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登月計畫!真?假?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查詢維基百科,「阿波羅計畫(英語:Project Apollo)是NASA從1961年-1972年從事的一系列載人太空任務,阿波羅計劃一直延續到1970年代早期。總共耗資250億美元(幣值相當於2018年時的1530億美元),送了12人上月球」。阿波羅計劃是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執行的迄今為止最龐大的月球探測計劃,該計劃已於1972年底結束」。

美國阿波羅登月計畫,共有6次太空人登月踏上月球,在網路上都可找到相關影片;很多飛碟、外星人愛好者及吃瓜群眾不斷爭辯影片的真假,大家都會仔細研究影片並找出相關證據、論點,以便證明或駁回登月的真假。

但我認為這些影片是半真半假,其目的就是讓大家耗費大量的時間及力氣在爭辯,讓所有人的注意力放在爭論影片真假,別忘了,「半真半假的影片」永遠都是最有看頭

我的看法是:
一、美國登月之後獲得了外星人的幫忙,科技力量一越千里、輾壓群雄,才能當世界警察,想要維持世界和平。
二、人對未知的事物是恐懼的,外星人和美國達成協議,藉由拍攝戲劇、電影的方式,讓世人慢慢熟悉外星人的存在。
三、外星人需要某些地球資源以利生存,就教導當前人類能理解的高科技技術,雙方各取所需。

