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的幸福教養】規律的時間作息,是建立常規的第一步

2024/02/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無論幾歲的孩子、甚至是大人,都需要擁有規律的時間作息。

幾點睡覺、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遊戲⋯⋯都需要形成規律。

很多大人的童年經驗,覺得規律的時間是一種枷鎖、禁錮、限制,因此潛意識中就想要突破時間的規律。

我知道,因為我自己就是。

但跟著大人一起沒有時間規律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會嚴重的受到傷害。

生理上,容易生病、容易哭鬧、容易發脾氣、容易呈現放空、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身體、容易讓外人以為是過動或妥瑞。

心理上,因為時間沒有規律,表示要不是依大人的指令,大人說該怎樣就怎樣,不然就是聽小孩的要求,小孩想怎樣就怎樣,然後錯誤目標中的「權力鬥爭、破壞報復」就延伸成為不良行為了。

這麼嚴重嗎?這十多年觀察上百位孩子的經驗,就是這麼嚴重。

無法落實時間規律的家庭,往往是把放任、溺愛、威權、忽視誤以為是民主教養了。

無法落實時間規律的父母,也很難在生活其他層面「溫和而堅定」,而會依心情起伏,成為最危險的「不一致教養類型」。

無法落實時間規律的孩子,在對事情、物品、地點、人的常規上,也將呈現混亂的狀態,甚至會認為常規就是一種枷鎖、禁錮、限制,然後把生活重心放在對抗上。

而孩子也會不斷地測試父母,因為從時間的經驗上,孩子累積的經驗就是父母是變動而不是規律的,所以一哭、二鬧、三耍賴的劇本就會不斷出現。

這樣的孩子,不但不會願意遵守「他律」,更離「自律」愈來愈遙遠了。

時間規律,不只是固定幾點幾分做什麼事而已,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教我們如何教他」,帶領孩子觀察並瞭解自己的時間需求。

以睡眠為例,如果孩子需要別人叫他起床、容易有起床氣、起床後精神渙散、白天頻頻打哈欠、體力腦力心力不濟,就表示睡眠的質與量是有狀況的。

而互為因果的,由於孩子往往已經和父母處於權力鬥爭的戲碼當中,因此若只是父母「叫」孩子去睡覺、「叫」孩子去遵守時間常規,不但無效,反而只會讓孩子更加抗拒(前面有寫到,孩子會把生活重心放在對抗上)。

父母能夠怎麼做呢?

召開家庭會議吧!討論並制定出符合「孩子」發展需求的親子時間表,然後先由「父母」開始執行與落實。

難道孩子需要9點睡著,父母也要9點睡著嗎?初期的確如此,身教重於言教,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習慣晚睡的我,也曾經有半年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在8點多熄燈睡覺,然後凌晨4、5點再起床工作。

在親子時間表內,安排足夠的與孩子互動的時間、安排充裕的睡前儀式和窩窩心時間、也安排給自己的時間。

接著,父母該起床就起床、該吃飯就吃飯、該出門就出門、該陪孩子玩就陪孩子玩、該屬於自己的時間就做自己的事,以行動呈現給孩子,父母正在落實時間常規,也邀請孩子一起加入,讓彼此的時間愈來愈順暢。

當然,父母的下班、休閒、追劇等時間,會因為早睡而減少,但如果父母不願意,孩子也可以要求延後睡眠時間來做他有興趣的事情呀!

每週的家庭會議,都可以對於時間表進行微調,然後就執行一個星期。

時間,是人類唯一公平的事情,也是人類無法改變的事情。

父母和孩子一起善用睡覺以外的時間,而不是寄望於該睡覺而不睡覺的時間。

當時間規律了之後,代表家庭正式進入「法治」而非「人治」的模式;代表父母願意溫和而堅定地以身教示範;代表孩子從他律邁向自律、同時珍惜自己擁有的(清醒的時間)而不再追求自己沒有的(該睡覺的時間)。

接著,親子就可以再來談其他的常規了。

否則在時間規律以前,談任何常規都是無效的呀!

26會員
152內容數
可能幸福學院|非學校・親子團・幸福家|學習幸福的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