
恆星有生老病死嗎?自古以來天文學家不斷追尋著答案,然而人類的壽命實在太過短暫,難以見證一顆恆星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不過,若是我們能辨識出恆星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樣貌,是否就有機會拼湊出恆星的一生呢?這一篇文章將帶大家回到19-20世紀之交認識天文史上最重要的星口普查工具─赫羅圖(HR diagram)。
曾經看過犯罪懸疑劇的朋友想必都有看過劇中刑警利用指紋來尋找犯人的橋段。指紋是我們指認出一個人的重要特徵,但你可曾想過在天上閃閃發光的星星也有自己的「指紋」?天文學家又是如何利用這些指紋了解遙遠的星星想告訴我們的事情呢?
星星在天上一閃一閃地發亮著,天文學家們透過物理學知識的累積,從19世紀開始分析這些光線想告訴我們的事情。不過,很快地大家發現我們過去的觀測只不過是瞎子摸象,眼前所見的宇宙並不是全部。科學家找到老天爺為地上的人們開啟的另一扇窗口,一切要從90年前的發現談起。
1939年5月1日上午11時20分,臺北公會堂天文台正式啟用,當天臺北州知事、臺北市尹、市議員及各級學校校長共計上百人參與完工捐贈儀式。這座臺北市最早的業餘用天文台不但提供了市民與星空對話的機會,同時也留下許多觀測紀錄。究竟日本時代的臺灣人是如何開始對星空著迷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有星星的夜晚,我坐在沙灘上賞月. 有星星的夜晚,你坐在我旁邊看. 有星星的夜晚,你漸漸地離開. 沒有星星的夜晚,我依然坐在沙灘上賞月.
Thumbnail
年度歌曲頒給ENERGY《星期五晚上》~愿諸位夢想永遠不會遲到 你問我立場,沈默地 我望著天空的飛鳥而拒絕 答腔,在人群中我們一樣 呼吸空氣,喜樂或者哀傷 站著,且在同一塊土地上   不一樣的是眼光,我們 同時目睹馬路兩旁,眾多 腳步來來往往。如果忘掉 不同路向,我會答覆你 人類雙腳所踏,都是故鄉
  於是,一個精密繁複的星座體系可以不被認為「其實什麼都沒說」,而是「能夠解釋一切」。它們之所以有些時候看起來會「不準」,不是因為那些預測是錯誤的,而是:一、解讀的人對它的理解出了問題;二、它給出的是另一種可能性,透過對這些事情的提前預測與準備,個體偏離了命運原來的軌道,我們避開了這種可能性。
孟硯老師回饋:雖然這篇感覺原文是個很簡短的科普新聞,我自己從你的分析報告中,就有好多想提問的問題,例如:為什麼相對來說離地球近,但是比較晚才發現呢?這個命名稱為躲貓貓,是有什麼緣由嗎?這個星系是太陽系的規模,核心是一顆恆星的「行星系統」,還是是像銀河系,是充滿了很多顆的恆星呢?
太陽系的第二顆行星是如何由適居轉變為嚴酷的環境?
Thumbnail
從去年10月開始,我開始嘗試用肉眼觀察行星,於是開始了行星蒐集計劃,打算用手機幫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拍個照;其實早在去年就已經趁著金木土三顆星正好處在較佳的觀測時機時就已經拍下它們了,水星去年12月大距時捕捉失敗後就開始進入擺爛模式,錯過了很多次的大距…..目前打算等到7月份大距時再看看,至於火星去年
Thumbnail
有興趣可看下面有影片介紹 用衛星定位 用磁針羅盤 用日晷測方向,有何不同? 風水需要用到精密的度數測量嗎? 風水需要用到複雜的推算公式嗎?   古人說的座向很單純 但一入現代的都市大樓叢林 不同派不同解讀? 更何況用衛星定位 用磁針羅盤 用入晷測方向 就能真的準確無誤到精細度數嗎?
