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診所並沒有長輩優待,櫃檯常常被抱怨。近期衛福部取消掛號費上限,讓情況更雪上加霜。
「別家都有老人優惠,就你們沒有,下次不來了!」
「三月才漲,四月又要漲一次?!」
「太誇張了啦,以後窮人都沒生病的權利了~」
「我們退休老人沒收入捏,你們最多的病人不都是老人嗎?」
店長表示,總公司決定維持大家的薪水,相對地就勢必要漲掛號費。最初我是反對的。北部就算了,但身在南部的我們,深知南部人的習性:
哪裡便宜哪裡去。
我很怕病人會因此跑走,但現在看來,我多慮了。因為大家都在漲。
像去年底,有個美國原廠眼藥水就退出了健保,不再玩健保削價競爭的爛戲,因為它品質好,很有自信即使改自費,大家還是會買單。
而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病人回診聽到這罐變成要自費,一樣掏出錢買,因為台廠藥的效果就是不好。
30 歲之前不是左派沒有良心,30 歲以後還是左派沒有腦袋。
這題其實很有爭議,我一直很猶豫要不要寫,但還是想抒發一下。(先說,我已經過三十了,所以我偏右。)
大學時有堂醫護倫理課,要大家辯論「VIP病房到底該不該存在。」我那時第一個反應就是:
為什麼不行???
人家有錢,買好一點的服務與品質,很合理吧?
但反方的論點是,這樣會擠壓到一般大眾的醫療資源。這個一對一照顧貴賓的護理師,如果放到普通病房,那她一天可以照顧8個病人。
但人家有錢有需求,醫院與工作人員也都不是植物可以光合作用,各取所需,是很符合自由經濟的必然結果。
但如果命題變成「把移植器官優先給有錢人合不合理?」,相信很多人就會說不行了。我最喜歡的醫療懸疑小說貝納德的墮落,就點出了這個沒人敢講出口的潛規則:一樣在排隊等移植,順位卻不一定是先等的人先得。做一樣的手術,醫生與醫院可以多拿到幾百幾千萬,只要是人,很難不受誘惑。
對於這樣的道德難題,功利主義說:一切只看此行為導致的結果所造成的利與弊,若利大於弊,那就是最佳解。
但這個計算是不可能的。你要怎麼計算等不到心臟而死亡的小朋友,他的家屬的悲傷總和(與他長大可能是個發明時光機的偉大科學家,結果他來不及長大就掛了,這導致的損失),與有錢到流油的富豪繼續活下來,對世界能做的貢獻,哪個比較大?
回到掛號費漲價這件事,它造成的利益與損失,到底哪個大呢?
老實說,我聽到病人抱怨很貴,每次都很想回:「沒錢就不要看醫生。」但我當然沒種,只能笑著說:「抱歉,公司規定。」
然後很有趣的是,在台灣的醫療現場,常常看到特地從國外飛來做手術的病人。有從馬來西亞來做白內障手術的華僑,也有從美國出生長大,媽媽帶她回來開近視雷射的年輕人。很久以前也有聽說各種醫療旅遊團,觀光兼健檢。
為什麼?俗又大碗啊!
疫情期間,大家不斷喊「感謝醫護」,現在要漲醫療費,卻又怒吼「沒有人權!」
大家都知道,台灣的醫療奇蹟,是成立在血汗的醫護工作條件下的。南部醫院病房白班護理師的薪水,可能連四萬都不到。我家巷口的正宗排骨夾菜的阿姨都三萬八了。那我為什麼要做這種沒時間吃飯喝水上廁所、擔負人命會被告,薪水又低得可憐的工作?
窮人沒權利生病這句話,是很殘酷的事實。在美國拔個牙要台幣快萬塊,日本診所看病要破千,所以他們的藥妝店才這麼多,因為沒錢看醫生,成藥吃吃就算了。
相比之下,台灣150的掛號費根本是笑話,比一餐麥當勞還便宜。現在漲到250,老人們就哭喊著要活不下去,但他們總把醫院診所當菜市場跟社區中心,來聊天後把藥拿回家放著不吃不點,而且還很愛說:「醫生,我下禮拜要出國玩,回診要延後。」
前陣子有個總經理介紹的VIP要開刀,仗著自己是「貴賓」,手術費要凹,人工水晶體要凹,連術後吃的葉黃素也要多凹兩盒。他甚至在開刀那天帶不夠錢,擺明就是不想付錢。
到底為什麼敢對醫療費殺價?
古早時候那種要捧著紅包,求醫生好好開刀的風氣雖然不好,但現在這種把健保卡當美國黑卡在用的風氣,一樣很扭曲。
(低收掛號有優惠,但也是常看到註記低收,但全家全身都是名牌的,穿得用得比醫生還好。政府越是試著做到平等,越無可避免地會有人鑽漏洞。)
我相信抱怨歸抱怨,喜愛院長的人還是會繼續來的,因為他有那個「價值」。
削價競爭的最後只會是大家死一片,各家院所都知道這個道理,所以目前並沒有出現「嘿,其他家都漲,只有我們沒漲,快來這裡看喔!」的同業。
大家選擇一起收取合理的報酬,為台灣的人民繼續提供需要的醫療。我樂見這樣的改革,期望台灣人們的認知也能慢慢跟上,認同「專業有價,醫療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