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教出殺人犯Ⅰ: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

過年期間除了看飢餓遊戲被各種殘忍包圍,只看完第一部之外,就是讀完這本書。日本的犯罪事件和霸凌的預防、矯治反省、實踐,著實帶來了許多重要的想法,而這些也值得每一個希望社會能更好的人注意、努力。

反省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首先否定自己就已經相當困難,再者對於這個否定還得給出社會期待的回應。加害者對於這樣的要求,在已然被發現犯罪之後,似乎沒有太多的選擇,部論是為了假釋、為了減輕刑期、為了博取同情、、、為了種種的原因,很可能都不是真切的反省,或者這樣的反省並不代表降低再犯率、真摯的了解自己所作所為所帶來的問題,很大的程度就是上下交相賊,演一齣已反省、才原諒的大戲。

書的標題很聳動,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變得更壞是後來的結果,也就是做這觀察到的再犯有時候比初犯還來得更冷血無情,或者更毫不在乎。因為反省停留在表面,甚至被迫,而真正事情發生的原因並沒有認真的探討,更遑論加以解決。最後導致的就是社會成本提高,矯治無效,而再犯的後果不論是否較初犯為重,多數人的看法就是更不值得原諒。

在作者的分析中,提出了加害人也是被害人的脈絡。也就是過去的經驗中,不被愛、缺乏人際間良好互動連結,乃至於過去的經驗讓他把不好的情緒不斷的壓抑、累積,終究導致了最後的犯罪結果。其中,最後這個不斷壓抑情緒的類型,就是強迫反省,讓加害人在沒有同理的接納前,迫於形勢,又再度的遭受傷害,而這個加害的角色放大,被害的角色不受關注,使得加害人對於社會、人際產生的隔閡,致使對犯罪行為、各樣情緒麻木而鑄下各種錯誤。

幾個作者改編的例子都指出,加害人的加害行為背後,還有一個更前置的理由。而這個理由有可能來自主要照顧者,也可能是正式教育系統習以為常的加害/被害觀點,導致了本來反應出小問題的偏差行為,最後演變成犯罪行為,付出更多的代價以及社會成本。

避免這類型的悲劇再度惡性循環,作者先是指出悔過書、角色書信、內觀都可能有好的操作和效果不彰的操作,二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加害者的情緒、經驗處理。解決加害者的情緒困境,抒發既有的不滿情緒,重新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共感能力的人,並且建立與他人的關係是降低犯罪的不二法門,協助者若能有效的幫助加害者先走出傷害他人並非無關緊要,藉著重複引導了解自身、從而同理被害人,才能把更生、對加害事件的反思,真正的進入到加害人的生命,也才能獲得有效的矯治。

推薦給覺得社會還是有許多不幸事件的朋友,每一個人都可能有機會拉潛在加害者一把,努力建立人與人的關係、共感,都能讓社會往更進步、祥和的方向邁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