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丨生活其實還是一成不變,但我變了。丨他人即地獄理論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看了前陣子討論度很高的「不夠善良的我們」。女主角簡慶芬 (林依晨飾) 每天都處於在忙碌和瑣碎雜事的包圍中度過,在這樣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中,她已經很久都沒有那種"很快樂"的感覺,可能是因為不知道要追求什麼。她覺得生活中其實也沒有不順遂,但就是不想每天的生活總是這樣平淡無味的「日復一日」。


這部劇我在看的時候,就像在細讀一本書,前面幾集,整個過程在我內心很緩慢的走著,不是戲劇的節奏慢,而是我在慢慢消化品嚐,這部劇所展現的,佛家所說的「貪、嗔、痴」。


raw-image


看這部劇讓我想起了另一部以前很喜歡的劇~ 「我可能不會愛妳」,這部也是由徐譽庭編劇同一個編劇、同樣由林依晨主演,某些影子,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只是這兩部劇林依晨詮釋的韻味已經不一樣了,可能是經過歲月的淬鍊,所呈現的感覺也不同了。

雖然「不夠善良的我們」觀眾的評價不一,但整體來說,我是給正面的評價。對我個人而言,比較有感覺的反而不是劇情的走向,而是某些獨白或是對話裡的旁枝末節,所衍生出來的體悟。


【心得分享】 

1.得到了,就一定有比較好嗎?

有一幕張怡靜 (許瑋甯飾) 與一群小孩一起在練習溜直排輪,遊戲規則是比賽誰拿到教練放在地上的障礙物最多,誰就是最後勝利者。其中一個小孩把拿到的東西,給先看到但因動作太慢未能即時拿起來的張怡靜,善良的小孩說,因為是張怡靜先看到的,只是她的動作太慢,所以雖然他先拿到障礙物,但還是想讓給她。而張怡靜以她自身慘痛的經驗,語重心長的告訴小男孩:「不要隨便把得到的東西讓給別人」。


但其實,得到了,就一定有比較好嗎?

沒得到的人後悔把東西讓給別人,而得到的人,可能只有剛開始快樂,之後發現,得到的東西似乎沒有想像中的好,所以凡事不強求吧。因為沒有人永遠處於優勢,一定穩贏,好與不好都是一體兩面,人生總是苦樂參半。

  

2.我可以給妳一個擁抱嗎?

有一次簡慶芬推著因中風而坐輪椅的婆婆到公園曬太陽,而公園裡也有好幾位外傭,推著無法行動的老人在曬太陽,她們則互相在開心的聊天。

可能看她一個人推著老人,感覺有點孤獨,其中一位走過來,臉上帶著溫暖的笑容,拿著糕點要請她吃,她本來想拒絕,想解釋她不是外傭(因為當時她身心俱疲,所以沒什麼打理外表就出門),後來她還是道謝地接受了糕點。

因為她發覺,內心的意識告訴她,對方的行為其實是在問:「我可以給妳一個擁抱嗎?」她內心微笑,感到溫暖,並且感動的收下這個擁抱。有時人在脆弱時,真的很需要一個讚美、一個肯定,或是一個擁抱。  


3.生活其實還是一成不變,但我變了。

簡慶芬對假想敵張怡靜有種奇妙又矛盾的感覺,當她聽到張怡靜罹癌時,她很害怕,因為隨時注意著假想敵一舉一動的她,用這種方式獲得生活的樂趣,這已成為她生活重心的一部分。

自從知道張怡靜罹癌時,她覺得最近路上經過的救護車特別的多,鳴笛聲特別的大,這些都會讓她覺得不安, 這代表遠方出事了。因為不安,所以她一一打電話給心中在意的人,包括:在家中的媽媽、上班中的先生、小孩的學校,確認大家都平安。但她還是不安,她擔心著她的假想敵張怡靜,不會是她吧?她還好嗎? 簡慶芬想著。

原本簡慶芬覺得沒風沒浪的日子很沒意思,但因為張怡靜的罹癌,讓簡慶芬對生活有了新的體悟,她的內心獨白:「生活其實還是一成不變,但我變了,我竟然開始喜歡這些不變,竟然發現了那些在不變裡的千變萬化。」、「 一念之間,意識跳進了另一個宇宙,在那裡,我終於懂了所有的一切不是必然,都值得好好感謝,原來這就是一念菩提。」


我們在想像中受的苦, 多過於現實。


劇中有好幾集的片頭,都有簡慶芬的內心獨白,而這些獨白都巧妙的加入了量子力學、哲學、意識流和佛家思想元素,用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和探討婚姻、職場以及人性善惡。


1.什麼是「量子糾纏」?

