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一段工作好好說再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延續在上一篇文章中談論到,如何判斷結束一段工作關係。然而,在真正做了決定之後,又該如何為一段工作關係劃下句點呢?


這幾年下來,自己經歷過也看過各種例子。先撇開充滿負面情緒、憤而離職的情境,單純以好聚好散的案例來看,有以下幾個關鍵要素,能夠讓自己與一段工作關係好好地道別。


如果分為內外在來看,分別會是:

  • 外在 - 妥善交接、關係維繫
  • 內在 - 自我詮釋、內心儀式


這篇文章將會進一步討論外在的兩個關鍵因素,而內在因素將會保留在下一篇文章來進一步分享。


外在 - 妥善交接

說老實話,我覺得交接是所有工作裡重要卻很難做好的一件事。

原因不外乎離職者與留下來的人,彼此有著截然不同的心境,以及明顯的資訊落差。此外,要如何在短暫的 10-30 天內,協助接手的同事能夠有效承接業務,也非常吃離職者的教學能力,以及承接者的學習與上手速度。然而,即便有這麼多的變因,交接的核心其實不外乎以下幾個要素:

【工作盤點】把手上到底有多少工作全部列下來,包含:

  • 究竟有哪些目標、專案(project)、任務(task)
  • 以上這些要分別交付給誰?
  • 實際上要交給對方什麼?從已存在的 SOP 文件、只存在腦海的資訊、業務關係人/窗口,到協作工具(包含實體與線上的工具)等等
  • 被交付的工作/任務,在交接期有沒有試做/實作的機會?承接業務的人何時要開始獨立運作?
  • 如果不是延續、規律的專案與任務,那麼工作文件/檔案要由誰來檢視與歸檔

【交接協調】

  • 會是讓一個承接者,還是讓多個承接者來接手?而承接業務的對象是已經在組織中?又或者是還在對外招募中,目前內部暫時沒有?

【交接檢核】

  • 會是由誰來檢核每項交接的進展與成果?做到什麼程度是交接完成?

當離職者與承接者都能夠清楚地回答出以上問題,基本上就已先掌握大致框架與邏輯,處於資訊相對平等的狀態。

不過,需要留意的是,不會有完美的交接,肯定會有些事情是彼此都不知道彼此不曉得的情況,畢竟連平日一起工作,可能多多少少都會有溝通摩擦的情況,更何況是處於過渡時期的交接。


外在 - 關係維繫

在能夠做到妥善交接的前提下,離職者與同事之間有很高的機率能維持正面關係,因為,在這個過程中,離職者所展現出的是積極與負責的態度,就職場素養來說,這代表著專業的表現。

奠基於以上前提,其餘的其實端看離職者的行事風格,以及公司對於員工離職的態度。曾經看過有離職的同事寫道別信給有工作往來的窗口,也曾看過揪團,一起去吃飯、唱歌、喝酒來歡送,但也看過相對低調,只跟少數同事往來,甚至是默默離開的案例。

