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見山海】地方創生在台灣發展的歷史脈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臺大政治 李宛諭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台灣的地方創生歷史萌芽於西元1989年,並起始於1994年的社區總體營造。雖然當時尚未使用「地方創生」名詞(該名詞起始於2014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的地方治理新模式),但整體概念與目標師法1960年代日本的造町運動,希望振興產業以活絡鄉村經濟。

根據蔡志堅在國家發展委員會出版的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上的學術文章,筆者將台灣地方創生歷史脈絡分為三個階段—專業設計者下鄉專業輔導者下鄉專業團隊下鄉進駐。整體從社區內:設計者進入社區改造、保存歷史資產、維持地方特色,擴展到社區外:產業升級、吸引人口回流,進而活絡地方經濟,提升居民幸福感。

▎1994年:地方創生的萌芽—社區總體營造

臺灣地方創生起源於1994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為文建會)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該計畫立基於傳統政策無法因應都市化影響與衝擊的背景,也成為首波專業設計者下鄉的實踐。

社區總體營造將傳統政策制定者無法兼顧各地視角的弊端,透過下鄉設計者的視角,整合並激發社區居民對本土的認同與社區的關懷,達到重建社會的機制,其中也包括改善社區環境與歷史資產的保存與設計。

這項計畫在未來的數十年間成為政府推動社區改造的主要政策,至2003年,時任行政院長游錫堃的「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2005年時任行政院長謝長廷的「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從原先九個部會參與擴展到十五個,期間促成花蓮縣牛犁社區、台南市土溝社區、雲林縣林北社區、臺東縣永安社區及南投縣桃米社區等全國性示範性亮點案例,皆可見各時期官方推動社區改造的風氣日漸增長。

(成功案例:鄉情之旅:台南‧土溝農村美術館,到農村找藝術)

台南後壁的土溝村,是成功的社區營造案例(圖源:BringYou))

台南後壁的土溝村,是成功的社區營造案例(圖源:BringYou))

▎2007年:活化地方商業——「產業版」的社區總體營造

在早於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的1989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現稱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就推動了地方特色暨社區小企業輔導計畫,該計畫如同社區總體營造的產業、商業版,更強調鄉村地方的特色產業發展,希望凝聚地方共識。

2007年經濟部推動的OTOP(One Town One Product)計畫、2009年成立的地方產業發展基金,兩者共同將過去凝聚的地方共識更進一步推廣,同時建置整合型通路展售與行銷推廣平台,「一鄉一品」便成為當時的地方產業影響力大幅提升的代表詞。基金整合中央、縣市與地方鄉鎮資源,將由上而下的政策執行轉為由下而上的計畫,由鄉鎮提出的計畫更能切合資源需求多寡,也讓中央提供的經費能妥適分配,特別是觸及並補助到人口外移、所得偏低的區域。

(關於不同行為者在社區營造中的影響,可以參考巷子口社會學的文章)

▎2019年:地方創生元年,政府展現地方創生蓬勃發展的決心

成功的地方創生,不只仰賴政府,也仰賴公民們的協作(圖源:Cheers)

成功的地方創生,不只仰賴政府,也仰賴公民們的協作(圖源:Cheers)

行政院自2016年起開始推動「設計翻轉 地方創生」示範計畫,該計畫相較過去的社造,更強調創意設計力、創新生產力與創業行銷力,輔導地方找到核心價值,鼓勵地方青年回鄉傳承接棒,為產業發展注入動能,經過兩年後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日本東京丸之內舉辦成果展,成功引起社會各界與媒體對該議題的關注,也開啟與日本地方創生相關人士的交流討論。

行政院於2018年兩度招開地方創生會報,並將2019年訂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名詞更換,但目標仍一致——均衡地方產業發展、促進島內移民與首都圈減壓,宣示了政府讓地方創生成為潮流、全民運動的決心。

▎2022—2027:延續、傳承地方創生火苗

臺灣社會目前面對全球化、人口結構老化、產業結構變化、數位轉型等等議題,文化部希望透過深化社會營造孕育公民意識並強化公民行動力,並結合近年來能見度與參與度提高的公共治理模式,強化由下而上的創新計畫。

整合地方社會團體與數位業務協調平台,不只讓地方文化更能被看見,提高文化產業與新興社區投入社會營造工作的意願;也累積、建立公私部門對話溝通機制,增加討論行動的效率;更可以促進國際交流,讓多元文化交流、發展與保存之餘,形成一個多元文化包容的社會。


製作小組:呂芊穎、李浚誼、李宛諭、韓丹文、鄭宜嘉

責任編輯:林廷昱、鄭宇庭

參考文獻:

地方創生之設計力實踐,蔡志堅

推動「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社區總體營造概論,盧思岳

推動地方創生政策,國發會

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111年-116年),文化部


民主社會存在多元意見,除了惡意傷害少數族群的言論為社會不容外,相反觀點的理性言論是否也有持續存在,促進公開討論的價值呢?本專題將從同性婚姻與跨性別議題切入,探討不同立場如何看待性別議題;另外,也會從最新國民法官判例探討母職期待。我們期望透過闡述個人立場與經驗,能探索彼此聆聽、理解的可能性,實現傳達出公民對話的價值與反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這是在這一個部落格(VOCUS),第一次發表和「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台灣民族的形成」相關的文章, 先前在「樂多部落格」,曾經發表過有關於「日治時期」的16篇文章。接著下來的一個階段為:「黨國時期」,同樣的我們分成好幾個章節來敘述說明。此為第一個章節。 國庫不是國民黨的黨庫,傅正於<自由中國>196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台灣自成一格」(自治)這一政治議題,已經深化為社會議題與文化議題—「政治」已滲入「社會層面」、「社會」已滲入「文化層面」。表示,長一輩過去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體現於新一世代的身上。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這是在這一個部落格(VOCUS),第一次發表和「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台灣民族的形成」相關的文章, 先前在「樂多部落格」,曾經發表過有關於「日治時期」的16篇文章。接著下來的一個階段為:「黨國時期」,同樣的我們分成好幾個章節來敘述說明。此為第一個章節。 國庫不是國民黨的黨庫,傅正於<自由中國>196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台灣自成一格」(自治)這一政治議題,已經深化為社會議題與文化議題—「政治」已滲入「社會層面」、「社會」已滲入「文化層面」。表示,長一輩過去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體現於新一世代的身上。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