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教和社福界打滾多年,算算從開始從「義務幫忙」募款和義賣走到「專職募款」的資歷,已經來到驚人的第17年(好後悔,為什麼要算這個?!)看過不少機構、認識不少團體,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在把辛苦賺的錢錢掏出來捐之前,如何選擇捐款單位。
要捐出善款或物資之前,可至衛福部公益勸募管理資訊系統查詢勸募活動是否有經政府許可。記得看清楚勸募單位是什麼單位、現在是否在合法勸募期間內,也可以看到勸募單位歷年的所有勸募計畫內的內容,預計要使用這些錢來幫助什麼對象、預計使用的經費預算,以及已經結束勸募的勸募成果報告!
路上遇到有人拿捐款箱,在投下去之前請一定要看清楚,勸募字號寫在哪裡?動手花10秒查一下,那個勸募字號有沒有過期?還可以問他:「你有沒有帶衛福部的勸募許可函?」其實對方是有責任在捐款箱上有勸募字號的清楚露出,和隨時拿出勸募許可通過的公文的喔!
另外,立案字號跟勸募字號不一樣!機構有合法申請立案營運,跟當年度有沒有申請公開勸募許可是完全兩碼事喔!在動手捐款之前,推薦您用簡單1分鐘查查準備要捐助的單位,讓辛苦賺的錢用在最需要的族群身上!
來自藝人或KOL的捐款推薦就是公益團體有做事的掛保證嗎?就跟所有的廣告一樣,公益廣告也是有成本的。拍攝成本、行銷成本、廣告投放,不同社福團體有不同的資金規劃,有的公益團體有幾十人部門的品牌經營團隊來打造公益形象,也有相應的廣告投放經費可以讓更多社會大眾看見他們的募款資訊;也有的公益團體默默做事,募得的款項絕大多數直接運用在服務上,完全沒有任何廣告預算,偶爾有人贊助拍攝或播出才有機會曝光。(捐款推薦我親自服務過的兒少安置單位:忠義基金會線上捐款選擇定期定額,用愛助養失依兒,守護孩子們的童年!)
企業贊助公益廣告分享:遠傳電信2022年發起為中小型社福免費拍攝募款影片並與用戶分享的《遠傳心公益》計畫,為忠義基金會的失依兒少募集醫療經費,募集完成也有基金會提供的成果報告責信公告在網頁上~
當然,每年社福團體提供的年度服務成果在公益勸募平台和社福單位的官網上都可以看到,若願意自主揭露財務情況、勸募情形和服務成果,而且能夠呈現清楚,不是只丟民眾看不懂的數字,基本上就是值得信任、多多支持的團體,因為代表他們願意讓捐款人更清楚捐款的流向和用途、為了更願意讓捐款人了解組織的運作而讓資訊更加透明。也可以在自律聯盟的網站上看到哪些社福團體有自主加入,共受監督。
延伸閱讀─我的育幼院工作記事:育幼院裡等家的大齡安置童
111年,台灣公益責信協會和多多益善平台公布一項台灣捐款行為調查,根據109年的公開財務報表,7大社福團體吸納了全台捐款人近76%的捐款,其他中小型社福團體只能盡力在這些富有資源的團體之外求生存,近年募款也越來越不容易,最基本的人事成本和其他成本也因通膨而節節高漲。
從七大社福團體的公開財務報表(已更新112年度財報數字,依資產多寡排序)來看,這些團體的累積資產和捐款收入真的挺驚人的(歡迎上網動動手欣賞社福團體財報,如果我眼睛花花數錯,拜託請務必留言跟我說):
在社福領域有個危機:大者恆大、且更加壯大,中小型NGO組織不僅難以穩健發展服務內容,他們的生存空間正在逐漸被壓縮,甚至消失。
捐款人常分成兩種:
而在這情況下,長年在固定領域努力埋頭耕耘的中小型組織就會面臨越來越大的財務與專業人事壓力、演變出動搖服務專業性與服務量能的危機。還是一句老話,關於捐款對象推薦,別看公益組織大小、別看行銷手法多華麗,看看服務內容是不是你在乎的議題,你跟這個社福單位是否有緣分與信任,認真研究它們的服務項目之後,就開始第一筆捐款吧!