不過,不論你的選擇是哪個,都別忘了與曾經互動密切、相對合得來的同事互留聯絡資訊,畢竟某些工作圈並不大,彼此未來都有再度相遇的機會。

而關於公司對於離職員工的態度,曾看過公事公辦,單純公告人事異動的例子,也看過公司主動籌組歡送,或是在團隊會議結尾有個小小儀式,與離職員工合照或贈禮。

這些做法取決於公司的文化風格、團隊在當下的情境狀態,以及與離職者的關係。因此,不會有標準的做法。


總結

綜合以上會發現,離職者最能夠掌握的其實是妥善交接,因為你最熟悉自己手上原有的一切業務。

再來便是內在因素,因為那是作為要離開的人,如何回頭看待這段工作經驗,以及為自己進行專屬於個人的儀式,來好好地與一段經歷道別。

然後,重新整理好自己,

為下一段工作的展開,做好準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艾瑪的職涯筆記
18會員
92內容數
願你在人生的聚散離合中,都能帶著相信與禮物。
艾瑪的職涯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一邊思考著想離職的原因,一邊說服著自己再等等、再忍忍,心裡也在懷疑,這樣真的好嗎?」 「一邊瀏覽職缺,一邊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投遞?」 「一邊找工作,一邊懷疑真的會有公司要錄取自己嗎?」 我近期遇到不少個案有類似的困擾,會冒出非常多的問號,然後帶著它們來諮詢。
Thumbnail
2025/04/25
「一邊思考著想離職的原因,一邊說服著自己再等等、再忍忍,心裡也在懷疑,這樣真的好嗎?」 「一邊瀏覽職缺,一邊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投遞?」 「一邊找工作,一邊懷疑真的會有公司要錄取自己嗎?」 我近期遇到不少個案有類似的困擾,會冒出非常多的問號,然後帶著它們來諮詢。
Thumbnail
2025/04/15
「我想要找到未來不會被取代的工作」 這句話,我從不少個案口中聽過。他們的年齡、背景不同,但語氣背後的那種緊繃與焦慮,卻意外地相似。 在這些諮詢的對話中,聽起來似乎是在談職涯,但我所感受到的是強烈的生存焦慮。
Thumbnail
2025/04/15
「我想要找到未來不會被取代的工作」 這句話,我從不少個案口中聽過。他們的年齡、背景不同,但語氣背後的那種緊繃與焦慮,卻意外地相似。 在這些諮詢的對話中,聽起來似乎是在談職涯,但我所感受到的是強烈的生存焦慮。
Thumbnail
2025/04/06
最近遇到不少個案,都處於信心低落的狀態。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信心低落的背後,其實有好幾種狀態,有各自的成因,也需要有不同的看待方式。
Thumbnail
2025/04/06
最近遇到不少個案,都處於信心低落的狀態。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信心低落的背後,其實有好幾種狀態,有各自的成因,也需要有不同的看待方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員工可能離職時(員工尚未提出,只是我覺得該員怪怪的),多半我會先單獨約來聊聊,有些人可以在對談中把心結打開,然後回歸正軌,有些人則不行。 大部分離職員工在決定提出離職當天講述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因此等到當天才想到要慰留,多半會抓錯方向。 當團隊成員提離職時,我還是會詢問原因,主要是確認對方已
Thumbnail
員工可能離職時(員工尚未提出,只是我覺得該員怪怪的),多半我會先單獨約來聊聊,有些人可以在對談中把心結打開,然後回歸正軌,有些人則不行。 大部分離職員工在決定提出離職當天講述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因此等到當天才想到要慰留,多半會抓錯方向。 當團隊成員提離職時,我還是會詢問原因,主要是確認對方已
Thumbnail
調解時,很多民眾會無法接受「勞基法第11條第5款」(即「不能勝任工作」)作為終止契約事由,其中很多人會主張,以該事由終止契約會影響未來謀職;事實上,終止契約事由你不說、我不說,根本不會有人知道,但前東家面對「背景調查」時會不會幫你修飾,其實大多是看雙方過往相處與關係。
Thumbnail
調解時,很多民眾會無法接受「勞基法第11條第5款」(即「不能勝任工作」)作為終止契約事由,其中很多人會主張,以該事由終止契約會影響未來謀職;事實上,終止契約事由你不說、我不說,根本不會有人知道,但前東家面對「背景調查」時會不會幫你修飾,其實大多是看雙方過往相處與關係。
Thumbnail
在一個階段的結束時,我們會透過某些儀式或是方法,來與它道別。 而一段工作的結束,同樣也會需要好好道別,來幫助我們在開啟新的一段工作時,能夠處於比較好的狀態。
Thumbnail
在一個階段的結束時,我們會透過某些儀式或是方法,來與它道別。 而一段工作的結束,同樣也會需要好好道別,來幫助我們在開啟新的一段工作時,能夠處於比較好的狀態。
Thumbnail
延續在上一篇文章中談論到,如何判斷結束一段工作關係。然而,在真正做了決定之後,又該如何為一段工作關係劃下句點呢?
Thumbnail
延續在上一篇文章中談論到,如何判斷結束一段工作關係。然而,在真正做了決定之後,又該如何為一段工作關係劃下句點呢?
Thumbnail
在正職工作的情況下,並不會在剛入職時就知道這份工作將在哪一天結束。 更多時候,是因為被動因素而離職,好比公司有異狀,造成資遣,或者是工作環境高壓、與主管/同事不和、難有升遷/加薪的機會等等(而這些原因往往在離職信件中都被簡化寫成「另有職涯發展的需求」)。
Thumbnail
在正職工作的情況下,並不會在剛入職時就知道這份工作將在哪一天結束。 更多時候,是因為被動因素而離職,好比公司有異狀,造成資遣,或者是工作環境高壓、與主管/同事不和、難有升遷/加薪的機會等等(而這些原因往往在離職信件中都被簡化寫成「另有職涯發展的需求」)。
Thumbnail
最近公司離職的人很多,光是我們部門就半個月一個。離職本身不是一件壞事,但我工作多年也確實看過不少人把離職變成了不愉快的事,包括我自己在內。我總結了一下,離職要注意以下7個方面:意向確認、不要裸辭、告訴直屬長官、做好工作交接、低調慎言、想好離職說辭、記得感謝。
Thumbnail
最近公司離職的人很多,光是我們部門就半個月一個。離職本身不是一件壞事,但我工作多年也確實看過不少人把離職變成了不愉快的事,包括我自己在內。我總結了一下,離職要注意以下7個方面:意向確認、不要裸辭、告訴直屬長官、做好工作交接、低調慎言、想好離職說辭、記得感謝。
Thumbnail
因著喜歡強調團隊共事的產業 ... 以後看到,個人會優先刪除遞交履歷。
Thumbnail
因著喜歡強調團隊共事的產業 ... 以後看到,個人會優先刪除遞交履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