其實,不必花費心思整天研究登月到底是真是假,我們應該做的是用善良的心提升自己的科技實力,並用於正途,這才是正確的道路。

raw-image


avatar-img
135會員
299內容數
這是我的寫作空間,將心中的想法轉化為文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近來,對軍事相關議題有興趣,就在網上爬文,突然看到一篇文章「古代,近現代有哪些人不滿18歲已經上戰場了?」原來古代很多朝代,不滿18歲的年紀就可從軍。
至今俄烏戰爭打了2年,全世界的政府都在研究這場戰爭,舉凡戰爭戰略、武器攻擊能力等等,隨便一項都能寫成好幾本書。
現代教育強調「因材施教」,但在現實社會,真的能做到嗎?理論上應該這麼做,真的可以做到嗎,在現今社會,答案是「很難」。
軍事理論對普通人來說太過遙遠,真能用一句話來解釋嗎
每個人都想追求自己出生的意義,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
醫院,如果它有靈魂,會是什麼形狀?它又會說出什麼故事?
近來,對軍事相關議題有興趣,就在網上爬文,突然看到一篇文章「古代,近現代有哪些人不滿18歲已經上戰場了?」原來古代很多朝代,不滿18歲的年紀就可從軍。
至今俄烏戰爭打了2年,全世界的政府都在研究這場戰爭,舉凡戰爭戰略、武器攻擊能力等等,隨便一項都能寫成好幾本書。
現代教育強調「因材施教」,但在現實社會,真的能做到嗎?理論上應該這麼做,真的可以做到嗎,在現今社會,答案是「很難」。
軍事理論對普通人來說太過遙遠,真能用一句話來解釋嗎
每個人都想追求自己出生的意義,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
醫院,如果它有靈魂,會是什麼形狀?它又會說出什麼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國際間對月球資源的競爭加劇,本文探討為何現階段各國急於返回月球,以及未來可能發掘的資源與人類的太空任務計劃。分析了月球的稀有金屬、氦與水等資源的潛在價值,同時也反思了太空科技在國際間角力中的角色與未來發展。透過對科普文章的分析,揭示了這些知識如何啟發讀者對未來探索的想像。
Thumbnail
根據那些西方科普作家對古老東方的想像:萬戶手持大風箏,將47枝「火箭」(或者說:煙火)綁在椅子底下,準備就緒之後,命僕人將他們一齊點燃。沒有可考的史料說明從出發到墜毀花了多短的時間(也許是因為在濃煙散去之前我們來不及觀察),也沒有人記錄下來仰著頭的數十位僕人到底是驚慌失措多一些還是恍然大悟多一些……
Thumbnail
每年7月20日是人類月球日(National Moon Day)。 即便人類已成功踏上月球,對於月亮的想像從未減少,童里現有與「月亮」有關的書籍裡,月亮就扮演各式各樣各樣的角色,時而擬人化成故事敘事者,時而因「月相」的特質被作為「物」來描述,一起來看看吧!
Thumbnail
五年前的今天,2019年6月25日,由臺灣的國家太空中心所主導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終於順利地從50年前阿波羅11號前往月球的發射地、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SLC-39A發射台升空。國家太空中心在發射後173分鐘也陸續接收到福衛七號6顆衛星的訊號,為臺灣太空史又寫下新的一頁!
太空探索一直是人類科技進步和夢想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Thumbnail
自古以來,翱翔天際一直是人類渴望 已久的夢想。攤開飛行的歷史,從古希臘、中國與歐洲等地的歷史,都有人不斷嘗試製造出飛行工具。而到了 18 世紀,熱氣球出現,利用熱空氣密度小於冷空氣的原理,人類終於可以觸及那遙遠的天空。
Thumbnail
登入火星、移民火星~~ 登入火星、移民火星,這似乎是電影中才有的情節。 實際生活中卻有一樣的公司,這家公司是太空科技探索公司(SpaceX),其開發了一種可重複使用的重型運載火箭SpaceX星艦,正朝著這個我們認為不可能的目標前進。 當我們腦中還停留在這個登陸火星、移民火星的想法是不可行,笑著
Thumbnail
我的詩作〈月球博物館〉在2022年2月獲選入 Arch Mission Foundation 策劃的「方舟月球藝術典藏(Arch Lunar Art Archive)」計畫。搭載入選作品的登月艇奧德修斯號(Odysseus)於台灣時間2024年2月15日成功發射,並順利在2月23日登陸月球。
1989 年,NASA 發射的旅行者一號已經快要飛出太陽系,這時美國天文學家 Carl Sagan 提出,要讓感測器轉一下身,幫地球拍一張照片。 這想法當場被 NASA 否決。
Thumbnail
過去太空產業專屬於政府,現在有越來越多私人企業對太空產業產生興趣,有的人想要建立太空版的快遞公司,有的人想要提供太空旅行,想要去月球嗎? 訂張機票就可以囉,有的人想要用衛星建立太空網路,越來越多公司投入太空產業,其中很多公司也都成功上市,讓市場對這個產業投入更多的錢,太空商業時代已經展開。
Thumbnail
隨著國際間對月球資源的競爭加劇,本文探討為何現階段各國急於返回月球,以及未來可能發掘的資源與人類的太空任務計劃。分析了月球的稀有金屬、氦與水等資源的潛在價值,同時也反思了太空科技在國際間角力中的角色與未來發展。透過對科普文章的分析,揭示了這些知識如何啟發讀者對未來探索的想像。
Thumbnail
根據那些西方科普作家對古老東方的想像:萬戶手持大風箏,將47枝「火箭」(或者說:煙火)綁在椅子底下,準備就緒之後,命僕人將他們一齊點燃。沒有可考的史料說明從出發到墜毀花了多短的時間(也許是因為在濃煙散去之前我們來不及觀察),也沒有人記錄下來仰著頭的數十位僕人到底是驚慌失措多一些還是恍然大悟多一些……
Thumbnail
每年7月20日是人類月球日(National Moon Day)。 即便人類已成功踏上月球,對於月亮的想像從未減少,童里現有與「月亮」有關的書籍裡,月亮就扮演各式各樣各樣的角色,時而擬人化成故事敘事者,時而因「月相」的特質被作為「物」來描述,一起來看看吧!
Thumbnail
五年前的今天,2019年6月25日,由臺灣的國家太空中心所主導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終於順利地從50年前阿波羅11號前往月球的發射地、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SLC-39A發射台升空。國家太空中心在發射後173分鐘也陸續接收到福衛七號6顆衛星的訊號,為臺灣太空史又寫下新的一頁!
太空探索一直是人類科技進步和夢想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Thumbnail
自古以來,翱翔天際一直是人類渴望 已久的夢想。攤開飛行的歷史,從古希臘、中國與歐洲等地的歷史,都有人不斷嘗試製造出飛行工具。而到了 18 世紀,熱氣球出現,利用熱空氣密度小於冷空氣的原理,人類終於可以觸及那遙遠的天空。
Thumbnail
登入火星、移民火星~~ 登入火星、移民火星,這似乎是電影中才有的情節。 實際生活中卻有一樣的公司,這家公司是太空科技探索公司(SpaceX),其開發了一種可重複使用的重型運載火箭SpaceX星艦,正朝著這個我們認為不可能的目標前進。 當我們腦中還停留在這個登陸火星、移民火星的想法是不可行,笑著
Thumbnail
我的詩作〈月球博物館〉在2022年2月獲選入 Arch Mission Foundation 策劃的「方舟月球藝術典藏(Arch Lunar Art Archive)」計畫。搭載入選作品的登月艇奧德修斯號(Odysseus)於台灣時間2024年2月15日成功發射,並順利在2月23日登陸月球。
1989 年,NASA 發射的旅行者一號已經快要飛出太陽系,這時美國天文學家 Carl Sagan 提出,要讓感測器轉一下身,幫地球拍一張照片。 這想法當場被 NASA 否決。
Thumbnail
過去太空產業專屬於政府,現在有越來越多私人企業對太空產業產生興趣,有的人想要建立太空版的快遞公司,有的人想要提供太空旅行,想要去月球嗎? 訂張機票就可以囉,有的人想要用衛星建立太空網路,越來越多公司投入太空產業,其中很多公司也都成功上市,讓市場對這個產業投入更多的錢,太空商業時代已經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