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家裡好騰出多一點空間,便將一些塵封已久或者已無再次閱讀需要的書都拿出來。看著堆在地上近百本整理出來的舊書,不禁回想著當初買這些書的原因及心態,以及這些年來自己閱讀習慣與偏好書籍類型的改變。現在很少買新書,而想把以前買的、喜歡的書再花時間重新品味,也懷想起從小到大這一路以來的閱讀記憶。
印象中,小時候是從【淘氣阿丹】、【老夫子】等短篇漫畫開始閱讀,一本小畫冊可以反反覆覆看很多次都看不膩;等到大約小學三、四年級,識字量多了,加上學校老師引導閱讀長篇文章,無論是作業指定書目,或利用課堂時間由老師朗讀一段小說,都加深自己對於閱讀的喜愛。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學三、四年級的班導,每週利用一堂課的時間,朗讀一段【福爾摩斯探案】以及【怪盜亞森羅蘋】系列作品,對於書中精彩刺激又變換曲折的場景,透過文字細緻描述,增添了許多想像空間,彷彿自己也置身其中,參與每一次探案、每一趟冒險,驚心動魄卻又精彩絕倫。
記得在小學時,那時還是周六要上半天課的時代,有時中午放學後或者假日,還會到當時位在衡陽路上轉角的東方出版社,在二樓有一區陳列銷售【福爾摩斯探案】、【怪盜亞森羅蘋】以及其他冒險系列的書籍,消磨一整個下午時光綽綽有餘。
這段記憶對於日後自己閱讀的書種埋下非常深的影響,依稀記得接下來還看了當時水牛出版社出的【五小冒險】 (原文書名為 The Famous Five)系列,在與此系列主角們同為小學生的背景下,讀著他們的冒險故事更能融入其中,好像自己也是他們其中一員,跟在它們身後探查遇到的可疑事件。
到了國中時期,不少女同學熱愛看的,就是一紅數十年的瓊瑤愛情小說,而且那時學校都會禁看,畢竟剛踏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對於愛情的懵懂幻想容易太入迷與誤解,所以愛看瓊瑤的同學們都是偷偷看;另一派對愛情小說沒興趣的,則大多是沉醉在金庸及古龍的武俠世界裡,或是倪匡的科幻世界中。雖然相較於瓊瑤小說,學校及家長通常比較不會禁看武俠與科幻類的,但都還是會做限制,尤其在當時以讀書、聯考為主體的學生時代,這些課外閒書只能做為極小一部分的娛樂,其他時間除了睡覺吃飯,就該全力投入上課念書及準備大大小小考試,再不就是看學校指定閱讀的一些青少年勵志書籍。
至於高中階段的閱讀記憶,不知是否因當時被繁重課業壓得喘不過氣,現在反而想不起高中時看了哪些書,僅依稀記得在學校社團跟著學姊看一些對我而言相當冷僻艱澀、有關心理學、哲學思考方面的書。印象最深的是,在考完大學聯考等待寄發成績單的那段空檔,待在家一口氣看了不少書,像是:鹿橋的【未央歌】、【人子】,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與【白水湖春夢】,日本作家小山勝清所著【巖流島後的宮本武藏】、趙滋藩所寫的【半上流社會】、【半下流社會】,以及美國作家 Margaret Mitchell 知名作品【飄】(電影「亂世佳人」原著小說)、法國作家左拉筆下描寫十九世紀法國下層階級生活的【酒店】、【娜娜】兩部小說......等。那時常常早上吃完早餐後,就窩在房間裡看書,完全一聲不吭,總讓家人誤以為我是不是睡著了,才會那麼長時間都靜悄悄地沒踏出房門一步。
隨著大學畢業開始工作,看書的時間變得很零碎,也沒有太多心思看長篇巨著,多是看些與工作相關的書籍。而後有段時間在一家出版社工作,當時編輯部所推出的書目剛好與探討女性主義有關,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平時沒想過要看的歐美文學類書,也試著翻讀了幾本,比方英國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自己的房間】、義大利劇作家路伊吉・皮藍德羅(Luigi Pirandello)所寫的劇本【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以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的【愛在瘟疫蔓延時】、美國作家芭芭拉・沃克(Barbara G. Walker)從女性主義角度重新詮釋童話故事的【醜女與野獸】等。這幾本書的寫作方式除了【醜女與野獸】對我而言比較容易閱讀外,其他則需要一番燒腦思考或者對作者身處的文化背景甚或藝術方面有些了解,讀起來才會更能融入及理解作者想要透過作品傳達的意念。
當網路興起並快速蓬勃發展後,透過最早期的部落格、個人網站乃至社群平台經營,除了改變閱讀習慣外,同時提供更多人出版書籍的機會,從成人繪本、圖文、旅遊、食譜、飲食保健、占星命理...等,無論是作者親自執筆,或是經由他人協助進行文字整理與編寫,出書似乎越來越容易,但是買書的人、購書數量並未呈正比同步增加,其中原因不乏許多人提到的「閱讀習慣」改變,例如:從網路取得相同資訊更加容易、習慣看圖多字少的作品、喜歡看影音多媒體更勝於文字。當然或許有人會直白地說,現在出書品質也不若以往,有些書並不具有太高的閱讀及收藏價值,畢竟現在出書門檻低,有些人出書的目的不在於成為名作家,是在打造個人品牌附加價值而已。
但不論出書目的為何,以及書的內容及文字品質夠不夠高,就我個人觀點,能出書都是不容易的,除了作者本身要累積足夠的題材與架構能力外,寫作的持續力也相當重要,一本書往往是上萬字的產出,若沒有足夠耐力與專注力堅持寫作,可能連寫出一千字都會感到吃力,所以即使對一些新書我翻閱後覺得不是很喜歡沒意願購買,也不會去否定那一本書有其價值,畢竟「價值」是很主觀的意念,否則為何會有所謂的「大眾」、「小眾」市場的區隔呢?
回到閱讀這件事。
現在我之所以比較少買書,除了想好好重讀以前買的,也偏重購買特定主題的出版品,較不若從前閱讀範圍那樣的廣泛,畢竟空間及時間有限,與其買了書卻未能花時間細細閱讀,不如專注在有興趣的主題好好品味,若喜歡的書籍類型推出的是系列套書,那麼,到圖書館借閱也是不錯的選項,當看過後依舊愛不釋手,就可以買回家收藏了。
閱讀是很美好的,希望在未來有更多人能體會文字散發的魅力與無窮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