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在追尋「歸屬感」。從我們長期的實地觀察,孩子可以從下述四項正項情境中得到歸屬感:
如果孩子無法浸潤在上述的情境中,就會衍生出錯誤目標,錯誤目標也是孩子獲取歸屬感的方法:
我們鼓勵與建議父母,在家庭中營造「正向情境」,如此就自然避免了孩子需要發展「錯誤目標」的必要性。
然而不少父母跟我反映:「我發現我無法無條件的愛孩子耶!我該怎麼做?」
我們提供父母許多做法,像是:
這些做法,幫助了許多父母改善了和孩子的關係,孩子大幅的降低不良行為,也不再隱瞞、逃避、否認、說謊、責怪別人,因為如此的正向循環,孩子也就有機會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然而仍有父母告訴我:「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我還是很直覺的會去否定孩子,我還是習慣用『剝奪愛』來威脅孩子,我還是無法『無條件的愛孩子』,該怎麼辦呢?」
我發現這群父母是相當辛苦的,他們想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卻又一再證明自己的失敗,然後自責、否定、懊悔、氣餒的感覺湧現,就陷在情緒漩渦當中。
其中一部份的父母,在努力了一陣子之後,就會放棄了,回到他們較為習慣和舒適的教養模式,也不想要再提及任何關於「無條件的愛」的議題,只是親子的衝突與矛盾依舊存在,無法改善。
而仍在努力的父母,我想要告訴你:
「你無法無條件的愛孩子,是因為你沒有無條件的愛自己!」
你想要「完美無瑕」、你想要「面面俱到」、你想要「顧全大局」、你想要「不犯錯」、你想要「立即改變」、你想要⋯⋯
每一個「你想要」的內容,都成為你的壓力來源,也都更加讓你覺得不夠好,回到最核心,你此刻最迫切的需要的,並不是如何教養孩子,而是:「悅納自己!」
悅納自己的「不完美」、悅納自己的「無法兼顧」、悅納自己的「會犯錯」⋯⋯
悅納自己「是人,不是神」!悅納自己之後,你要開始「愛自己!」
找到自己的興趣與樂趣,和自己單獨約會,讓自己有充電和放鬆的機會,把自己照顧好。
當你開始「悅納自己」和「愛自己」之後,你就會自然而然地懂得如何「無條件的愛孩子」了。
過程中或許並不容易,因為你並無法抛夫棄子的進行上述改變,你原本的生活仍然繼續在走,要在本來就很忙碌緊繃的生活當中抽出心力和時間改變,的確會是很大的挑戰。
教養,無法單打獨鬥,因此我鼓勵你要組成「教養支援團隊」,你可以讓另一伴成為「神隊友」,充分的授權與信任另一伴負責育兒,即使和你的教養有所不同,也必須放心放手。你可以找尋親朋好友的幫忙。或者,你可以加入我們的團體,找到與自己的教養方向志同道合的夥伴,偶爾你可以讓孩子參與對方家庭的活動,讓自己可以抽身,偶爾則交換由你來帶對方的孩子。
期待,你能無條件的愛自己;然後,你就能無條件的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