在量子力學裡,當幾個基礎粒子在彼此交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跟在常規世界裡的已有所不同,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這現象稱為「量子纏結」或「量子糾纏」。

劇中簡慶芬和張怡靜二個人的意識,就像是量子糾纏,無論多遠的距離,已成為不可分割的連繫,都能夠互相影響和改變。


2.什麼是「雙狹縫實驗」?

「雙狹縫實驗」是一種「雙路徑實驗」。在雙路徑實驗裡,微觀物體可以同時通過兩條路徑或通過其中任意一條路徑,從初始點抵達最終點,這兩條路徑會因部分物體物理行為產生干涉現象。即"觀察"影響結果。

就像是人們的日常行為裡,有多少的比例會因為有外人的觀察而改變。當沒人在看我們時,我們還會行善嗎?如果沒有神的存在,我們還會遵循道德規範嗎?


3.什麼是 「他人即地獄理論」?

法國哲學家沙特曾說過「他人即地獄的理論」,這句話並不是將他人視為地獄,或是形容人與人間的敵對關係,而是強調"他人的存在和看法,對自我個體意識所產生的影響"。

就是如果你總是把自己當成是別人眼中的物品,因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導致自己過得很痛苦,這種情況本身就是,你因為他人的關係,自己給了自己一個地獄。而你若想逃出這個地獄,只能通過"做自己",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才能獲得自由。

就像劇中的簡慶芬,她總是很盡力的去討好別人,雖然大部分都能贏得別人的好感,但如果有人沒有給出相對應的回饋,她就會給出更多的"討好",直到被肯定為止,而這種因為太在乎別人的回饋,所受到的內心煎熬,就像置身地獄一般的痛苦。所以每個人都應該不過份依賴別人的眼光,才能過得更自在。


