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因子風暴(英語:cytokine storm)或細胞激素風暴,又稱高細胞因子血症(hypercytokinemia),俗稱免疫風暴、發炎風暴,是一種失控的免疫應答,因為細胞因子與免疫細胞間的正回饋迴路而產生的過度發炎;由於大量細胞因子的產生,而造成器官的損傷及衰竭,進而導致休克而可能死亡。
細胞因子風暴被認為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新型流感疫情,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和伊波拉病毒致死的原因。不過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認為這一症狀與H1N1之間的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展示其關聯性。
當免疫系統對抗病原體時,細胞因子會引導免疫細胞前往受感染處。同時,細胞因子也會啟動這些免疫細胞,被啟動的免疫細胞則會產生更多的細胞素。通常來說,人體會檢查並控制這個反饋循環。但是在有些情況下,情況會失控,導致一個地方聚集了太多被啟動的免疫細胞。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了解這一現象的具體成因,但是有推測認為可能是由於免疫系統對新的、高致病的病原體產生的過激反應。
細胞因子風暴有可能會對身體組織和器官產生嚴重的損傷,比如當其發生於肺部,過多的免疫細胞和組織液可能會在肺部積聚,阻塞空氣進出,並導致死亡。
自體免疫性疾病(英語:Autoimmune disease),是指人體異常的免疫反應攻擊正常細胞所產生的狀況。目前發現的至少有80種這類的疾病。幾乎可發生在人體的任何部位。常見症狀包括發燒、感到疲勞。症狀經常是斷續式的發作。
病因通常不明。一些自體免疫性疾病,例如全身性紅斑狼瘡會在家族內傳布,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由感染或其他環境因素所誘發。一般常被歸類為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有乳糜瀉、第1型糖尿病、瀰漫性毒性甲狀腺腫(另稱格雷夫斯症)、發炎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銀屑病(另稱為乾癬、牛皮癬)、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和全身性紅斑狼瘡。有時不易診斷。
治療方式取決於病情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常用到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或稱為非甾體抗發炎藥)和免疫抑制劑。偶爾需要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通常能改善症狀,但無法治癒。
美國約有2,400萬人(佔總人口7%)患有自體免疫性疾病。女性發生率比男性要高(除了僵直性脊椎炎男性發病率與症狀高過女性)。通常在成年期開始發作。自體免疫性疾病首度在1900年代初期受到描述。
自體免疫反應症狀表現和嚴重程度取決於發生所在的身體部位和類型。一個人可能同時患有超過一種這類疾病,並可見其多重疾病的症狀。出現的症狀和體徵及疾病本身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例如年齡、激素、和環境因素。常見的症狀有:
前述體徵和症狀表現可能起起伏伏,當再次發作時,稱為復發(英語:Flare-up)。這些體徵和症狀可在使用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生物標記作診斷時提供佐助。
常會受到自體免疫性疾病影響的人體部位包括有:血管、結締組織、關節和肌肉、紅血球、皮膚、和內分泌腺(例如甲狀腺或胰臟)。
這些疾病通常具有自體免疫性疾病特有的病理特徵。依據疾病不同的位置,這些特徵包括對發生異常免疫反應的組織造成損傷和破壞、改變器官的生長或功能。有些疾病只針對特定器官並僅影響某些組織,而另一些則是影響到全身組織的全身性疾病。疾病類別不同的病患可能有不同的體徵和症狀。
研究顯示自體免疫性疾病與癌症有高關聯性,罹患自體免疫性疾病會增加某些癌症的風險或機率。自體免疫性疾病透過各種機制引起發炎,造成發炎的方式並不會大幅影響罹癌風險,相對的,風險取決於自體免疫性疾病增加癌症相關的慢性發炎。常見與癌症相關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包括:乳糜瀉、發炎性腸病(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全身性紅斑狼瘡。
一個人就算免疫系統沒有過度反應產生自體性免疫疾病,感染生病時的症狀絕大多數其實是免疫系統與病原作戰引起的(發炎反應所引起的熱紅腫痛等現象,以及免疫系統殺傷病原體對周遭健康組織所帶來的傷害等),病原自身引發的症狀反而沒那麼多,但沒有免疫系統人類也活不了多久,所以免疫系統其實是一個麻煩但必要的身體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