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女孩在玩骨牌,將骨牌排成想像的圖形。
一個男孩在旁邊玩彈珠,忽然用手指把一張骨牌推倒。
女孩「吼!」了一聲,男孩轉頭看了我一眼,然後女孩和男孩就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繼續遊戲。
如此的互動方式不只發生在此刻、也不只發生在這幾位孩子身上,因此我們列入師生會議的討論事項中。
「吼!」「唉喲!」「討厭啦!」「你很煩耶!」從學校來的孩子們,似乎很習慣這樣的溝通方式。
我們問孩子這些話語代表了什麼意思,孩子說:「就是告訴對方推倒骨牌的行為我不喜歡」、「告訴對方我很生氣」、「要對方不要再這麼做了!」
「大家其實想要表達的內容很清楚,但只用這一、二、三、四個字,真的能夠把話說清楚?對方又真的能夠理解嗎?」
孩子們則說不一定,有時候對方還是會依然故我,有時候甚至更加故意。
我們問孩子:「你們有聽過『我訊息』嗎?」
參加過營隊的老同學知道,但今年首次加入的孩子就沒有聽過。
「我訊息」包含了四項內容:
(註:部份情境造成的影響就是讓感受或情緒不舒服,則2、3可以合併在一起)
我們帶領孩子練習「我訊息」:
接著就會由製造行為的對方做出承諾,是否能夠達到期望?如果覺得期望無法執行,就要由對方提出自己覺得可行的解決方法。
孩子們練習之後,感覺到使用原本的「吼!」「唉喲!」「討厭啦!」「你很煩耶!」等方式,只會讓自己覺得更生氣,也不見得能夠讓對方改變。
然而使用「我訊息」時,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自己沒那麼生氣了(因為使的是上層腦而非下層腦),對方也因為不是充滿指責的「你訊息」,可以放下對立和故意,真正的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面對自己的行為。
孩子們很希望爸媽也能用「我訊息」和他們溝通,而不是「你應該要怎樣」或是「你不可以怎麼樣」的「你訊息」,因此我答應孩子要將「我訊息」的概念分享給家長,也請孩子回家帶領爸媽練習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