發現有一部蠻不錯的影片,把劇中聽不太懂的"量子力學"名詞解釋得很詳細。



喜歡在日常生活中,用手機隨手拍下影像,也許是走路時,看見被雨水打落在地上的一朵花;也許是聚餐時,喝到的某一杯裝飾美麗的咖啡.... 都是當下的一種記錄,或許影像也有自己的話想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自從看過兩部由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所執導的電影,分別為 2001 年的「陰陽師」和2003年的「陰陽師2」之後,就喜歡上日本作家夢枕獏的「陰陽師」系列作品。也將所有"陰陽師"相關系列的電影都看過了,而個人比較偏好日系陰陽師的電影作品。   日本平安時代(約西元 794 年),當時世界明暗
這是一部用四季的節氣料理,所描繪人生之味的電影,改編自日本文學大師~水上勉的料理散文《今天吃什麼呢?去地里看看》,記錄作者十二個月的山居生活隨筆。水上勉因小時候家貧,曾被父親送去寺廟當和尚,所以很擅於利用寺廟周遭田園之自然食物,烹煮出三餐料理。山林中的果實、蘑菇、野草、竹筍皆可上桌。
香港得奬電影《金都》,是一部取景於香港太子站「金都商場」的故事。據說英文片名為《My Prince Edward》,是因為香港「太子」地區,英文名稱為「Prince Edward」。其由來為英國王子愛德華八世,只愛美人不愛江山,為了與心愛的女人結婚而放棄王位、拋棄榮耀,而《金都》的片名就是以此延
閉上眼睛,如果只用嗅覺來體驗,即使是空氣,也會有屬於不同空間的味道。曾經有過什麼味道,到現在想起來,還有觸動心弦的感覺?也許是某款令人心動的香水味,也許是某種食物的溫暖味道,又或許是某家咖啡館飄出的咖啡香....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寂寞調香師》,內容描述一位調香師,有著對氣味很敏銳的嗅覺。她
這部片改編自傑克希特旅行回憶錄《在路上:前往西班牙朝聖之路的現代散步》,由導演艾米利奧,與資深演員父親馬丁辛,一起演出。拍攝的靈感是來自於馬丁辛的孫子泰勒,也就是導演艾米利奧的兒子。馬丁辛與孫子一同前往聖雅各之路朝聖,而泰勒在這條路上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對泰勒而言意義非凡。也給了他導演老爸,想把這段旅
我們該如何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人生? 【學習過程中,哪些知識會真正影響到我們的人生?】 若以商業的角度而言,知識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是否能將其轉化為生產力,即「實際的價值」。如果某個知識,不能轉化為生產力,那它在本質上,就只是腦中儲存的一條訊息而已。雖然博學是一件好事,但一定會瓜分掉你有限
自從看過兩部由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所執導的電影,分別為 2001 年的「陰陽師」和2003年的「陰陽師2」之後,就喜歡上日本作家夢枕獏的「陰陽師」系列作品。也將所有"陰陽師"相關系列的電影都看過了,而個人比較偏好日系陰陽師的電影作品。   日本平安時代(約西元 794 年),當時世界明暗
這是一部用四季的節氣料理,所描繪人生之味的電影,改編自日本文學大師~水上勉的料理散文《今天吃什麼呢?去地里看看》,記錄作者十二個月的山居生活隨筆。水上勉因小時候家貧,曾被父親送去寺廟當和尚,所以很擅於利用寺廟周遭田園之自然食物,烹煮出三餐料理。山林中的果實、蘑菇、野草、竹筍皆可上桌。
香港得奬電影《金都》,是一部取景於香港太子站「金都商場」的故事。據說英文片名為《My Prince Edward》,是因為香港「太子」地區,英文名稱為「Prince Edward」。其由來為英國王子愛德華八世,只愛美人不愛江山,為了與心愛的女人結婚而放棄王位、拋棄榮耀,而《金都》的片名就是以此延
閉上眼睛,如果只用嗅覺來體驗,即使是空氣,也會有屬於不同空間的味道。曾經有過什麼味道,到現在想起來,還有觸動心弦的感覺?也許是某款令人心動的香水味,也許是某種食物的溫暖味道,又或許是某家咖啡館飄出的咖啡香....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寂寞調香師》,內容描述一位調香師,有著對氣味很敏銳的嗅覺。她
這部片改編自傑克希特旅行回憶錄《在路上:前往西班牙朝聖之路的現代散步》,由導演艾米利奧,與資深演員父親馬丁辛,一起演出。拍攝的靈感是來自於馬丁辛的孫子泰勒,也就是導演艾米利奧的兒子。馬丁辛與孫子一同前往聖雅各之路朝聖,而泰勒在這條路上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對泰勒而言意義非凡。也給了他導演老爸,想把這段旅
我們該如何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人生? 【學習過程中,哪些知識會真正影響到我們的人生?】 若以商業的角度而言,知識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是否能將其轉化為生產力,即「實際的價值」。如果某個知識,不能轉化為生產力,那它在本質上,就只是腦中儲存的一條訊息而已。雖然博學是一件好事,但一定會瓜分掉你有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近期熱播的台灣電視劇《不夠善良的我們》,每個角色的情感經歷都能對照到現實人生,讓身為觀眾的我們產生強烈共鳴。其中,林依晨飾演的簡慶芬,即便知道男人不愛她、婆婆難相處,還是選擇進入婚姻,寧可犧牲自己的時間和青春。她因為不夠愛自己,才會漠視自己的犧牲。你身邊有簡慶芬這樣,總是對自己不夠善良的人嗎?接下來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深刻探討了人性、情感、面對生活及態度的主題。主要角色簡慶芬不斷與自己做對比,進而對比自己與他人的生活。文章描述了她對社會期望、親友關係和自身價值的掙扎。全文透過劇中角色的掙扎,探索了人心的癥結,以及選擇的最終結果。故事反映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所面對的內心掙扎和選擇。
Thumbnail