Thumbnail
抬頭看看這宇宙,至少是我們能夠看到的這片天空,我們能夠看到什麼?對多數人而言,幾乎不曾抬起頭,除了天文學家、物理理論學者,還有我,以及部分人之外,我們幾乎不曾真正抬頭「收藏」這片僅有的天空。多數人的視野多半隻有前方,下方,以及你的基本視角,除了這個,就沒了。
Thumbnail
上一篇為大家介紹了16世紀以來科學家使用三角視差法來測量行星、太陽的距離,但隨著天體距離我們越遙遠,視差角度便會小到難以測量,難道天文學家就此束手無策了嗎?這一次就帶大家看看一位傳奇天文學家如何用間接的方式,用「燭光」來推算天體的距離。
Thumbnail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星星好像是鑲嵌在同一個碗蓋,蓋在地面上。這是因為星星都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人類雙眼的視覺立體感在此無用武之地。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測量星星的距離呢?這一期的天文展品導覽來帶大家看看古早時代的天文學家用的尺是什麼。
有星星的夜晚,我坐在沙灘上賞月. 有星星的夜晚,你坐在我旁邊看. 有星星的夜晚,你漸漸地離開. 沒有星星的夜晚,我依然坐在沙灘上賞月.
Thumbnail
年度歌曲頒給ENERGY《星期五晚上》~愿諸位夢想永遠不會遲到 你問我立場,沈默地 我望著天空的飛鳥而拒絕 答腔,在人群中我們一樣 呼吸空氣,喜樂或者哀傷 站著,且在同一塊土地上   不一樣的是眼光,我們 同時目睹馬路兩旁,眾多 腳步來來往往。如果忘掉 不同路向,我會答覆你 人類雙腳所踏,都是故鄉
  於是,一個精密繁複的星座體系可以不被認為「其實什麼都沒說」,而是「能夠解釋一切」。它們之所以有些時候看起來會「不準」,不是因為那些預測是錯誤的,而是:一、解讀的人對它的理解出了問題;二、它給出的是另一種可能性,透過對這些事情的提前預測與準備,個體偏離了命運原來的軌道,我們避開了這種可能性。
孟硯老師回饋:雖然這篇感覺原文是個很簡短的科普新聞,我自己從你的分析報告中,就有好多想提問的問題,例如:為什麼相對來說離地球近,但是比較晚才發現呢?這個命名稱為躲貓貓,是有什麼緣由嗎?這個星系是太陽系的規模,核心是一顆恆星的「行星系統」,還是是像銀河系,是充滿了很多顆的恆星呢?
太陽系的第二顆行星是如何由適居轉變為嚴酷的環境?
Thumbnail
從去年10月開始,我開始嘗試用肉眼觀察行星,於是開始了行星蒐集計劃,打算用手機幫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拍個照;其實早在去年就已經趁著金木土三顆星正好處在較佳的觀測時機時就已經拍下它們了,水星去年12月大距時捕捉失敗後就開始進入擺爛模式,錯過了很多次的大距…..目前打算等到7月份大距時再看看,至於火星去年
Thumbnail
有興趣可看下面有影片介紹 用衛星定位 用磁針羅盤 用日晷測方向,有何不同? 風水需要用到精密的度數測量嗎? 風水需要用到複雜的推算公式嗎?   古人說的座向很單純 但一入現代的都市大樓叢林 不同派不同解讀? 更何況用衛星定位 用磁針羅盤 用入晷測方向 就能真的準確無誤到精細度數嗎?
Thumbnail
抬頭看看這宇宙,至少是我們能夠看到的這片天空,我們能夠看到什麼?對多數人而言,幾乎不曾抬起頭,除了天文學家、物理理論學者,還有我,以及部分人之外,我們幾乎不曾真正抬頭「收藏」這片僅有的天空。多數人的視野多半隻有前方,下方,以及你的基本視角,除了這個,就沒了。
Thumbnail
上一篇為大家介紹了16世紀以來科學家使用三角視差法來測量行星、太陽的距離,但隨著天體距離我們越遙遠,視差角度便會小到難以測量,難道天文學家就此束手無策了嗎?這一次就帶大家看看一位傳奇天文學家如何用間接的方式,用「燭光」來推算天體的距離。
Thumbnail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星星好像是鑲嵌在同一個碗蓋,蓋在地面上。這是因為星星都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人類雙眼的視覺立體感在此無用武之地。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測量星星的距離呢?這一期的天文展品導覽來帶大家看看古早時代的天文學家用的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