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階段的結束時,我們會透過某些儀式或是方法,來與它道別。
而一段工作的結束,同樣也會需要好好道別,來幫助我們在開啟新的一段工作時,能夠處於比較好的狀態。
撇除負面的情境,單純以好聚好散的例子來看,除了上一篇文章談到的兩個外在因素(妥善交接、關係維繫)之外,還有內在的兩個關鍵因素(自我詮釋、內心儀式),能夠讓我們與一段工作關係好好地道別。
自我詮釋
在《深刻認識一個人》中,作者 David Brooks 曾提到:
現實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客觀現實,也就是發生了什麼;
另一個是主觀現實,也就是你怎麼看待、解釋發生的事,並賦予意義。
主觀現實有時可能要比客觀現實來得重要。
舉例來說,我們的客觀現實是:我在這間公司待了三年,在不同時期曾擔任過客服、產品管理與營運。而主觀現實則可以是:我運用了三年的時間,體會過這間公司內面對客戶的精華角色。
除了寫在履歷表上的具體描述之外,面對我們自己的內心時,會需要能用一句或一段話來囊括自己在這段工作關係中,所學習、獲得的關鍵事物。
並且運用這樣的總結,來幫助自己為這段工作關係貼上標籤。就好比在台灣,過去有段時間,每部偶像劇都會有專屬的描述句,談到「這是一段充滿 OO 與 XX 的故事」,你也在為自己即將告別的工作寫下專屬於它的描述句。
隨著寫下描述句,你的內心會隨著標籤而將這段工作放置到對應的收納盒中,經歷一段內心的整理。
內心儀式
好比搬家,我們整理完大小物品後,最後一件事便是入厝儀式,透過這段儀式,象徵自己真正地搬入這個新環境。
而與一段工作告別,除了經歷前述的內心詮釋與整理之外,也能透過一段儀式,象徵著自己真正地結束這段工作關係。
內心的儀式根據個人的需求,可大可小。
有人選擇與同事、公司 logo 合照,並且在個人社群發出告別文來為自己劃下句點。有的人則是選擇去 KTV 歡唱發洩,透過狂歡與團聚的氛圍,宣洩過往工作中帶來的種種情緒。也有人在離職日後,暫時遠離熟悉的環境,透過旅行,讓自己處於全新環境,來調整過往被制約的生活節奏。
而我較偏好旅行。因為當工作佔據生活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後,自己時間節奏很難不隨著工作起舞,因此需要一個突破口,讓我直接抽離過往的工作場景,浸泡在全新環境裡,建立新的模式。也會特別選擇沒有中文的環境,讓自己使用英文或是聽到大量不熟悉的語言,增強抽離的力道,以及藉由語言的吸收與使用,來調整思考邏輯。
總結
在我剛開始工作時,面對工作關係的結束,總是急著要找下一份工作,希望無縫接軌。
然而,未能和前一段工作好好道別,對我所產生的影響是:帶著前一段工作的節奏與期待進入下一個工作中,也因為有太多的比較,進而產生期待落差,以及初期的不適應。如果再來一次,我想我會為自己準備一個工作小畢典。
無論是透過週末的國內旅行,或是稍有餘裕時,透過一週的國外度假,來創造一個獨立的時間,為那段工作經歷進行重新整理與詮釋,並在好好梳理內心後,透過遠離平時生活的場景,告訴自己:「我從這段工作關係中畢業了,接下來的一切是全新的。」接著再回到日常生活,展開新的篇章。
在此,也祝福每位即將結束一段工作關係的你,
能夠順利地道別,展開全新的人生。