這部大熱門劇情關係中的遺憾、工作升遷的挫敗感和糾纏的伴侶關係顯示了現代社會的寫實與不完美。這篇文章討論了每個角色在劇中所呈現的不同面向,並提供了茉莉花原精的植物療癒力。該劇能引起觀眾共鳴,因為它貼近生活,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其獨立性與價值。
Thumbnail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Imperfect us)突破過往類型限制,以「雙女主」為敘事主軸,簡慶芬和Rebecca作為兩粒糾纏的粒子,彼此妒忌猜疑,卻又攀附依生。編導徐譽庭細膩刻畫「情敵關係」的各種稜角,拆解人性的複雜與矛盾,善良和不善良。
Thumbnail
我們從簡慶芬和Rebecca身上看見,她們可能是受過羞辱創傷後長大的小孩。她們其實身上都握著一個對自己人生的核心信念,深深影響了她們後來的選擇和應對方式。 最近熱門剛完結的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剛開始連載的時候我就開始追了,但一直到第5集左右開始,網路上的討論終於正式發酵。
Thumbnail
「是答案在前方等待我們,還是我們的意識選擇了我們存在的宇宙?」簡慶芬在與老公何瑞之日復一日的婚姻生活中感到疲乏,在社群上關注了12年前老公的前女友Rebecca,將她視為「假想敵」,開啟一連串「意識碰撞」的故事。
因為同事不斷提起這齣戲劇,加上演員很吸引人,就追了下去。 最近應該很多女人開始思考著,自己到底是老公的"Rebecca"還是"簡慶芬"?? 這是我追劇期間最常問自己的一句話,等到劇終了,我才有了答案。 整部劇是從簡慶芬的視角開始,有很大篇幅的自我對話,連劇終了,也是在簡慶芬的自我對話中結束。
Thumbnail
這個週末韓劇與台劇都讓我很無言。 女王好歹有秀賢。 至於,「不夠善良的我們」,我想逆風。 知道編劇想把電視劇本,躍升台灣文學,又想把電視劇提拉到電影層級。 但說實話,簡慶芬的人設,還真討厭,簡單來說就是進擊的綠茶。把綠茶包裝成盡心媽媽、長照孝媳,呈現很多辛苦職業婦女的切角,我合理懷疑這根本是
Thumbnail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除了兩位女主角之間的情感糾葛,劇情還涉及哲學思辯,融入了「量子糾纏」和「薛丁格的貓」等概念。如果對這兩個物理觀念不太清楚,可能會對林依晨所演的簡慶芬的台詞有點一知半解。
最近,[不善良的我們]正熱烈播放中 因為育兒,需要放輕鬆,所以我也追了 這齣劇很貼近生活,很多重點都有演到,只是如果有觀眾的生活剛好跟他們很類似的話,感受會更加深刻。 裡面女角簡慶芬有時會利用討好別人的方式來獲利好人緣,反觀直率的張怡靜處處碰壁,只因為不愛說好聽的話? 但是到底是什麼規定或道
Thumbnail
近期熱播的台灣電視劇《不夠善良的我們》,每個角色的情感經歷都能對照到現實人生,讓身為觀眾的我們產生強烈共鳴。其中,林依晨飾演的簡慶芬,即便知道男人不愛她、婆婆難相處,還是選擇進入婚姻,寧可犧牲自己的時間和青春。她因為不夠愛自己,才會漠視自己的犧牲。你身邊有簡慶芬這樣,總是對自己不夠善良的人嗎?接下來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深刻探討了人性、情感、面對生活及態度的主題。主要角色簡慶芬不斷與自己做對比,進而對比自己與他人的生活。文章描述了她對社會期望、親友關係和自身價值的掙扎。全文透過劇中角色的掙扎,探索了人心的癥結,以及選擇的最終結果。故事反映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所面對的內心掙扎和選擇。
Thumbnail
這部大熱門劇情關係中的遺憾、工作升遷的挫敗感和糾纏的伴侶關係顯示了現代社會的寫實與不完美。這篇文章討論了每個角色在劇中所呈現的不同面向,並提供了茉莉花原精的植物療癒力。該劇能引起觀眾共鳴,因為它貼近生活,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其獨立性與價值。
Thumbnail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Imperfect us)突破過往類型限制,以「雙女主」為敘事主軸,簡慶芬和Rebecca作為兩粒糾纏的粒子,彼此妒忌猜疑,卻又攀附依生。編導徐譽庭細膩刻畫「情敵關係」的各種稜角,拆解人性的複雜與矛盾,善良和不善良。
Thumbnail
我們從簡慶芬和Rebecca身上看見,她們可能是受過羞辱創傷後長大的小孩。她們其實身上都握著一個對自己人生的核心信念,深深影響了她們後來的選擇和應對方式。 最近熱門剛完結的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剛開始連載的時候我就開始追了,但一直到第5集左右開始,網路上的討論終於正式發酵。
Thumbnail
「是答案在前方等待我們,還是我們的意識選擇了我們存在的宇宙?」簡慶芬在與老公何瑞之日復一日的婚姻生活中感到疲乏,在社群上關注了12年前老公的前女友Rebecca,將她視為「假想敵」,開啟一連串「意識碰撞」的故事。
因為同事不斷提起這齣戲劇,加上演員很吸引人,就追了下去。 最近應該很多女人開始思考著,自己到底是老公的"Rebecca"還是"簡慶芬"?? 這是我追劇期間最常問自己的一句話,等到劇終了,我才有了答案。 整部劇是從簡慶芬的視角開始,有很大篇幅的自我對話,連劇終了,也是在簡慶芬的自我對話中結束。
Thumbnail
這個週末韓劇與台劇都讓我很無言。 女王好歹有秀賢。 至於,「不夠善良的我們」,我想逆風。 知道編劇想把電視劇本,躍升台灣文學,又想把電視劇提拉到電影層級。 但說實話,簡慶芬的人設,還真討厭,簡單來說就是進擊的綠茶。把綠茶包裝成盡心媽媽、長照孝媳,呈現很多辛苦職業婦女的切角,我合理懷疑這根本是
Thumbnail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除了兩位女主角之間的情感糾葛,劇情還涉及哲學思辯,融入了「量子糾纏」和「薛丁格的貓」等概念。如果對這兩個物理觀念不太清楚,可能會對林依晨所演的簡慶芬的台詞有點一知半解。
最近,[不善良的我們]正熱烈播放中 因為育兒,需要放輕鬆,所以我也追了 這齣劇很貼近生活,很多重點都有演到,只是如果有觀眾的生活剛好跟他們很類似的話,感受會更加深刻。 裡面女角簡慶芬有時會利用討好別人的方式來獲利好人緣,反觀直率的張怡靜處處碰壁,只因為不愛說好聽的話? 但是到底是什麼規定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