這個嘛,藝人分兩種,一種是收「公益代言費」的藝人,另一種是「不收費純做公益」的藝人;拍攝代言照或影片的攝影費用和妝髮服裝費用則是另外由公益團體負擔。主要是看經紀公司規定和藝人自己的意願,有些經紀團隊真的很好,有時會遇到藝人和經紀公司完全不收代言費,還私下請合作的梳化老師和服裝師用公益價來幫忙拍攝。
但通常藝人代言公益,不外乎就是「真的在乎這個議題」,或是「被經紀公司安排需要維繫正面形象」兩種,這個真的很難在社福團體的公益廣告或文宣上看出來,通常「社福圈內人」會比較知道,若身邊有在公益團體做行銷募款的朋友,可以私下問他們,但他們應該也只會點到即止。XD
其實也說不上「喜歡」,而是因為公益團體的議題太難被關注到,所以需要藉由不同領域的人號召,才能讓議題擴散出去,進而達到議題倡議或募集善款的目的。
藝人通常就其專業,在傳統媒體和電子媒體上相對有曝光優勢,辦公益記者會的時候,就會有娛樂線、戲劇線、電影線、唱片線等記者願意來協助曝光公益新聞。
我自己的建議是,選擇你自己關心的議題領域,研究一下要幫助哪幾間,選1-3個就好,用小額涓滴的方式長期支持他們。(然後中樂透的時候再考慮多捐一點)
每一個社福團體的運作,都少不了「直接服務」、「間接服務」、「行政維運」。
而依照社福團體的營運目的和方式,款項需求的比例會略有不同:
延伸閱讀─我的育幼院工作記事:如果可以優雅,誰想大哭大鬧?─安置機構「難置兒」的生命難題
單次捐款當然很棒,但定期定額捐款才是對社福團體來說最穩定的支持。因為定期定額較不會因為時事議題或天災人禍而分散掉捐款,即便在景氣較困難或像之前遇到疫情、地震這種不可抗力的情況,當企業和社會大眾將原本的公益預算投入特殊急難事件的救援,也能幫助社福團體一起持續提供弱勢族群他們需要的服務。
很多人不喜歡捐款被用在人事費,但其實社福團體沒有專業的「人」,當然就不可能有服務。社福單位工作人員不是志工,更不是24小時住在單位裡全年奉獻的修女啊!!!(必須三個驚嘆號)社福工作者也是要吃飯、也是要付房租、也是要自己買洗髮精沐浴乳和衛生紙的好嗎。
曾經有不少善心人士問我:「妳為什麼白天可以來做志工?」我都回答:「因為我不是志工啊......」更有一次,一個常來捐款的「大哥」問我:「妳老公是不是很有錢,妳才能白天出來做這些慈善的志工?」我只能乾笑:「可是我沒有老公欸,我是有領薪水的員工,等我以後找到老公,我再問問他有沒有錢~」
延伸閱讀─我的育幼院工作記事:天主給的弟弟妹妹
雖然薪資不公開是台灣職場的慣例,但是社福團體給專業團隊的薪資,當然跟服務的品質有大大的關係。好好照顧員工的生活和家庭的單位,一定會好好照顧服務對象,服務對象也才能獲得最穩定的照顧品質。
至於要怎麼知道呢~查查人力銀行網站,就可以看到社福團體徵才的人數、薪資區間、服務內容啦。
或是也可以參考飽螺的社工甘苦便條紙粉專2024年年初廣邀全台各界社福領域工作人員匿名做的問卷調查結果:
如果開誠布公大方承認捐款會運用於人事費,並能清楚說明運用在哪些專業人力和團隊工作上的單位,就請放心捐款吧!畢竟社福機構的第一線服務人員大部分不是輪班制就是排班制,經過專業的受訓成本,還要每天承受高壓和高風險,真的值得一份穩定的薪水,好好照顧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生活,才能走得長遠!
以前確實有一些社福單位會為了申請政府的補助款,而高報社工的薪資,要求部分比例回捐。因為政府的補助款不是每個單位齊頭式發放,而是依照單位服務的領域、服務方案的大小來核定,通常也不見得會是全額補助,通常只有補助部份而已,等於其他部分還是需要機構自籌款。而一些募款能力不佳、又身處資源弱勢的偏鄉,可能就比較會有這種「檯面下的約定」。但在社工們不斷為自己的權益發聲的時代,現在(尤其大都市)已經幾乎沒有啦!有的話應該會馬上出現在爆料公社或媒體新聞版面。
我自己是天主教徒,很喜歡沒事的時候就去不同縣市逛教堂。通常我會順手查查,附近有沒有社福機構?如果不遠,過去看看機構環境外觀、臨櫃捐一點身上的零鈔,跟櫃台的工作人員簡單聊一下他們做的服務,會有很多收穫!
