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5|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歐陽Talk書秀心得:理直氣壯地「被愛」

    【歐陽Talk書秀2月場】《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讀書會探討重點

    1. 「親密恐懼」的成因

    2.「親密恐懼」的類型與樣貌

    3.探討影劇裡的「親密恐懼」


    一、        親密恐懼的成因

    1. 為何親密恐懼

    「親密感」的定義

    在一段關係中,我們在所摸索、展現自己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對方的回應、愛、照顧、保護與理解,能夠確定:「我需要的時候,你會在那裡,用不批評的方式愛我與保護我。」

    「親密恐懼」的形成原因
    成長過程中,父母的狀態是

    • 難以接受他人感受,同時也難以表達自己的感受
    • 情緒不穩定,將負面情緒丟給孩子承擔
    • 長期缺席在孩子的生命中
      上述情況會容易讓孩子用「生存策略」保護自己,避免表現自身的情緒或以滿足他人的需求為主。

    2.四種生存策略

    曾有關係創傷的人,在面對壓力下,會以本能作為生存策略的反應基石。

    戰:攻擊指責來面對關係中自己的失望與務安
    逃:用工作或嗜好逃避問題,讓自己免於被傷害。

    僵:用沉默和減少接觸,讓自己不要有感受。

    討好:用滿足他人需求,讓自己獲得暫時的喘息。

    反思生活中,當面對壓力時,自己是否也有用上述「生存策略」來反應呢?

    3.親密感三要素

    在以依附理論為基礎的治療學派EFT(情緒取向治療)好的依附關係,有三個重要的元素:可親性、回應性、情感投入。
    可親性:當我需要你時,我能確定你會在。

    回應性:你會注意我、回應我。

    情感投入:你對我的感受是重視且在意的。

    當童年獲得相當的安全感,會增加對世界的信任,也會增加對自己的信心。


    二、親密恐懼的類型與樣貌

    1. 被遺棄的恐懼

    自我價值的建立

    我的出生是被期待的嗎?我是被珍惜、被愛著、被保護的嗎?

    我是被珍惜、被愛著、被保護著的嗎?

    我的感受與需求是會被理解的嗎?

    2.害怕不夠好的恐

    當孩子用「我不夠好」的方式來解釋生活所發生的困難,容易用「讓自己有功能」的方式,來安撫控制自己的情緒,做為自己的生存策略,發展出「假我」、「情緒隔絕」。

    3.會被背叛欺騙的恐懼

    理想化與幻滅。

    情侶剛在一起,容易放大對方的優點,將內心需要設在對方,某方面在安慰自己世界是安全而美好的。當理想幻滅時,會對人嫉妒的失望。


    三、影劇裡的親恐

    以《令人討厭松子的一生》為例,松子的童年中充滿了「親密恐懼」的寫照。

    父親對松子嚴厲,卻對生病的妹妹和藹。松子為了爭取父親的愛,她努力滿足父親的期待。在遊樂園看小丑的表演,父親笑了。於是松子學小丑扮鬼臉,父親竟然對她笑了。松子用「扮鬼臉」討好別人,得到安全感,即是「生存策略」的展現。

    以《單身即地獄3》為例,官熙喜歡問「如果」來考驗對方,要對方主動示愛,但自己對愛卻相當保留。若對方沒有照自己意思,就冷漠以對。


    總結

    《親密恐懼》從中得到的啟發:

    減少講出對他人的期待,因為沒有任何人有義務要滿足你的期待。

    被愛的理直氣壯,不至於過度委屈自己。

    清楚自己的底線,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要為了討好他人,而失去了自己的原則。拿回生命的主導權,選擇活得更勇敢、精彩。



    文章內容取自讀書會

    書籍:《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作者:周慕姿

    讀書會:歐陽Talk書秀第六季2月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喜歡自助旅行,體驗文化。這裡紀錄我的生活日常、旅行足跡、閱讀心得。
    內容總結
    親密恐懼
    5
    /5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