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1|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腦補》


    某天的晚餐時間,先生興高采烈地拿了一本雜誌到我眼前,「你認識這個人嗎?」


    我把濕漉漉的雙手往抹布上一擦,匆匆看了一眼,哦,是近期線上開人類圖課程很紅的路嘉怡,「認識啊,她很厲害,是人類圖一階引導師,也是我人類圖同學。」


    先生興致更高了,「真的喔?那甚麼是人類圖一階引導師?是像她可以開課那種嗎?跟你想拿的分析師有甚麼不一樣?我覺得你可以好好讀一下這篇報導耶!」


    不知道為什麼,先生的話,突然讓我感到很煩躁,我都解釋過好幾次兩者的差異了,也說過我對引導師的角色沒興趣,為什麼我需要看這篇報導?


    這是一種暗示嗎?暗示我應該重新考慮引導師這條路,才會把斜槓經營得有聲有色?想到這裡,我更火了,就算我取得引導師的資格,備課、上課,都需要花到周末的時間,我連寫書都會被抱怨冷落家裡太多,怎麼可能肖想開課?


    看我默不作聲,先生也察覺苗頭不對,便不再搭話。那本雜誌,一連擱在茶几上好幾天,我每次走過,總熄不滅心中那股悻悻然的感覺。


    到底怎麼了?很驚訝先生隨口一句話,竟會勾引出我這麼大的情緒反應。我見不得同學的成功嗎?不是,相反地我很替她開心,她做著符合天賦與本能的事,並付出巨大的努力,這份空前成功,完全是她應得的。


    我覺得自己相形見絀嗎?嗯,好像有一點。我想起自己始終沒有具體的人類圖服務拓展計劃,好像蹉跎了很多時間。


    以及,我厭惡先生語氣裡流露出來的矛盾,似乎有意無意地提醒我,開課是一個更好的選擇,起碼賺錢的速度快很多。問題是,我並沒有被准許相對應的時間成本。我白天要上班、晚上要顧家,連po文日更對我都是天方夜譚。


    所以,我很氣先生居然一副發現新大陸的表情,要我看看這篇報導。是覺得我每天混日子、上班都在玩?


    看到這裡,大家有替倒楣的先生抱屈嗎?仔細瞧瞧他說的話,其實沒大毛病,只不過隨口問了幾個問題,卻在我心裡引來軒然大波,一頂比一頂還大的黑鍋,就這樣不由分說地發落在他頭上。


    後來,我在年節的長談中,觸及了這個話題,很想知道,他到底是甚麼意圖?先生一副快要昏倒的樣子:「拜託喔,我沒有你想得那麼邪惡好嗎?我就搞財經的,在金融雜誌上,居然看到人類圖的相關資訊,我就很興奮啊,想說這個資訊搞不好對你有用耶,沒想到你一點都不高興,還自己腦補了這麼大一齣內心戲。」


    真的,我完全沒有感受到先生這一層心意。我坦白跟先生說,我接收到的,是我以為的輕視、還有懷疑。同樣的一年時間,我的同學策畫出石破天驚的課程,雜誌以線上課程的大黑馬來形容之,而我,只能寫出一本書。書的銷量,不及課程銷售的零頭。


    先生深深地凝視我,而我深深地凝視著天花板上的燈軌,感覺心上,也有一座歪斜的軌道,通向不知名的黝黑之處。先生問:「那你現在有甚麼感覺?」


    覺得羞恥啊。還會有甚麼感覺。就算跟枕邊人告解,這些內心戲仍然使我感覺丟人現眼。


    我心裡明白,萬年糾結的自我低估情結,又找上門來,我無上限腦補、向先生展現的敵意,是自我保護機制啟動的結果:歸咎他人,指責先生的不公平對待,藉此轉移心中矮人一截的怨氣,事實上,不公平並不存在。


    先生說,我從來沒有逼迫你要當引導師,若有一天你想開課,時間分配隨時可以討論。只是你預設我會拒絕,不是陽奉陰違,就是心口不一。


    他說得沒錯。我確實也腦補了這一塊,覺得時間分配的老問題,勢必會引發一場大戰,乾脆我先放棄好了,反正他不可能會答應的。由此凸顯我的另一個心理癥結:對外在的低度信任。不管是事情、還是人。


    百分之百的好事絕對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與其依賴別人,我只能信靠自己。因此,在不同的關係裡,「比較」與「低估」的心態,以負面循環、輪番出現,常常得到一個結論,我之所以處在現在的局面,是因為我的能力比較差。越這麼想,與人的關係越疏離和緊繃。


    然而,人和人的關係,除了權力與地位的比較,還存在其他更動人的部分:連結與愛。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寄給我的《不和別人比較的自信心理學》,陪我度過了這個漫長、深邃的年假,當中有個概念很觸動我,「真正的自我價值,源於愛與權力的健康平衡。當我們過度關注權力而忽略愛,便會感到羞愧、失敗和沮喪,被低估的自我此時會跳出來接管一切。」


    「而解決自我低估的不二法門是情感連結,只有當地位比較和情感連結之間達到完美平衡──以愛為引線,你才能走出比較心態的假想迷宮,擺脫與現實不符的自我低估和輕視。」


    這本書,提供了系統性的建立及深化情感連結的方式,以及該如何覺察和化解自我防護機制,我很感激先生率先做了示範,也把強化連結的GIVE四字訣,拋磚引玉,分享給大家:

    💞 投入情感(Get emotionally involved):想想對方發生甚麼情況,以及你對此有何感受?

    💞 深入探索(deep Insight):對於對方的需求或渴望,提供一些好點子。

    💞 言語表達(Verbalize):把談話當成一種付出的方式,表達你的感受,告訴對方你會為他做些甚麼,並詢問是否可以開始行動?

    💞 感同身受(Empathize):在不同階段,嘗試從對方的角度觀察你們的互動。


    當先生理解事件的導火線,是出於我的自卑心理,他向我開誠布公:「雖然我覺得很無辜,但是我也能感應到,你總是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的那種難過。」


    所以,先生想到了一個法子,以睡前聊天的方式,帶我慢慢追溯過往自信創傷的時刻,表達他的共感,卻不過分共情,並提議我們一起閱讀一些心理書籍,用我喜歡的讀書會形式,更深入地觸碰、談論過往的打擊。


    在雙人對談裡,先生變成了我的朋友,我不用在「先生」面前,努力扮演「妻子」的角色,藉此證明我做得夠格。我只需要是一個能夠打開心房、知無不言的朋友,好好感受誠實、開放,能夠為關係帶來的滋養,不再處處計較與比較。


    腦補了半輩子,我現在準備放下腦,有些不存在的東西,不用動腦筋捕風捉影、見縫插針,因為人和人之間,不只有踩高踏低的競爭,我們可以合作、互補、還有擁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