記得有一次出差,發現苗栗聖家啟智中心就在車站附近,當時還是疫情期間人潮稀少,走進去捐款的時候櫃台的工作夥伴告訴我說,妳是這個月第一個來捐款的!從外面社區適應回來看到我這個「陌生人」,機構的身心障礙大朋友們對著我熱情大喊:「哈囉!妳是誰?」他們閃亮的眼神和笑容,放心自在的動作和神情讓我知道,這裡是個很棒的地方,員工和服務對象的眼睛和笑臉不會騙人,也無法騙人。
當然,有些單位是無法進入參訪的,例如兒少保護的安置家園,為了保護工作人員和孩子們的人身安全,謝絕訪客參訪。這些是能夠理解,也應該這麼做的理由,可以請工作人員分享可公開的照片或影片,來了解他們的服務,別勉強無法放行的工作人員。
例如育幼院一天到晚聽到「我捐錢了可以進去抱抱小孩嗎?」的問題,當然不行啊?!先不說育幼院或社福機構並不是開放摸摸的寵物店、更不是供人觀賞的動物園;孩子們和個案又不是自願來這裡的,為什麼要被陌生人抱來抱去、為什麼要鞠躬感謝,還要被認為好可憐?至少在我工作過的忠義育幼院和育仁兒童發展中心,這一條底線是嚴守著的:「感謝由工作人員來表達,孩子只要負責快樂長大就好。」
捐款當然不是唯一選項,物資也是社福團體的每日需要,但我做社福工作這麼多年,收過上萬件捐物,一開始收到奇怪的東西會生氣,後來只剩下無語問蒼天。
曾在身心障礙庇護工作商店輔導庇護員工,有一天巡店的時候,大孩子快樂地捧著一個罐子說:「老師!有人捐給我們這個漂亮罐子!」我和另一位就業服務員原地傻眼,那不是普通的漂亮罐子,是一個貨真價實的骨灰罈啊?!等我追出去,拿來捐的人早就跑掉了。
在育幼院工作的期間,更是看過各種千奇百怪的「捐物」:不知道幾餐前沒吃完的羊肉爐醬汁(捐贈者說的)、另一包根本摸起來黏黏的詭異辣椒醬、目測至少放超過三到五年的泡麵調味油包、以及一包.......發霉變成綠色的旺旺?我人生第一次看到旺旺居然會發霉!
其他像是「穿過的內衣褲」、「沾排泄物根本沒洗的衣物和圍兜」、「吹到吹嘴已經變黑色的小學生直笛」、「全套拔罐套組」、「長輩過世的舊衣服」、「貼著往生祭拜符紙的祭拜品」......不可勝數,幾乎是社福團體負責櫃檯收捐的面對大眾第一線日常。
每個團體依各自的服務對象和需要,都會在各自的網站說明是否收受物資捐贈、收什麼類型的物資。而社福團體絕對不是讓民眾在大掃除時覺得「唉呀這個丟了好可惜應該還能用」的去處,更不是垃圾場,請務必了解這個團體服務的對象和項目,詢問他們的需求,再行捐贈。
這些例子聽起來很荒謬,但都是我的親身經歷,別懷疑,真的有人這麼做。
可以。捐物資因為不是捐款,所以收據只會載明品項、數量,不列金額。但若是特地購買物資來捐贈,可以附上購買發票或憑證的影本給社福單位,社福單位可以在捐物收據上備註,捐贈者花了多少錢買這些物資來捐贈;捐贈者在報稅時,可以用紙本列舉的方式,將捐物收據和購買憑證一起附上,國稅局會部份認列抵稅喔。
在這篇文章的捐款推薦單位,只列出中小型單位或我自己實際認識/服務過的單位,還有很多單位的服務對象待幫助,請自己找自己願意捐助的單位,並定期透過他們的官網、社群或親自走訪,關心社福團體的服務動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