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1|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悅讀漢魏詩 | 班固《詠史》的意義與價值

班固《詠史》一詩,許多文學史書都提到:是中國文學史第一首文人創作的五言古詩。比如早期的文學史家羅根澤《樂府文學史》、當代學者葉慶炳《中國文學史》都如此主張。

作者班固(西元32年--92年)是東漢史家,繼承父親班彪擔任蘭台令史,修纂《漢 書》。除了史學著作,還是東漢「四大辭賦家」,有《兩都賦》傳世。東漢和帝永元元 年(西元89年),大將軍竇憲征伐匈奴,班固為其中護軍。其後竇憲戰敗,班固受到牽 連,也被免官;又因諸子不遵守法度、得罪了洛陽令,以致連班固自己都被逮捕,大約在東漢和帝永元四年(西元92年)死在獄中。所以這首詩應該是班固晚年在獄中所作。 我們目前所讀這首《詠史》詩,載錄在司馬遷《史記·倉公傳》,全文如下:

「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太倉令有罪,就逮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聖漢孝文帝, 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全詩大意是說:上古文德治國的美好傳統,在這個世代已喪失殆盡,竟然施行肉刑。回想往昔太倉令淳于意受到誣告,押解到長安。遺憾沒有兒子,在瀕臨危急時,卻孤立無援。淳于意的小女淳于緹縈,聽到父親説這番傷心話,心痛不已。心想:人死豈能復生,決定採取行動。她來到皇宮上書,且在皇宮前吟唱《雞鳴》一詩。

緹縈持續多日在闕下嚎啕大哭、傷心欲絕;又因見不到皇帝,而憂心如焚。結果聖明的孝文帝,終於被淳于緹縈的至誠所感動,釋放了太倉令淳于意。反觀天下眾多男子,為什麼如此懦弱無能,竟然比不上緹縈之勇敢。

此詩歷來有不少評論資料,大致認為班固創作此詩,企圖用西漢文帝時期「緹縈救 父」的事蹟,彰顯對自家不肖子弟之遺憾,同時也流露渺茫的期待,希望漢和帝出於惻 隱也寬宥他。全詩一共16句,敍事非常凝練,語言也很質樸;已使用偶句押韻,一韻到底,全押平聲,如此之用韻方式,最後成為古詩創作之定式。

在歷代的評論中,有兩條資料特別值得關注。南朝.鍾嶸在《詩品》說:「班固詠 史,質木無文。……孟堅才流,而老於掌故,觀其《詠史》,有感嘆之詞。」所謂「質木無文」這個評論,已經成為文學史定評。他又提到「有感嘆之詞」,也透漏班固《詠史》的內在動機。鍾嶸《詩品》的批評,對於欣賞《詠史》詩之幫助很大。

至於清.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緒言》曾說:「班固詠史,據事直書,特開子 建、仲宜三良一派。」這條資料也很重要。因為中國文學史有一條「藉史詠懷」的創作 路線,持續到晚清,成為詠史詩的傳統技法,所以,班固《詠史》雖然平鋪直敘,寫作 技巧談不上高明,卻在文學史上有特殊的開創意義。

中興大學.孔學要旨石刻(李建崑攝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