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家知道消費者購物商品的地方不會固定,即使是線上購物消費者今天在 Yahoo 消費,明天可能出現在蝦皮商城購物,因為每一間商店所販售的商品也不一樣,提供的優惠也不盡相同。消費者東奔西走買東西,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觀察家除了從銷售漏斗觀察消費者的行為外,利用 timing window 觀察消費者對於通路的消費週期,可作為行銷廣告預算的評估。角度數據抽樣觀察 7-11 消費者的購物、消費週期,觀察過去 10 天內消費者回購狀況,抽樣資料顯示消費者天天都會去占比最高,隔一天才去 7-11 買東西的消費者排名第二,隔二天的排名第三,意味著 7-11 存在一批天天會去消費的忠實客戶,而這批客戶佔了 7-11 絕大多數,隨著通路回購週期的拉長,7-11 的消費者明顯減少。這樣的數據資料究竟有什麼用途呢?行銷人員需要留意這些資料嗎?如果觀察家不想要錯過角度數據提供的重要訊息,與對於消費數據的應用,可以細心閱讀這篇貼文,這些使用技巧在網路上應該沒有其他觀察家會分享,觀察家可以順著角度數據的思路,一步一步走進消費數據的世界。
從數據資料顯示,三天內會回購的消費者人數佔抽樣消費者人數的 86.27% 表示 7-11 有一檔活動在店內公告,則三天後就會有 86.27% 知道這個活動訊息,因此如果品牌商希望在 7-11 店內刊登廣告,假設每一個進去 7-11 都會注意到這則廣告,一則廣告最長的刊登時間只需要為期三天,就可以讓 86.27% 的 7-11 消費族群知道品牌商所發布的活動。雖然刊登的時間越久,可以觸及到的消費者越多,但對於在行銷資源有限的觀察家,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多的眼球是首要工作。假設觀察家已經透過角度數據提到的觀點,對市場消息做全面性的偵查與了解,從消費者的習慣、喜好對商品進行各種優化與改進,了解消費者喜歡在什麼通路購買觀察家所推出的商品,只是欠缺廣告行銷推廣,可以透過通路人流的消費週期為觀察家找出合適的投放時間長度。觀察家是否留意到角度數據先前提到的消費軌跡呢?如果不知道的觀察家,可以查閱角度數據之前的貼文,並觀察、了解、熟悉消費者的購物軌跡。從消費軌跡的分析,可以知道消費者離開 7-11 後,下一個通路出現在哪裡的機率最高。如果消費者沒有在 7-11 看見品牌的活動訊息應該怎麼辦?觀察家可以順者消費者的購物軌跡,並以「貪心」法則來佈局這場活動的宣傳。假設消費者離開 7-11 後可能有 60% 的消費者會在 momo 出現,則觀察家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評估應該在 momo 刊登多久?與之前的策略相同,希望以最短時間號召到最多的消費者。因為現今消費者的消費已經是線上、線下不分,已經是現實與虛擬交錯,所以活動宣傳不應該線上、線下區分,現實與虛擬獨立,將在別的通路的消費者吸引到您所在的渠道,透過消費軌跡、購物車內的商品逐一拆解,或許消費數據可以助觀察家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